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代表作品(苏洵的代表作品篇目)

四川眉山苏三寺历史《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读书时写道:“苏,二十七岁,开始生气读书。他太老了,不会后悔。呃萧声,你要早想。”这个苏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与少年成名的

四川眉山苏三寺

苏辙的代表作品(苏洵的代表作品篇目)

历史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读书时写道:“苏,二十七岁,开始生气读书。他太老了,不会后悔。呃萧声,你要早想。”这个苏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与少年成名的儿子苏轼、苏辙不同,苏洵年轻时就周游了世界。二十七岁开始努力读书,三十七岁科举失败。之后调整学术方向,放弃科举,闭门苦读十余年,终于圆满落幕。他不仅创造了流传后世的《六国》等经典政论论文,还实现了自己的仕途梦想。他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三大作家之一”的佳话。

年幼贪玩的他被哥哥的影响唤醒。

1009年,苏洵出生于虞美人(今四川眉山)。苏家不仅家风好,读书风气也很浓。苏洵的父亲苏旭非常重视子孙的学习。他说:“我要我的子孙们读书,而不是发财。”于是他倾家荡产,买了大量的书,放在书房里。后来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祖父购买的书籍铺天盖地,他从小就生活在“门前数千竹竿,教室四本书”的环境中。

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很爱读书,长兄苏莲学习刻苦认真。可惜他身体不好,追名逐利失败。二哥苏洵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他从小喜欢读书,终于不负众望。公元1027年,他被录取为秀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苏洵并没有他的两个哥哥那么爱读书。他天生聪明伶俐,少年时却不爱读书。苏洵12岁的时候,苏旭特意请先生来教他的三个儿子。每当苏老师练字,苏洵就坐不住,聚精会神地听,唯独苏洵对苏老师教的用韵、节奏等书写方式不感兴趣,甚至干脆跑出教室去乡下参观。后来他自己也在《给一个年轻人不学无术的流浪机会》一文中谈到了自己的倔强。这件事欧阳修在苏君墓志铭中也有记载:“你年纪小,不爱独学,年纪大了,却不懂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洵改变了学习态度呢?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苏洵母亲石氏的去世。这种改变让苏洵发现人生有限而短暂,开始思考人生除了游山玩水,是否还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办丧事回来的二哥苏环早就听说这个弟弟喜欢山水,让他写点文章。这是很自然的要求,但是苏洵缺钱,肚子里没有墨水。为了帮助苏洵,苏洵决定让苏洵重建苏家家谱。在编家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祖先们努力奋进、施展抱负的精彩人生。他受到了鼓励,并为自己虚度的时间感到羞愧,所以他决心努力学习。

以墨为糖

闭门苦读之路。

这一年,苏洵二十七岁。在古代,这个年龄是适当的中年。北宋时期,苏洵生活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在50岁左右,流行早学早嫁。这时候苏洵已经结婚,还没有建立事业。他对妻子石成说:“我觉得现在重新开始学习还为时过晚,但如果我集中精力学习,我将没有时间处理家庭事务。我该怎么办?”程立刻支持了丈夫的决定:“我劝你好好学习已经很久了,但我觉得你如果因为我的要求而学习,那就没有意义了。毕竟读书是你个人的事。如果你真的有这个野心,那就把家事交给我吧。好好学习就好。”程的话像是吃了定心丸,苏洵从此努力学习。

下定决心,苏洵学习非常努力。用墨水蘸粽子当糖的典故,很好的说明了苏洵读书的专注。有一年端午节,石成看见苏洵一大早就呆在书房里,怕他饿了,就给了他一些粽子和一盘白糖。后来她进去收菜的时候,发现苏洵已经吃完了粽子,但是糖碟一点都没动,而苏洵的嘴里却是黑白分明,还有墨汁和糯米粒。原来苏洵读书入神,误把墨水当糖了。

这样专注备考的学习态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相当深厚,但遗憾的是,苏洵的科举之路异常坎坷。苦读一年多,苏洵第二次考中进士科(第一次18岁乡试失利),失手。之后他又去考异才,失败了。(《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苏洵“年长时为秀才,秀才时为秀才,不同道”)。

调整人生方向,你就是大器晚成。

37岁的苏洵,在科考中屡试不爽,终于接受了自己“考不上”的体质,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不考了。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三次考试,苏洵得出一个结论,科举不是自己的强项。这是其中之一。其次,苏洵已经三十七岁了,从二十七岁开始再一次为科举而努力学习,已经过去十年了。苏洵不打算为了科举而虚度一生——“这还不够我学的”,他决心走自己的路。他十年烧了几百篇科研文章,继续努力学习。不过,从现在开始,他不再是苏洵的候选人了。他必须为自己学习,为解决问题而写作。苏洵的人生目标从以前的科举转向了两个新的目标:一是通过博览群书、研读经典,成为真正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二是精心培养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从37岁开始,苏洵闭门学习了七八年。那么效果如何呢?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描述了他七八年的读书历程和效果。欧阳修说,苏洵潜心研究儒家六经百家,考证古今平与乱、成与败的变化,考察先贤的挫折与成功、仕途与隐退的原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获取思想的精华,然后一层一层地积累在心里,只是压抑而不表现出来。从此以后,我思维敏捷,一瞬间写了一千个字,写得自由,想得也自由,一定要到达一个深刻微妙的地方才停下来。直到这时,他那被科举考试累坏了的才华才在generate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对儿子们的培养上,苏洵不仅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也是他们不可多得的老师。父子经常写同一篇作文,互相学习。流传至今的《六国》就是一个例子。苏洵说“弊”(六国亡秦),苏轼说“士”(才),苏辙说“势”(天下大势)。二子的《六国记》基本是讲历史的,苏洵则是借古讽今,比较现实。同时,他还带领两个儿子游览名山大寺,开阔眼界,提升气度。实事求是地说,苏洵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苏轼、苏辙与他一起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好事多磨。苏洵年近半百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他经益州年间张举荐,得以在嘉祐元年(1056年)率领二子苏轼、苏辙拜见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苏洵呈上了自己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他认为可以和贾谊、刘向相提并论(“贾谊、刘向不过如此”),极力向朝廷推荐苏洵。苏洵的文章被北京的学者们传阅,一举成名。有一段时间,汴京文人竞相模仿苏的文章。这年,苏洵四十八岁。次年,苏轼、苏辙参加科举,双双考中金榜,轰动京城,父子二人声名鹊起。52岁时,苏辙还被推荐为省校书书记,走上仕途,实现了自己的成庙济世的梦想。

来不及升了。纵观苏洵一生,虽然起步较晚,也经历过几次科考失利,但凭着自己的志向和不甘落后,大器晚成,迎来了辉煌的人生。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俏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824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