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一直想给大家讲讲ESD的理论。但是因为理论性太强,如果有些设备不懂理论,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读了。任何理论都是一个循环。如果你画不出彩蛋,你就注定画不出大卫。静电放

一直想给大家讲讲ESD的理论。但是因为理论性太强,如果有些设备不懂理论,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读了。任何理论都是一个循环。如果你画不出彩蛋,你就注定画不出大卫。

静电放电(ES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它应该是导致所有电子元件或集成电路系统过度电应力(EOS)损坏的罪魁祸首。因为静电通常具有非常高的瞬时电压(>:几千伏),所以这种伤害是毁灭性的、永久性的,会导致电路直接烧毁。因此,防止静电损坏是所有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中的首要问题。

静电通常是人为产生的,如生产、装配、测试、储存、搬运等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静电在人体、仪器或设备,甚至部件本身积聚。当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这些带电物体时,就会形成放电路径,通过静电放电瞬间损坏电子元器件或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在维修电脑之前,必须在工作台上佩戴腕带。芯片防止静电对人体的伤害),就像储存在云端的电荷瞬间冲破云层产生猛烈的闪电,将大地劈开,而且一般是在雨天,因为空气体的湿度很高,很容易形成导电连接。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那么,如何防止静电放电伤害呢?当然,首先要改变环境,从源头上减少静电(比如减少摩擦,少穿羊毛衫,控制空的温湿度等)。).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电路中如何涉及保护电路。当外界有静电时,我们的电子元件或系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静电的伤害(其实就是装了一根避雷针)。这也是许多IC设计者和制造商的头号问题。许多公司都有专门从事ESD设计的团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基础理论,一步步讲解ESD保护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你会发现PN结/二极管、三极管、MOS管,前面提到的都用上了...

上一题讲解PN结二极管的理论时,说二极管有一个特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不记得的话参考上一课),当反向偏置电压继续增大时会发生雪崩击穿,这就是所谓的箝位二极管。这是我们设计静电防护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就是利用这个反向截止的特性,让这个旁路在正常运行的时候打开,而当外面有静电的时候,这个旁路二极管就会雪崩,形成一个旁路通路,保护内部的电路或者电网(是不是类似于家里的水槽有一个溢流口,防止水龙头关着的时候整个卫生间进水)。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保护电路的这个击穿是不是彻底死了?是一次性的吗?当然不是。PN结的击穿分为两种,即电击穿和热击穿。电击穿是指雪崩击穿(低浓度)和齐纳击穿(高浓度),而这种电击穿主要是由于载流子的碰撞电离产生新的电子-空空穴对,所以可以恢复。然而,热击穿不能恢复,因为热积累导致硅(Si)熔化和燃烧。因此,我们需要在导通的瞬间控制电流。通常,高电阻与保护二极管串联。另外,你能类比一下为什么ESD区不能形成硅化物吗?还有一个理论给大家。ESD一般在芯片输入端的焊盘旁边,而不是芯片内部,因为我们总希望外部的静电需要第一时间放电。放进去会有延迟(注意我前面解剖的芯片。焊盘旁边有二极管。甚至还有两级ESD,从而达到双重保护的目的。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在说ESD的原理和过程之前,先说一下ESD的标准和测试方法。根据静电的产生方式和对电路的破坏方式,通常有四种测试方法HBM: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CDM)、电荷器件模型(CDM)和场感应模型(FIM)。但业界通常采用前两种模式进行测试(HBM,MM)。

人体放电模式(HBM)

当然是人体摩擦产生的电荷突然撞上芯片释放的电荷,导致芯片燃烧击穿。秋天和别人接触经常触电,就是这个原因。业界也有针对HBM的ESD标准的痕迹(MIL- STD-883C法3015.7,等效人体电容100pF,等效人体电阻1.5Kohm),或者国际电子工业标准(EIA/JESD22-A114-A),看你要遵循哪一个。如果是MIL-STD-883C法3015.7,规定小于< 2 kV为1类,2kV至4 kV为2类,4 kV至16 kV为3类。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机器放电模式(MM)

当然,机器(比如机器人)产生的静电是通过引脚接触芯片释放的。子标准为EIAJ-IC-121 method 20(或标准EIA/JESD22-A115-A),等效机阻为0(因为金属),电容仍为100pF。因为机器是金属的,电阻为0,放电时间很短,几乎在ms或us之间。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等效电阻为0,电流很大,所以即使是200V MM放电也比2kV HBM放电危害更大。而且因为机器本身有很多电线会相互耦合,电流会干扰随时间的变化。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ESD测试方法类似于FAB中的GOI测试。指定引脚后,给它一个ESD电压,过一段时间后,再回来测试电性,看是否损坏。没问题,再加一步ESD电压一段时间,然后测试电性能。如此反复直至击穿,此时的击穿电压为ESD失效阈值电压。通常,我们对电路施加三次电压(3次电击)。为了缩短测试周期,初始电压通常为标准电压的70% ESD阈值,每一步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50V或100V。

