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证怎么考(技工学校)

“我们的工人有力量每天努力工作。”这首歌曾经是中国无数产业工人的心声。在工业化生产时代,中国人数最多的是工人。

技工证怎么考(技工学校)

那时候工人被称为老大哥,受到社会的尊重,尤其是技术工人。如果是8级技师,会被尊为大工匠。

01 就业内卷严重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往往认为去大城市当白领或者考公职更有面子,更有前途。

从80后到现在的00后,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为的就是有一天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好单位,有一份冬暖夏凉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现实真的能如他们所愿吗?

据统计,全国700万外卖小哥中,7万有硕士学历,26万有本科学历。

外卖小哥是社会公认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基层工作,小学毕业就能胜任。大量高学历的人去做外卖,反映了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量问题。

卷面涵盖各行各业,甚至触及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

比如北大博士去朝阳区做城管,清华博士去做小学老师。这些新闻并不少见。他们的背后是中国就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好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编,有一大批高学历的人在争夺那少得可怜的工作。

一些二本、三本毕业的同学,只能选择一些岗位做业务员,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赚不到钱。

普通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降级,仿佛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

其实只是人们认为的“体面”工作竞争异常激烈而已。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高级技工短缺2200多万,没人想学技术。

传统制造业工厂成了年轻人争相逃离的地方。当年受人尊敬的技术人员现在都不愿意这样做了。力学真的有年轻人想的那么差吗?

不会,大工匠会成为我们高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既然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么难,技工又供不应求,而且待遇还不错,为什么不喜欢技校呢?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02 技校无人问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物皆下品,惟读书高。”人们认为无论经商还是务农,都不如读书求仕途来得高级和体面。

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县考、府考、大学士、乡试、会试、宫考,通过一级考试,进入下一级。

贡士、进士,达到殿试的级别,就会被任命为官员。在获得省级考试后,举人有时会代替官员。如果他们能考中殿试状元,就是当年的“天下第一”。

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经历了中考,高考,考研,博士,公考等。,一路找好工作。

可能有很多人不会像古人那样当官,可能会去一些知名企业等。,但高考和科举的本质没有太大区别。他们都想通过学习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大部分人可能连普通本科都考不上。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考人口1909万人,其中参加高考920万人,考上本科309万人。

能考上重点985大学的就更少了。2017年,全国985高校录取人数为15万人,也就是说1万名高考适龄人口中有79人能考上985高校,占比0.79%。

那么多没考上本科的孩子都去哪了?

很多人都上了大专或者成人本科。如果这些人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很难就业。大多就职于低端岗位,如业务员、服务员等。

或者有的孩子初中毕业去南方工厂做流水线工人,没什么技术含量,有的一天休息三天,所以被称为列平人。

这些孩子还不如他们的父母,他们要么在工厂里,要么在工地上,有一技之长养家糊口,所以他们不会简单地出卖自己的体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作为一个能学到养家糊口技能的技校,没人爱。

大多数人都认为上技校的孩子是被中国正统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上不了技校。

技校给整个社会的印象也是那种乌烟瘴气的感觉。孩子抽烟、打游戏、早恋、打架等。,就好像上技校的孩子被社会淘汰了,父母祭祖的欲望下降空。

工厂环境也是年轻人不喜欢的。有实力的顶级工厂还好,条件落后的老厂就惨了。

那是一个多尘嘈杂的工作环境,冬冷夏热。这些80后、90后、00后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怎么吃得下这种苦?

同时,一个优秀的机械师常年要和机械设备打交道,只有在车间摸索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师傅,这就要求身体强壮,耐力强。

比起白领在高楼喝奶茶,工厂环境和劳动强度真的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即使现在的技工工资很高,甚至高于一些白领,但是付出的劳动也是比较辛苦的,尤其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强度也很高,技工赚的每一分钱也是他辛苦汗水的结果。

年轻人不爱学技术,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每年生产大量工业产品,其中需要相当数量的车、钳、铆、焊等专业工人。没有这些工人的劳动,工程师的设计再好,机器设备再先进,工业生产也不行。

不像那些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反复操作,这些技术工人需要修理和操作机器,尤其是在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的技术工人可能是需要了解机器人的技术工人。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我们的技术工人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更加短缺,对自身的技术要求也会更高。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是年轻人不爱上技校,二是工厂急需技术工人。我们做什么呢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中国才能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03 可以借鉴的经验

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化完成较晚,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缺乏系统的建设。一些较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可能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以德国为例,它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有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比如奔驰、奥迪、宝马、保时捷、大众等等。作为世界顶级的咖啡制造工业,德国的技工培训和使用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国的技校多是双重教育培养方式,也是聘请企业与技校和政府合作。学生一边在技校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去企业实习。

这些企业会与学生签订为期三年的实习合同,学生的学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大部分。

用人单位每个月会给技校的学生支付500欧元到1500欧元的实习工资,此外还有补贴,法定保险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上了技校之后就开始赚钱了。相对于普通大学要交昂贵的学费,德国技校不仅不交学费,还能赚钱,这真的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优势。

据统计,目前有43万家德国企业在做这样的双元制技师培养项目。这些企业要在学生三年实习期内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最终找到符合其企业需求的高级技工,三年实习期结束后正式进厂。

其实德国家庭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大学教育,将来能在那些高楼里工作。

但是上技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因为德国从政府层面,再到企业层面,技校层面发展起来的培训体系是很人性化的,让家长觉得读完技校,就业很有保障。

尤其是在这些大工厂,像技工这样的工作相对稳定。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工厂工作,而那些写字楼的白领,在遇到经济危机或者经营困难的时候,很可能会被随意裁掉。

德国的机械师工资也不差。一个普通的机械师一个月能挣3000欧元,折合人民币2.22万。

德国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可能在2500欧元左右,低于普通技术人员的收入。

如果能考上高级技师,收入就更可观了。德国柏林高级技师月薪可达4000欧元,折合人民币3.7万元,可能比一些德国公务员或教授的工资还高。

如此科学的培养体系,诱人的工作待遇,很多德国学生选择读技校吗?答案当然是很多。

德国10岁左右的孩子小学毕业后,要选择未来走职业教育路线还是大学路线。如果走职教路线,就去普通中学或者实用中学。

如果选择大学路线,就去文科中学。由此,约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

04 如何走出中国特有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确立了成为高端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高级技工作为人才储备。所以职业教育要更大力度的改革,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就是职业教育不可耻,上技校不可耻。大学毕业后不一定有技校的好工作,也不一定有技校的高薪。

不能夸大屌丝、一夜暴富等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应该让人们知道诚实的劳动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在工厂当工人,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要只是这样宣传。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应该和普通高校持平甚至更倾向于普通高校。在软硬件条件上,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优越感,吸引更多的学生上技校。

中国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愿意跟随大众的步伐。如果大家都觉得技校好,那么技校的门槛可能就要被打破了。

在收入分配上,也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倾斜,比如对优质国有制造工厂的减免税、技术人员个人减免税等。,让技术人员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让他们有更好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另外,对于工厂的工作环境,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标准,让技术人员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工作,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关怀。

这样,中国的职业教育才能开辟明天的新天地,为高端制造强国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642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