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天下郡国明末清初大儒是谁)

《天下郡县利病》一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顾所著。它是一部记录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书中除了地理历史外,还包含了丰富的税收、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天下郡国明末清初大儒是谁)

《天下郡县利病》一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顾所著。它是一部记录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书中除了地理历史外,还包含了丰富的税收、垦荒、水利、水运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料。顾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收集有关国计民生的史籍、实录、地方志、纪念书、随笔,并撰写成文,康熙初年编成一书。它的手稿保存了600多年,现在被南京图书馆收藏。它的命运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回顾过去写作、收藏、查找、保护、印刷、借阅书籍的历史,我们应该感谢300多年来为手稿收藏付出心血的有志之士。

著 书

顾(1613-1682),江苏昆山人,卒于陕西曲沃。一辈子读、写、写等。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国病志》、《日志》、《赵宇志》和《音韵五书》。这些杰作因其丰富的史料和实用价值而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尤其是《天下之国与国之病》一书,纵览天下得失,备受后世青睐。所以这本书命运多舛,变化无常。

在顾的所有著作中,《天下郡国利病》这本书的写作周期最长,可以说是他20多年心血智慧的结晶。当顾在科考中接连失宠时,他已年近三十。他觉得时不我待,必须马上改变路线,否则将一事无成。顾决定弃考,走学术救国之路。他的第一部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之书》。他要通读所有郡国史籍,找出治国良策,为后人提供参考。计划不要太大,野心不要太强,一出招就有“天下”的胸怀,关心“国家”。后来,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震撼人心的话,终于成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家。

正当顾苦苦写书的时候,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向他走来。为了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有曲线救国的志向,他带着未完成的《天下郡国病志》北上求学,为《天下郡国病志》补充素材,续写文章不止一篇。当顾“北漂”到北京昌平时,他的杰作终于完成,并献给了他的50岁生日。

《国之利于天下之书》记载了全国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特别注重对地理、物产的介绍,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本书容量巨大,多达34卷。这个宏伟的杰作花费了顾大半辈子的心血。作者被视为见解独到的代表作,学术界将其视为弘扬研究学习之风的开山之作。因其学术分量重,世界各国的《国与国之病书》都很重视,作者随身携带。也吸引了很多仰慕者的目光,希望能得到它,一目了然。

藏 书

第一个拿到《国与国之病书》手稿的人,就是源自他的继承人。得知顾不幸遇难的消息后,他立即赶往山西曲沃处理善后事宜。护送灵柩南下时,我带了《天下郡国利疾书》手稿到昆山。

在此之前,顾的三个侄子许、许、许,先后登上状元位或访花,都在京做了大官。当然,他们知道顾生活动荡,所以他们想邀请他们的亲戚和叔叔来北京为清廷工作,从而结束他们的漂泊。谁知顾的铁杆不是官员,所以婉拒了他的拉拢。当“许三氏”的大哥许知道叔叔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天下郡国利病之书》手稿后,怕失传于民,便趁着休假赶回昆山。在他的再三恳求下,他将《天下郡国利病之书》手稿交给许保管。

后来,徐干学校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带到北京学习。他打开手稿,看到的只是一大堆小字,字里行间,他提取了世界文学的精华,还有中肯的评论。当然,他爱不释手。所以他退伍回乡时,把《天下国与国之病书》手稿带回了家乡。

此时的许已经无心官场,只想收集书籍并加以阅读,以此养活自己。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修建闻名江南的石川大厦上,用来收藏书籍,造福全市人民。首先,他的五个儿子,从小在楼中受经书滋养,先后考上进士,创造了“五子入科”的科学奇迹。

川楼藏书业绩堪比宁波天一阁。《世界上国家和国家的疾病》手稿也藏在石川大楼里。为了保证这份手稿的安全,它是保密的,以免招来盗窃。可惜的是,据说这座建筑在清朝雍正年间毁于一场大火;幸好及时抢出了《天下郡国得病之书》手稿。后来,徐氏家族声名狼藉,天下之国的《病书》手稿无奈与苏州的几位藏家进行了交易,如、、黄丕烈、吴娜诗等曾拥有这份珍贵手稿的藏家。都是爱书如命,才让这部手稿有条不紊的流传下来。

寻 书

一部经典名著生活在异乡,城里人总觉得作者丢人。清末,当得知《天下郡国利之书》手稿在苏城藏书家吴纳士手中时,昆山的文学名人都想伺机取回,难度可想而知。

近代著名画家吴湖帆的父亲吴娜诗创办了草桥中学。他购买并保存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疾病之书,因为他对它充满热情。到了元年(1909),昆山要隆重祭拜顾时,以为可以借机与吴先生商量将手稿完好地归还赵。于是,昆山的文化名人和王登门拜访,讲述了事情的原委,让吴老感动不已,终于把这部几经沉浮的杰作带回了昆山。

在当年的祭祀仪式上,大家有幸看到手稿的风采,不禁感慨良多。后来,这本书被藏在林挺祠堂的千灯谷墓里。因为常年封闭,藏在寺内的名作资料至今不明,手稿在“闺房”里舒舒服服地躺了很多年。

