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简历(首都经贸大学学生卓琳简历)

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同志在京逝世。第二天早上,几辆载着花圈的车停在巷子的拐角处,院子门口摆满了挽联的花圈。

卓琳简历(首都经贸大学学生卓琳简历)

打开卓琳的简历,头衔只有秘书。但是邓小平辉煌的一生离不开她的牵手。

因为爱,她愿意陪他度过严冬,和他一起等待春天的花开;因为爱,她从不放弃,即使爱人已经走远,她也会完成他的心愿。因为爱,她一辈子记住了他“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嘱托,把自己的忠诚和爱奉献给了父老乡亲……

她用个人的力量诠释了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的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穷魅力。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卓琳和她的丈夫邓小平也在农历牛年去世,享年93岁…

卓琳

第一,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悲痛正在肆虐。在北京景山后街米仓的巷子里,有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四四方方的灰砖。院子里种满了花和树。这是邓小平一家自1977年以来一直居住的地方。

卓琳死的那天,大门紧闭。有时候邻居路过,却不走,而是停在门口悼念。从大门望进去,黑暗中两棵松树依偎在一起。胡同里的张阿姨说,卓琳在这里住了20多年。当所有人都知道卓琳去世的消息时,米粮库胡同的邻居们自发地在医院门前驻足哀悼。

大院旁边的家属院老人说,下午16时许,多辆车开进了大米粮库的胡同。两辆面包车装满了鲜花、松柏,另一辆车装满了黑布、白布。“很多警察和士兵来了。他们今晚要做花圈来装饰灵堂。”

车开进去,透过敞开的铁门,可以看到院子里两排花圈和花篮。每当有人走进院子,院子里的警卫就上前在院子里放花圈。

一位老邻居说,他在这条巷子里住了50年,去年出去散步时遇到了卓琳。

说起刚刚去世的卓琳老太太,很多长期居住在米粮库胡同的老人都表示,卓琳老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非常平和、普通的老太太”。

“我在一条胡同里住了30多年.”老徐,一个在胡同里住了50多年的居民,看起来很沉默,有点多愁善感。他住的离卓琳家很近,所以有机会在大院里“闲逛”。

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看到卓琳夫人一个人出去看武警战士在隔壁院子打篮球。我在附近散步时,通常会看到卓琳夫人。在儿孙们的帮助下,她也在巷子里悠闲地散步。

遇到熟悉的邻居,她会主动微笑着打招呼。他说,得知老伴去世的消息,他和家人一大早就自发地守在院子前,不能去院子里给老人鞠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老人表示哀悼。

第二天早上7点,一名警察在胡同的东端警戒,有记者前来报道。他们看到记者拍照,就会上前检查自己的记者证。除了胡同里的居民,还需要告知外面的居民进入胡同里的原因。

此外,大量交警手持对讲机在门口指挥交通。慰问车辆行驶到胡同东口时,需要将车辆编号发给医院门口的门卫告知后才能进入;更多的车辆只能停在胡同门口的空地上。悼念群众,下车搬出花圈或花篮,再进胡同。

早上八点到九点半,大部分人都来悼念卓琳女士。

几乎每隔15分钟就有人走进胡同。大多数人手里拿着花,百合或者白菊花。一位女士说,白色象征着高贵和纯洁,就像卓琳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花圈上的纸条写着:“卓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午11时,在卓琳的家乡宣威,市人民政府组织集体悼念活动,无数市民自发前往表达哀思。在打着白灯笼的卓琳老人故居,她的遗像被端端正正地摆放在鲜花环绕的会场中央;故居的墙上,有一条横幅,大字:悼念卓琳同志。

据悉,宣威市政府在接到卓琳去世的消息后,决定在卓琳组织集体追悼会,市委领导班子也将出席。宣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告诉记者,卓琳同志是国家干部,是宣威人的骄傲。由于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数众多,相关部门出动了大量交警维持周围的交通秩序。

二、北大才女,立志报国

卓琳1916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位精明的民族企业主,最早将著名的宣威火腿罐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被誉为“火腿大王”。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朋友,在南洋军阀揭竿而起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帮助孙中山先生打败了叛军,有力地支持了年轻的共和国。

