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统下跪道歉图片(德国总统下跪道歉了吗)

1999年5月的一天,一架带有德国标志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某机场的停机坪上。

德国总统下跪道歉图片(德国总统下跪道歉了吗)

这架飞机是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专机。

为了这次访华,他已经准备了好几年。

走下舷梯时,施罗德对两国未来的关系充满希望。

他的政策计划完整记录了几十个与中国的合作项目。

如果以后能推动这些合作,他以后的仕途会轻松很多。

然而,上帝似乎故意和他开了个玩笑。

施罗德访华前,中国对他非常热情。

但就在几天后,中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似乎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不仅此前商定的外交活动被推迟和取消,就连负责接待施罗德一行的中方人员也对他们冷眼相待。

施罗德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于是和其他同事取得了联系。

听到最新的国际消息,施罗德的后背出了一身冷汗: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发射了两枚导弹,而德国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与此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施罗德心里难受,回想起这么多天来中国外交官对自己的态度,施罗德已经觉得无比幸运了。

但是,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对于几十个合作项目,施罗德该怎么办?他该如何化解中德之间这种微妙尴尬的外交局面?

这也要从当时欧洲的局势和施罗德本人说起。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一 逆风成长的“政治强人”

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1944年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德特尔莫尔德(Determold),一个工人阶级家庭。

家里五个孩子,生活不易。碰巧施罗德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施罗德的母亲没有选择抛弃孩子,而是选择带着孩子改嫁给了另一个家庭。

然而,抚养五个孩子的成本太大,施罗德的母亲无法独自承受。

懂事的施罗德开始帮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几年后,他终于把他的几个家庭成员抚养成人。

施罗德虽然在德国社会打零工,却饱受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但他从未放弃自己。他以“从政”为人生目标,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应该说施罗德还是一个学习能力非常优秀的人。

1966年,施罗德通过夜校教育获得了法律国家考试,并获得了法律从业资格。

熟悉西方政治制度的人都很清楚,在西方国家成为一名律师,基本等同于步入“政治舞台”。

1980年,施罗德当选德国联邦议会议员,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随后几年,施罗德因其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选民和同事的称赞。

有了这些成绩作为基础,上世纪90年代,施罗德距离德国总理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二战后的德国人民)

1998年9月27日,德国举行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

作为反对党领袖,施罗德开始挑战在德国执政16年的总理科尔。

当时媒体和政治记者普遍不看好施罗德,甚至党内对施罗德的当选充满疑虑。

然而,选举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施罗德成功击败科尔,成为德国的新首脑。

施罗德就任总理后立即发现了一个困境:由于美国的不断干预,虽然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经济表面上在发展空,但未来却危机重重。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施罗德大胆决定和中国搞好关系,最好和对方达成实质性的合作。

这样,德国摆脱了对美国的经济依赖,中国发展起来了。

然而,当时的施罗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德国议会大厦的外观)

二 坐在“火药桶”上的德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方自由主义进入东欧等地,老华约成员国接连发生“政变”。

南欧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也是内忧外患。

南斯拉夫最初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奥匈帝国的战败和解体,巴尔干半岛的几个民族政权联合起来,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从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中独立出来。

战后,铁托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主张,与苏联交恶。因此,铁托也被视为南斯拉夫政坛的“强硬派”。

但无论铁托如何强硬,作为战后南斯拉夫事实上的“国父”,他在南斯拉夫有着绝对的政治地位。

整个南斯拉夫共和国也是靠铁托的个人威望维持的。

1980年,铁托因病去世。南斯拉夫各种政治势力突然活跃起来。

尤其是长期存在的各民族矛盾也随着铁托的去世而爆发。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统治大厦倒塌,南斯拉夫解体。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德国、法国等北约成员国开始向巴尔干地区伸出援手。

因为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眼里,巴尔干是西欧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传统势力范围。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允许这里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南斯拉夫的领土)

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同建立了著名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但北约显然不放心,他们开始挑唆塞尔维亚南部的阿尔巴尼亚人争取所谓的“民族独立”。

一场看似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权自由”的战争即将打响。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全面爆发。北约在私下完全掩饰了自己的虚伪,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作为北约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德国被美国要求直接参与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