(1).压力值= 3次电击。(5次Zaps,最坏的情况)

(2).应力阶跃

对于VZAP & lt来说,δVESD = 50V(100v)= 1000伏

对于VZAP & gt来说,δVESD = 100伏(250伏,500伏)1000伏

(3).启动VZAP =平均ESD故障阈值的70%(VESD)

另外,由于每个芯片中有很多pin管脚,无论你是单管脚测试还是组合管脚测试,都可以分为几种组合:I/O-pin测试(输入输出管脚)、pin-to-pin测试、Vdd-Vss测试(输入到输出)、Analog-pin。

1.I/O引脚

即分别在input-pin和output-pin上进行ESD测试,电荷为正负,所以有四种组合:输入+正电荷,输入+负电荷,输出+正电荷,输出+负电荷。测试输入时,输出和其他引脚都悬空,反之亦然。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2 .引脚对引脚测试

静电放电发生在引脚之间,形成一个回路。但如果每次要测试的两个管脚组合太多,因为任何I/O要影响整个电路都要先经过VDD/Vss给整个电路供电,所以改进版用一个I/O管脚加正或负ESD电压,其他所有I/O一起接地,但输入和输出同时悬空。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3.VDD和VSS之间的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发生在引脚之间,形成一个回路。但如果每次要测试的两个管脚组合太多,因为任何I/O要影响整个电路都要先经过VDD/Vss给整个电路供电,所以改进版用一个I/O管脚加正或负ESD电压,其他所有I/O一起接地,但输入和输出同时悬空。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4.模拟引脚放电测试

因为模拟电路中很多差分对或运算放大器(OP AMP)都有两个输入,为了防止一个损坏导致差分对或运算失败,需要单独进行ESD测试,也就是说当然只针对这两个管脚,其他管脚都是悬空的。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好了,ESD的原理和测试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工艺和设计因素。随着摩尔定律的进一步降低,器件尺寸越来越小,结深越来越浅,GOX越来越薄,更容易渡过静电冲击。而且在Advance工艺中,硅化物的引入会使静电击穿更加尖锐,所以几乎所有的芯片设计都要克服静电击穿问题。

静电放电保护可以从FAB端的工艺来解决,也可以从ic设计端的版图来设计,所以你会看到Prcess有ESD选项层,或者设计规则有ESD设计规则供客户选择等等。当然,也有客户会根据SPICE模型的电学特性,通过版图来设计ESD。

1、制程上的ESD

要么改变PN结,要么改变PN结的负载电阻,只能通过ESD_IMP改变。用PN结改变负载电阻是非硅化物或串联电阻的方法。

1)1)源极/漏极的ESD注入

因为我们的LDD结构容易在栅极poly两侧形成两个浅结,而这个浅结的尖角电场比较集中,又因为是浅结,离栅极比较近,所以受栅极末端电场影响比较大,所以LDD的尖角抗ESD能力较差(:4kV)。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额外MOS的栅极必须足够长,以防止穿通,并且由于器件不同,因此有必要单独提取器件的SPICE模型。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2)接触孔的ESD注入

在LDD器件的N+漏极的孔下打一个P+硼,深度要超过N+漏极的深度,这样可以降低原漏极的击穿电压(8V->: 6V),所以可以在LDD尖角击穿之前,将其导离漏极的击穿,从而保护漏极和栅极的击穿。所以这种设计可以保持器件尺寸不变,MOS结构不变,不需要重新提取SPICE模型。当然,这种智能是用在非硅化物工艺上的,否则无法进入注入接触。

3)SAB(自对准硅化物块)

一般来说,为了降低MOS的互连电容,我们会采用硅化物/自对准硅化物工艺。但是如果这个器件工作在输出端,我们器件的负载电阻会变低,外部的ESD电压会全部加载在LDD和栅极结构之间,容易击穿损坏。所以我们通常在MOS的输出级用SAB(SAlicide Block)掩膜阻挡RPO,不形成硅化物,增加了增加一层光层的成本,但是ESD电压可以从1kV提高到4kV。

4)串联电阻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加面膜,应该是最便宜的。原理有点类似于第三种(SAB)增阻法,所以我特意给他串联了一个电阻(比如Rs_NW,或者HiR等。),这也达到了SAB法。

2、设计上的ESD

这完全取决于设计师的努力。一些公司已经在设计规则中为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客户只需要跟着图纸走,其他没有图纸的只能靠自己的设计师。许多设计规则规定,这只是一个指南/参考,而不是一个保证。