卓琳姐姐小时候在宣威浦公馆住过几年。这是一个封建家庭,和爷爷奶奶、叔叔们住在一起。小时候,家里最小的孩子卓琳受到父亲的宠爱,生活显得无忧无虑。但她的姐妹们还是清晰地看到了封建压迫下女性的痛苦和悲哀,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开明的父亲把他们送到昆明读现代中学,读进步书刊,然后有机会接触和听革命宣传。1926年,卓琳随父母定居昆明,开始接受新教育和新思想。卓琳的四哥蒲程序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国后,带回大量革命书籍。

我被书中卓琳的进步思想深深吸引。但她的音乐老师赵勤贤对她影响最大。这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讲革命和共产主义。被押赴刑场时,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师慷慨致哀,英勇就义。从此,这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就在卓琳心中深深扎根。从此,她下定决心为妇女解放而斗争。

15岁时,她迈出了妇女解放和自由的第一步。1931年,她作为云南代表团的50米短跑运动员来到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全运会。然而,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事变迫使运动会取消。

当时云南代表团决定回老家,卓琳决定不回。而是去了北平继续学业。经父亲同意,她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到达北平,1932年进入女子中学。

1936年,卓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怀着实业救国的远大志向,她成为了北大的第一名学生。在北京大学,她积极参加学校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卓琳不能继续学习了。当时的延安就像一座灯塔,召唤着所有立志抗日、建设新中国的青年,卓琳就是其中之一。几经周折,经过七天七夜,她和一个姐姐终于来到延安,开始在陕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妇女解放理论、群众工作理论等等。

她进步很快,从一个单纯追求进步的女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卓琳被她高学历、聪明活泼的性格深深打动,认为她能适应复杂的情况,于是把她调到保卫部的特别班受训,准备送她去日占区地下工作。

三、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就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邓小平。

“他从前线回来,经常来公安部玩,有时候我们也去他们局里玩。他当时大概是对我有意思,后来又来找我两次。听了形势和理想,我觉得他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我想我们迟早会结婚的……”

多年后,卓琳平淡而深情地回忆和描述了那段战争年代的浪漫爱情。正如邓荣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一书中所描述的:最终,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对生活的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不久,在延安杨嘉玲的一个窑洞前,战友们用简单的方式为邓小平夫妇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几天后,卓琳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婚后,在相处过程中,卓琳逐渐理解丈夫,默默支持他。

几天后,新婚夫妇去太行山抗日。在那里,邓小平、刘伯承指挥八路军129师英勇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继续并肩作战,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卓琳是重庆小学的校长。1952年,邓小平被调到中央,希望卓琳不要在外面工作。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邓小平一家推入了灾难的深渊:人身自由丧失,工作停止,生活十分艰难,卓琳在无休止的批评后被罚收拾残局。1969年10月,邓小平被调到江西工作。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卓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陪邓小平去江西,夫妻俩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卓琳向身边的女工学习酿酒的要领,酿造出了邓小平人最喜欢的好酒。他们还为四川人做了最好的豆瓣酱。他们还在那里种植蔬菜,

“他挖的时候,我拿了个小板凳坐在那里采石。我们拿起石头,把它弄得像一亩地之后,就向老百姓要些种子,种些容易生长的东西。”卓琳生前回忆说“他一直很照顾我”。

在江西的三年零四个月里,他们一起犁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受限空抑郁,但他们乐在其中。

十年风雨,两起两落,世态炎凉,风云变幻,但卓琳从未放弃对党、对国家、对爱人的深情。她一直跟着邓小平。即使在批判和折磨中,她也坚持对党和人民的大爱,对丈夫的深情。

“她一直认为邓小平是对的,包括他被击败的时候。”中央文献研究室课题组副主任因工作原因与邓家有过多次接触。在他眼里,卓琳坚定地支持丈夫,对亲戚朋友很好,对孩子很严格。“卓琳和邓小平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他们很好。”