1929年,民国昆山县政府拨款兴建昆山县图书馆。为了使顾的手稿万无一失,世界各国的疾病之书被搬到县图书馆收藏。和平约稿近十年,抗日战争爆发,约稿命运危在旦夕。由于图书馆是城市的显著地标,日军占领昆山时,占领了本部,楼内的书籍顿时陷入险境。发现很多作品都是当燃料做饭烧,手稿可能马上化为灰烬,真的很急。此时,图书馆周围枪声不断,战火已经从上海蔓延到昆山。昆山知识分子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国与国之病书》手稿的安全。在有识之士的策划下,手稿必须立即秘密转移才是唯一的上策。

护 书

因为《天下国与国之病书》手稿非常珍贵,昆山图书馆收藏这份手稿的时候,并没有登记,以免泄露秘密,那就惨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侵华日军隐约听说楼里藏着藏宝书,希望偷走。因为是隐藏的,所以剧情一度失败。此时国军西撤,昆山失陷,百姓逃亡。昆明南(今金溪)陈墓是“水乡乡村”,交通闭塞,是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许多难民聚集在那里,包括昆山图书馆馆长王先生。他没有逃命,而是把顾《天下郡国利之书》手稿的两个木盒藏在好友陆机家中。为了保密,只提了要领,细节不提。鲁先生心领神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誓死捍卫这一厚重的收藏。

陆安先生是慕辰镇的一位开明绅士,他的豪宅相当豪华。为了避免以后在农村可能遇到的骚扰,陆先生把两箱贵重物品建到了家里的隔墙里,以防不测。后来日伪军真的闯进了土地屋,由于手稿被藏了起来,终于安然无恙。

抗战胜利后,陆继安先生去世,其子将《国与国之病书》手稿安全归还昆山图书馆。当所有人都知道惊心动魄曲折的护书事迹后,都肃然起敬。当时,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46年4月30日的《昆山鲍丹》上。看完之后,城里的人都被它感动了。

后来内战开始,局势又变得动荡起来。如果手稿继续藏在县图书馆,可能会功亏一篑。为了将《天下国与国之病书》手稿完整地留给后人,送至昆山银行金库保管最为稳妥。但身边不断的战乱还是让人紧张,于是一度将手稿存放在上海的金城银行,让手稿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几年。

印 书

古重视雕版印刷,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快产生社会效应。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仅卖掉了家产,还买了自己的房子创收。虽然他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庞大的出版经费,很多书都不幸没有印出来。报道称,32卷本的《日之录》只印了8卷就撑不下去了。顾离开后,他的弟子潘磊帮助完成了其余档案的刻制工作。好在《天下之国病书》是20世纪初出版的。张元济先生把它编成“四个系列”并以影印的形式出版了。

张元济(1867-1959)是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在任期间,为了使中国的古代文献流芳百世,他努力印出了数百种经典文库。1933年,昆山得知张先生正在编《四系学报》时,时任昆山教育局长带着手稿到上海推荐。张元济看中了这本珍贵的书《世界上的国与国之病书》,当即同意印刷。

1919年出版的《四编》,按照传统的经、史、书、集四部类目,编者搜集巨著,精选善本影印,成为一部巨著巨著。《天下国与国之病书》编为第三册。影印《四辑》时,完全保持了原书风格,不做任何修改,读者能原样看到原稿,已是万幸。

昆山对这本书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改革开放后,昆山市顾研究会克服重重困难,编辑了《天下郡国之利书》手稿,于2003年4月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1年5月,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牵头的研究机构在昆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出版了22卷本的《顾全集》。当然,天下郡国利病之书令人刮目相看,而且是第一所专业学校,终于圆了学术梦。

今天能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典巨著,应该感谢昆山几位文坛名家的苦心藏书,演绎了一曲执着寻书、关爱图书的进行曲。

借 书

历经数百年的动荡,《国与国之病书》手稿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一些为书稿呕心沥血的昆山学者感到如释重负,畅所欲言,让后人见证先贤的经典话语。然而解放之初,一切都是一片废墟,这种脆弱的纸质文献很难保存下来。因此,手稿只能继续“沉睡”在银行金库里。但学界都知道昆山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天下郡国得病之书》手稿,所以都想借出来,以便了解安邦的治国经验。当然,作品是珍贵的,昆山也不会轻易卖掉,但是有一个借的人却忍不住要借。他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毛主席接过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就谋划如何治国建国。他马上想到了大家熟知的《天下郡国得益于疾病》这本书,值得一读,而且一听说还有原稿,就迫不及待地联系约借。

建国之初,昆山县副县长周美初先生到北京开会,带回毛主席要借《天下郡国利民之书》手稿的消息,当然让全市人民受宠若惊。决定由昆山副县长周亲自护送书稿进京。为了庄重起见,他请昆山著名学者程致仕先生写了一篇介绍这篇手稿沉浮的文章,让主席了解昆山学者保护手稿的热情。

两年后,毛主席用完后把稿子还了回去。毛主席关于借书的美谈早就传到南京图书馆了。他们认为昆山图书馆条件差,很难保存善本,打算收藏。昆山有自知之明,由于没有理想的收藏条件,只能忍痛割爱,将《天下郡国之利书》手稿交给南图保管。

《天下郡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文献,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料。历经近400年风风雨雨,此书手稿仍能完好无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与苏州、昆山几代文人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这恰恰是江南文人嗜书传承文明的光辉写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215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