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霍顿东京奥运会(马克霍顿奥运会)

这几天奥运游泳赛场竞争激烈,外面更是波澜不惊。霍顿蓄意指责孙杨后,中澳代表团、媒体、网民对峙,这在两国关系史上并不多见。

马克霍顿东京奥运会(马克霍顿奥运会)

澳媒“黑”中国可以说是我们公司比较熟悉的空,从吃狗肉到“高考工厂”都可以拿来说事,但是这次的力度、广度、持续时间都让我很惊讶。

多亏了昨天老婆从育儿书里灌输给我的东西,我才意识到。(真事,真不是虐狗)

孩子总是发脾气怎么办?书中第一招是拥抱,第二招是换位思考。

当我感同身受地看着澳大利亚的反应时,一切都解决了。

理由一:霍顿是冠军,我们必须维护!

霍顿在接力赛中表现不佳,最后一名被英国队盖伊接住,不仅丢掉了奖牌,还受到了中国前游泳运动员周亚飞的严厉批评。

即便如此,他仍然是目前澳大利亚男子游泳的杰出人物,而且他才20岁,所以前途可期。

没有索普的日子里,我只好将就,把他当“国宝”。

但霍顿翻旧账,无视世界反兴奋机构(WADA)的裁决,还承认是自己的战术,实在不可理喻。相比孙杨的克制回应,有过之而无不及。

没办法,澳媒只能把他往“反兴奋剂英雄”的方向包装,用言论自由为他开脱。

前者沿袭了俄罗斯不公平禁令的余波,后者则是西方与中国最大的差异之一,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很多澳大利亚网友也急于留言。

澳媒报道截图:霍顿以铁腕著称,也被形容为娃娃脸,衬托出他的“勇敢”

原因2:用一点小技巧去争取金牌有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澳大利亚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达国家,但它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强大的影响力。要想证明自己,除了和美英打,找什么突破口都不容易。

游泳是“救命稻草”。只有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先不说澳大利亚橄榄球和袋鼠考拉的排名),澳大利亚才能成为第一集团。

只有在奥运会上,澳大利亚才能靠游泳挤进第二组的前排。

所以对澳大利亚来说,每一枚金牌都极其重要。

在霍顿事件上发表多篇文章、表现出色的主流媒体《悉尼先驱晨报》将金牌榜放在了网页的最上方。

也有冷静的澳大利亚人,比如本·赖默斯(Ben Reimers),他在Quora上说:“霍顿越界了。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我讨厌我们的体育文化。我们的运动员被鼓励使用战略言论(攻击对手),但我并不觉得这很有趣。这种言论很过分,不符合体育精神。”

“这种赛前诋毁对手的手段也是一种兴奋剂:两者都用,因为他们对对手没有优势。”

中澳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挑衅是出于恐惧,但为了保护金牌,谁在乎呢?

这些都是我们勉强能把它摆上奥运餐桌的原因。下面,我们真的只能靠“共情”来体会了。

理由三:中国人,你多大了?(为什么总是你)

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去澳洲投资、留学、定居、移民。例如,他们在维多利亚州的吉普斯兰(Gippsland)租了一个牧场,面积大约相当于江苏省,还在达尔文港租了一些设施。

当然还有孙杨在澳洲的训练,等等。

孙杨和他的前澳大利亚教练

就在昨天,《布里斯班时报》报道称,中国企业购买了昆士兰州一个岛屿的永久租约。

这些必然会刺激一些澳大利亚人。

一般来说,底层民众容易受到“黄祸论”和“白澳政策”的残余影响;年轻人担心饭碗被抢,担心房价越来越高;讲一点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高端话。

7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表示,在决定是否允许中国企业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国有电力公司Ausgrid时,“国家安全”将是首要考虑因素。

至于中国的成就,也是众说纷纭。底层的人容易相信血汗工厂、山寨等舆论,而上层的人则认为这是贸易分工的结果,让中国捡了大便宜。

很少有人会称赞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是心态的失衡。我们在香港和台湾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变化。

虽然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误解,但反种族歧视在澳大利亚仍然是绝对政治正确的。我个人是很幸运的。我在澳洲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明显的歧视,但是我也多次听到过白人年轻人开车被路人随便骂,也听说过白人因为被羞辱而出面谴责中国朋友。

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前可能不为人知或只具有局部影响的歧视也会广泛传播。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澳大利亚公共虐待事件蔓延到中国。

有些人因为“政治正确”的制约,敢恨不敢言。虚拟世界确实给他们提供了宣泄口,比如网游中的歧视。

移民撞天花板,本地人优先就业,这是不可否认的潜规则。即使你有工作,你可能还是会遇到当地白人懒惰,把自己累成狗的情况——曾经有个朋友成了市民,成了公务员,但她每天的苦难都是发生在她身上的。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不一。有些中国朋友会看不起这个问题,以为哪个国家没有种族歧视,很多中国人也会歧视邻国。

有些人会更突出这个问题,比如隐形歧视:店员可能和白人顾客聊得很好,轮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对过程完全漠不关心。

各种情绪必然会影响网上的争论。毕竟网上只要有几条歧视中国人的信息,就足以制造一个吸睛。澳洲“喷”看到对方的留言,客观上会起到“鼓励”对方的作用。

理由四:世界会变吗?