从战争一开始,北约就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攻击,对南斯拉夫境内的目标进行了70多天的空攻击。

刚刚当选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起初对这场战争持否定态度。

但是德国已经被死死地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单独采取外交行动已经变得不可能。

后来,施罗德曾在回忆自己当时的心境时直言不讳地说:

“当时,德国简直是坐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环爆炸。”

(南斯拉夫“民族英雄”铁托)

1999年5月8日,美国发射的两枚导弹飞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当时,中国外交官和记者已经全部躲在隐蔽的地方,以防不测。

然而,“灾难”降临到了中国大使馆空。

不一会儿,两枚导弹直上云霄,将原本完好无损的使馆大楼炸成了一片废墟。

面对血淋淋的事实,中国人民集体愤怒了。

人们走上街头,要求美国政府和北约做出公平合理的解释。

但是美国人并不重视中国人民的愤怒。当时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过失杀人”,就没有下文了。

就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几天后,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开始了他自己的访华之旅。

作为“北约成员国”的领导人,“使馆爆炸”事件一下子让施罗德非常被动。

那么,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施罗德该如何一一化解呢?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

三 “一降级一致歉” 表达诚意

由于“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在5月8日,距离施罗德访华还有三天时间。

在发现中国政府的态度“错误”后,施罗德立即与中国政府沟通。

施罗德一再要求中方不要取消他的访问。最后,中国同意了他的要求。

但我们还是善意地提醒了施罗德:

“现在中国人民正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因此,我们要求这次访问低调进行,所有有关合作项目的讨论都应推迟。”

施罗德在电话中表达了他的理解,然后马上提出了一个更“惊人”的想法:

德国最好直接将访问级别调整为普通工作访问。

这既照顾了中国人民的感受,又巧妙地避开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为了实现未来与中国政府的长期经济合作,施罗德愿意随时做出更大的让步。

此时,面对德国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他别无选择。

1999年5月12日,施罗德访华正式开始。

当施罗德走下飞机舷梯时,他的内心突然感到一种解脱的“快感”。

然而转念一想,他的脸上露出了几分尴尬的神色。

如果不是美国的导弹,我的行程可以是很多合作项目。

现在“科索沃战争”的发展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随后,施罗德跟随中国接待人员去见中国领导人。

在中国领导人面前,施罗德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用非常真诚的语气说:

“我们对科索沃战争中贵国大使馆被炸深表歉意。请接受我们的道歉。”

不得不说施罗德很聪明。第一,他知道这次事件虽然是北约的行为,但主要责任在美国人,与自己无关。

第二,他借访华之机,主动向中国领导人道歉,相当于在外交上释放了充分的诚意。

而且,在他的道歉中,他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把这场灾难称为“误炸”。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充分照顾了中国人民的感受。

很快,我们的领导人原谅了施罗德的行为。

然而,施罗德想进一步努力。他非常认真地向中国领导人解释:“我说的道歉是代表所有北约国家,而不仅仅是德国。”

“中国人民有明显的怨恨。我们会对朋友表现出最大的诚意,但对敌视我们的人,我们绝不会后退半步。”中国领导人看着施罗德不禁感慨。

(在“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前献花)

德国领导人告诉施罗德,德中两国未来的友好合作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而且,在未来,中国希望继续扩大与德国的合作范围,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对中德双方都有利。

明白了这些话的意思,施罗德急忙点点头,然后用谦逊的语气说道:

“我们理解你现在所说的,我期待着我们两国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这是我最真诚的祝福。”

对施罗德来说,这次访华在中国只持续了28个小时。

但他的访问被后人视为两国一系列合作的开始。

双方都意识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德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

再过短短半年,施罗德将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东方热土。

德国不仅有世界上惊人的发展成就,还有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

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施罗德这次访华非常隆重。

而且中德提前做了足够的宣传,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北京。

那么,施罗德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会与中方达成什么样的合作共识呢?此访将对两国未来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施罗德与中国企业代表)

四 施罗德的“二度出访”

1999年11月2日,施罗德再次乘专机抵达首都机场。

与上次相比,这次中国高级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施罗德。

当施罗德走下红地毯,检阅我军仪仗队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

回到酒店后,施罗德全身放松,瘫倒在沙发上。

经过助手的提醒,他终于没有忘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我明天要去见中国总理。真的希望不要再出事了。”施罗德轻轻地举起双手,很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只是这一次,他是在为德国人民祈祷。