[5].唐亚军、卓琳:小平同志半个世纪的“拐杖”[Q]。中国人才,20091015

卓琳曾经是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学生,但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她的学业,也粉碎了她科学救国的理想。平时,卓琳把对科学的追求融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后来,她的孩子邓朴方、邓楠、邓芝芳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邓小平和卓琳配合默契。邓小平从不关心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大女儿邓琳曾说:“我爸觉得我妈做什么都合适。不合适的话,爸爸只是稍微指出来,妈妈马上就明白了。”

在儿孙眼中,卓琳不仅是一位忠诚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革命者。她纯洁大方,向往自由,永远充满正义感。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无论是后辈还是同事。因为她的天真率真,她的生活充满了味道;因为天真率真,她的生活很幸福,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邓小平和卓琳都喜欢孩子,每当亲戚和老同志有困难,他们都会主动照顾他们。卓琳虽然不太会管理家庭财务,但她用自己的爱和真情去照顾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后来,他们的爱也洒在了更多的孩子身上:

1992年,卓琳、邓小平两次以“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4年,卓琳将4000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汶川地震时,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她的孩子说:“我妈是公务员。除了生活,她的工资都捐给了教育、慈善、救灾、扶贫和残疾人事业。”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病逝后,卓琳沉浸在悲痛之中。“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去看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是邓先生生前的两个愿望。这两个愿望后来都实现了,他的妻子邓琳替他看到了。

交接仪式结束后,的小女儿邓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江主席特意邀请母亲参加庆祝活动。他安排得非常仔细。我和我姐一直陪着我妈,我们一直和他演戏。”

“我父亲是一个生活非常简单、性格非常乐观的人。他对自己的葬礼,事务,甚至生前死后的名字都没有要求。他只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我们全家都很激动,认为参加这个仪式就是实现父亲的遗愿。我妈也是很朴素的人,但是她破例做了新衣服。到了香港,她静不下心来,直到晚上睡不着。

“交接仪式那天,我母亲被安排在中国政要的第一排,我在台上看着她。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她庄严地站着,实现了对父亲的心愿。第二天,我妈妈在香港参加了一个庆祝活动。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别向与会者介绍卓琳女士出席典礼的情况。江校长扶起母亲,母亲亲切地向大家挥手。她是代表她父亲向香港人致敬。”

在58个风云变幻的春秋里,卓琳和邓小平始终同甘共苦。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伴随着邓小平“两起两落”的考验,卓琳以他鞠躬尽瘁的决心一路陪伴着他。

在她看似平凡却激动人心的一生中,她把一生都献给了邓小平和她与邓小平一起奋斗的事业。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09年,感动中国大学组委会给卓琳颁奖词:“彩云之南才女,黄土高原琼英。五十八年带着一条小领带,在硝烟中转战南北,在风雨中沉浮。她从不放弃她爱的人,把爱变成了信仰。她对一个民族崛起的热爱,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和支持。”

结语

平凡而伟大,是卓琳一生最好的写照。邓小平辉煌的一生与她息息相关。她默默地站在时代伟人的身后,用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爱,支持他渡过难关,开启新时代。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也可以看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和邓小平一样,卓琳也留下了这样的愿望:捐出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将骨灰撒入大海。她想去深海看看她心爱的丈夫,以免给国家带来麻烦。

人不在了,风度永存。

卓琳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今天,我们用深沉的思绪回忆卓琳传奇的一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她对信仰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诚,对家庭的奉献,对亲友的真诚。她始终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和人民,献身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她崇高的风格和优良的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侯立新。永远的灵魂伴侣——从《延河到大海》看卓琳和邓小平的爱情。世纪风格,20210410

[2].董,卓琳,一个感动中国的女英雄[Q]。巴蜀编年史,20201215

[3].那个国庆节秦来来在卓琳家[Q]。逸仙,20181015

[4].姚先灵,卓琳:伟人身边的贤妻[Q]。炎黄春秋,20180304

[5].唐亚军、卓琳:小平同志半个世纪的“拐杖”[Q]。中国人才,200910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94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