澳洲的命运一直很简单。它跟着美英打德国,跟着美英打德日,跟着美国打冷战(和冷战中的热战),冷战后继续和美英打中东。同时,它也是监测联盟的成员。

有的放矢,卷在袖子上,很适合澳洲人。澳大利亚水球队和匈牙利队昨天刚打起来,我一点都不奇怪。)

然而,目前的世界形势让他们很不舒服。

未来显然是中美竞争的格局。如果不出意外,谁也“打倒”不了谁,只是实力的变化而已。

而且中美制度不同,但经济联系紧密,是世界经济的引擎,这在大国较量中是前所未有的。澳大利亚也与中国的经济息息相关。

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想搞中美平衡外交,而且是长期的,真的不适合。

澳大利亚还是有大国梦的。我们不必嘲笑它,也不要按照森林一样的强国的北半球眼光去衡量它。从地理位置和国力上来说,应该是南太平洋的霸主。“澳大利亚不说话,哪个岛国敢说话”。

而且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占主导地位,可以说都默认了澳大利亚的地缘利益,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物种和阵营。但如果中国人和美国“分太平洋”,他们会给澳大利亚留下什么?难免会有人担心。

同时,中澳都将向东南亚辐射影响力,南海是天然的“爆发点”。

有专家称,日本和韩国也是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伙伴,最佳贸易路线需要经过南海。所以澳大利亚在南海的“叫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其贸易通道安全的考虑。

这其实是夸大了所谓的航道安全问题,也有为西方的“南海关切”背书的嫌疑。澳大利亚怎么会不明白:中国切断日韩对澳贸易的可能性为零,因为那是世界大战的节奏。

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任外长毕晓普有关,她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这也有点夸张。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说过“首相或者几个重要大臣的个人态度只能让政策在小范围内摇摆”。

澳大利亚介入南海,说到底是为了东南亚的话语权,是中澳辐射力的直接博弈。

从长远来看,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平衡,以及在东南亚与中国的碰撞都很难解决,这也会影响舆论的基调。

中澳关系需要维持吗?

既然中澳关系的基调不会有大的改变,那我们是该听其自然还是为所欲为呢?

比如很多人讲殖民历史,讲“囚犯的后代”,把自己降低到霍顿的水平。

霍顿刚刚挖出了两年前发生的事。我们要把它翻两百年?

霍顿忽略了“弄错”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忽略移民史了?澳大利亚是真正的移民国家,即使是白人,大部分也不是囚犯的后代。

就算别的“西方人不高兴”说,这种借用也说不上有多高明。

这样的言论确实被一些澳大利亚媒体引用,引起了读者的不快,或许也是争议升级的原因之一。

还有的想积极维护中澳关系。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也要尊重事实。

据悉,澳大利亚媒体“7 News Australia”针对脸书官方发起了一项“霍顿是否应该向孙杨道歉”的投票,87%的网友认为应该。

这是真的,但是报道上说“参与调查的大部分网友都是澳大利亚的普通人”,我有点不解:什么时候有着巨大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澳大利亚人变成了国际主义战士?

看看脸书,果然,一些澳大利亚人跳出来说他们都投票给中国。

这个投票设置比较简单,无法判断参与者的国家,但是有中文名字的用户确实是留言的主力。

想想也是。这不是中国网民第一次去探险了。有哪些障碍可以阻止我们宣示正义?

当然也有很多带有西方名字的留言。例如,贝琪·吉布斯(Betsy Gibbs)指出,澳大利亚曾经吸毒,孙杨“误服”的毒品现在甚至不在禁药名单上。

帕塞尔指出,是否服药应该由专门机构进行鉴定。孙杨赢的漂亮,运动员要尊重,媒体不要再炒作了。最后我强调“我不是中国人”。

中国网民的探险精神值得称赞,但有些人实际上给了对手弹药。

一位名为马克·霍顿(mark houghton)的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要求他的真正目标迈克·霍顿为被围攻道歉。这个乌龙事件被《澳大利亚每日邮报》做成新闻,显然对中国的形象只有负面作用。

两国的问题一直在这里,被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放大了。也许中澳人民应该习惯。

从以往互联网探险的结果来看,我还是信奉“不打不相识”的。只要不是相互责骂,争论就能起到沟通的作用。我们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少。

目前中国很难争夺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但至少可以争夺社交平台的话语权。当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我怕我不愿意也得看着她的眼睛。

更何况,网民在陈述事实和讲道理方面比较直白,不像媒体那么多。

就像前面提到的《悉尼先驱晨报》也报道了傅的表情包吸引了大批粉丝。但最后,别忘了补充一段:“过去,中国的金牌获得者会得到公寓和汽车的奖励,以及媒体的全面报道,但其他奖牌获得者往往会消失在背景中。”

(以前的中国金牌得主享受着公寓和汽车的礼物,以及大量的媒体报道,而其他金牌得主则倾向于退居幕后。)

这就是澳大利亚媒体的日常黑暗。我想每个在澳洲的华人都看过很多遍了。

但是未来属于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冷战后成长起来的澳大利亚人可能很难改变,总是愿意相信各种针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攻击。就像中国一些在落后时期长大的人,更容易相信德国油纸包,迷信日本马桶盖一样。

当他们消失在人类舞台的幕后时,新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澳大利亚的新人从小就会在网上和中国人辩论。

他们不会采用我们的制度,但他们会更了解真相;他们仍然会相信美国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不会再认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自由;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地理主张,但他们也会理解我们的利益。

让网民、泥石流、野势力净化全球舆论场。时间对我们有利。

(本文所有表情均取自中国游泳运动员。感谢他们的努力,并祝愿他们继续取得好成绩,孙杨获得1500米自由泳冠军!)

(作者:岑余韶/澳大利亚生物学研究员,独立作家)

来源:观察者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008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