时间终于进入了第二天。施罗德一见到中国领导人,就再次为“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道歉,态度非常诚恳。

中国领导人的态度也很友好。他拉着施罗德的手说:

“让我们暂时搁置争议,放下过去的矛盾,享受未来合作的成果。”

听到这个回答,施罗德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于是,会后,施罗德迫不及待地向中方代表介绍了自己的合作项目。

当时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关键阶段。

但由于德国的经济状况,大量资金缺乏流动性。

他们确实需要一个节点来消费这个“热钱”。

双方一拍即合,施罗德主动促成了德国商人在中国的投资。

(施罗德与美国总统布什)

很快,随施罗德来华的数十名德国商人和友好人士开始了与中国的具体谈判。

双方都很清楚对方的需求,几乎没用多长时间就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最终,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德两国当年在华投资项目达到196个,实际投资额达到13.73亿元。

另外,考虑到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

德国已同意与中国签署662项技术引进合同,合同总额高达27.51亿美元。

施罗德和中国领导人对协议和合同的签署感到由衷的高兴。

最后,依靠这一波“中德经济合作”,德国经济有所复苏。

德国经济发展之后,整个欧元区的经济也出现了振兴的迹象。

毫不夸张地说,施罗德的“中国之行”不仅拯救了德国,也拯救了整个欧盟主导的经济体系。

当施罗德满载而归时,他受到了同事们“英雄般的待遇”。

一些德国媒体甚至称施罗德的外交访问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施罗德在极其尴尬的情况下仍坚持访华,并与中国达成一系列经济合作。

这在当时的西方政客眼里简直就是“神话”。

面对各种声音,施罗德本人表现出惊人的大度。

他笑着对各国记者说:“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敌视他们。相反,如果我们积极与中国合作,我们将受益匪浅。”

(外交场合的施罗德)

此后十年间,施罗德不停地奔走于两国外交的幕后。

仅他就对中国进行了六次公开访问,这比许多西方领导人的访问次数都多。

但施罗德乐在其中。他一直以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为己任。

他的很多言论和表态甚至影响了后来德国政府的“对华关系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中国人民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后,施罗德也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政府发去了贺信。

在贺信中,他非常感慨地说:

“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正确领导的结果。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腾飞。”

2008年,由中国主办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施罗德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受到了我国的邀请。

坐在看台上,施罗德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

奥运会的开幕式让施罗德再一次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旷达和热情的性格。

回忆起9年前的那场“灾难”,施罗德仍不时感到悲伤。

与那些虚伪阴险的西方政客相比,施罗德堪称真正的政治家。

在他的帮助下,“中德关系”稳步发展,今天已成为世界外交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外交关系。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今天,当人们回顾施罗德访华的记录时,可能会得出各种分析和结论。

但是,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认。施罗德在中国人民遭受巨大悲痛并向中国人民道歉后,毅然决定访华。

这种勇气和魄力,是西方世界大多数政治家望尘莫及的。

卸任后,施罗德仍然关心两国关系的发展。

对中国人民来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依然充满各种不稳定因素。

疾病、战争和饥荒正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蹂躏着世界上的土地和人民。

和平与发展的前景下,各种暗流和漩涡。

对于这种情况,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警惕,绝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胆小懦弱的民族。

七十年前的战争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干净的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二十年前的“悲剧”。

俗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前,任何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都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人民一定会以自己独特而自信的步伐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人类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只有真正热爱和平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未来。

那些企图以仇恨和对立称霸世界、谋取利益的个人和团体,终将被扫进历史的旧纸堆!

参考文献:

合作可以共赢——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侧记中国经济导报徐婷雅

施罗德:德国看到了中国西部的投资机会,中国西部的经济增长纪录再次被刷新。新京报徐景辉

施罗德:德国政坛的一匹黑马

潘占林,“火与烟彰显英雄本色——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空遇袭后的应急处置”

孔悼念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从“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看改革开放30年

中德建交30周年大事记(1972年7月-2002年4月)。

朱从施罗德访华看中德关系的焦点与发展

王澍《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侧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86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