一般来说,栅极/源极/主体短接在一起,漏极结连接到I/O端,以承受ESD的浪涌电压。NMOS被称为GGNMOS(栅极接地的NMOS),PMOS被称为GDPMOS(栅极漏极PMOS)。以NMOS为例,原理是栅极关断,源/体PN结原本零偏置短路。当I/O端有大电压时,漏极/体区的PN结被雪崩击穿。在瞬间,体区中存在大电流,并且衬底电阻之间的电压差导致体区/源极的PN正偏置。所以这个MOS的寄生横向NPN晶体管进入放大区(发射极结正偏,集电极结反偏),所以呈现其特性,起到保护作用。PMOS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来的。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这个原理看似简单,但设计的本质(诀窍)是什么?如何触发BJT?怎么保养?怎么做到HBM >: 2KV还是4KV?

如何触发?必须有足够大的衬底电流,于是发展成现在广泛使用的多指交叉并联结构。但这种结构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基区宽度增加,放大倍数降低,不容易打开。而且随着手指数量的增加,各个手指会很难均匀导通,这也是ESD设计的瓶颈。

esd是什么(ESD静电标准)

如果要改变这个问题,大概有两个办法(因为触发器是电压,提高电压不是电阻就是电流):1。利用SAB(SAlicide-Block)在I/O的漏极上形成高阻非硅化物区,使漏极的方块电阻增大,ESD电流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放电能力;2.加一个P-ESD(内拾imp,类似于上面的接触孔P+ ESD imp),在N+漏极下面放一个P+,降低漏极的雪崩击穿电压,这样会更早有雪崩击穿电流(详见文献论文:多指NMOS.pdf ESD上的内拾)。

关于ESD,有两个小常识要和大家分享:

1)我们通常能看到NMOS更好的特性,但实际上PMOS很难有特性,PMOS的抗ESD能力普遍比NMOS好。这个原因和HCI效应一样,主要是因为NMOS被击穿时产生电子,迁移率很高,所以Isub非常容易使体/源正向导通,而PMOS很难。

2)触发电压/保持电压:触发电压当然是第一个拐点,寄生BJT的击穿电压,应该在BVCEO和BVCBO之间。而保持电压就是保持导通,但不能进入闩锁状态,否则会进入二次击穿(热击穿)而损坏。另一个概念是二次击穿电流,即进入Latch-up后I 2 * R热量的突然增加导致硅熔化,而这是为了限制电流,可以通过控制W/L或者增加一个限流和高阻来实现。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加漏极和SAB之间的距离(ESD规则的通用做法)。

3、栅极耦合(Gate-Couple) ESD技术

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多指ESD设计的瓶颈是导通的均匀性。假设有10个手指,但是发生ESD放电时,这10个手指可能不会同时导通(通常是因为击穿)。通常只有2-3个手指会先打开。这是因为布局无法使每个手指的相对位置和线缆方向完全相同。这2~3个手指一导通,ESD电流就会集中在这2~3个手指上,而其他手指仍然是关断的,所以它的ESD保护能力只相当于2~3个手指,而不是10个手指。这就是为什么元件尺寸做得非常大,但ESD保护能力却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提高的主要原因。增加的面积不能带来预期的ESD增强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降低Vt1(触发电压)。我们通过提高栅极的电压,使衬底先导通而不是击穿,提前导通产生衬底电流。此时其他手指也可以导通,进入导通状态,这样每个手指都可以承受ESD电流,真正起到大面积ESD的作用。

手指也是一起开,一起开,让每个手指都能承受ESD电流,从而真正发挥大面积ESD效应。

但是GCNMOS的这种ESD设计有一个缺点:沟道打开,电流容易造成栅氧化层击穿,所以他看不到的是好的ESD设计方案。而且有源区越小,栅压的影响越大,而有源区越大,越难打开,很难把握。

4.还有一种复杂的ESD保护电路: 可控硅晶闸管(SCR: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SCR:可控硅整流器)

它是由CMOS寄生和闩锁触发的PNPN结构,通过开/关保护电路。你可以回过头来看,只要上一篇文章中抑制闩锁效应的因素的想法能够实现,但它只能应用于布局,而不是工艺,否则闩锁效应将再次失败。

最后,ESD设计的知识太深了,我只是给你一个科普的建议。基本上有如下几种ESD方案:电阻分压器、二极管、MOS、寄生BJT、SCR(PNPN结构)等等。而且ESD不仅和设计有关,还和FAB的工艺有关,学问太深了。在这里我不太了解,所以不能给你更多的细节。当然,行业内的专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产生更多的收入和效益。

来自网络,仅供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卧龙卧虎藏龙IT高手云集!它由十多年的IT技术设计师组成。欢迎关注!如果你想学习,请点击“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8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