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

文/郑江姜郭栋

叶挺()

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了南昌起义的故事,强调南昌起义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一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成立的开始,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作为这次起义的前敌总指挥,叶挺率部英勇作战,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他被周恩来誉为“人民队伍的缔造者”,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叶挺出生在农民家庭,不顾家人反对。他弃文从军救国。他是北伐的先锋,身先士卒,赢得了“铁军”的美誉。他在南昌升过旗,又在广州打过仗,一生刚正不阿。他在皖南浴血,受了奇冤,变得忠厚。今天是叶挺将军诞辰125周年。我们写信缅怀他,是为了学习和感受叶挺将军“挺身救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初心。

挺身而出拯救中国。

叶挺,原名叶伟勋,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州周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遇到一个好老师,从小就有野心。1911年春,15岁的叶挺在家乡读完了九年小学,打算去惠州城读书。临行前,他的导师陈静茹建议改名,把“为询”简化为“为扶”,意思是“人要上去,树叶要立起来”,“站起来救中国”。叶挺欣然接受,从此以“挺”为名。

我在叶挺进了惠州蚕桑学校学了一技之长。可是,我还没学会本事,却因为支持广州起义被捕入狱。获释后,我被开除了。后来,在导师陈静茹的帮助下,他回到惠州官立中学继续学业。此时,武昌起义爆发,惠州掀起革命浪潮。革命军成功占领惠州。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叶挺特别兴奋。当他得知广东陆军小学复学并开始招生的消息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文学,拿起了武器。1912年春,16岁的叶挺以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在校期间,叶挺特别刻苦,军事技能和文化课成绩都很优秀。1915年,他被送到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一年后,他从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次年春天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军校学习期间,国内局势不断变化,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使叶挺毅然加入反袁保家卫国运动。他和同学一起到街头甚至军营演讲,争取反抗袁的权力,但结果并不理想。叶挺开始明白“一切值得革命的行动,都要有军民觉醒,振作起来,共赴国难,才能成功”。但现实中,军民普遍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这是革命屡战屡败的症结所在。叶挺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保证他正常的学业。期间,他给《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期待,感叹“我们的青春正坐在沉沉的黑夜里”。这封信发表在1917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上,得到了编者的肯定。

◆1927年8月1日,叶挺参加并领导南昌起义,同年12月11日,又参加并领导广州起义。图为广州起义后叶挺拍照。

1919年初,他从保定军校毕业,打算出国深造。但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不得不痛苦地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而是去了福建加入孙中山的闽粤军,在朋友的推荐下找了份工作。叶挺上任后,经常在业余时间研究孙中山的理论,逐渐认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经过考虑,“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民党”。

叶挺在粤军中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在职务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决定去苏联学习军事。这一主张得到了孙中山、邓、廖等人的支持。就这样,1924年7月初,叶挺告别了亲友和故土,踏上了新的征程。

叶挺带着一封由中共中央机关写给支部的介绍信来到莫斯科。他想上的学校是1921年创办的莫斯科东方工人共产主义大学。叶挺留学的初衷是学习军事,但由于政治身份的原因,他不能直接学习军事。他跟随、王若飞、聂等共产党人学习政治。他们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世界革命史、工人运动史、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史、中国革命史和政治经济史”。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他逐渐认识到“以兵强民”的思想是“幼稚的,脱离社会实际的”。他还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理论和实践方面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受革命的鼓舞和周围共产党员的感染,他有强烈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1924年10月,他首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经王一菲和王若飞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锻造“铁”主北伐先锋

叶挺入党后不久,斯大林决定在红军学校开设中国班,培养中国军事人才。1925年2月,叶挺和聂、等30多名学生一起进入红军学校。半年后,他们满载而归。经党组织分配,叶挺到广州加入他的老部队——由粤军第一师扩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参谋长,后调到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任团长。

三十四团表面上是国民政府管辖,实际上是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单位,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叶挺把自己在部队的十年和在苏联学到的经验运用到34团的训练中。他既重视军事工作,又重视政治工作,很快消除了军队中的军阀习气。短短两个月,他就把这支队伍锻造成了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爱国爱教的队伍。1926年1月,三十四团经命令脱离四军十二师建制,改为四军独立团,直属四军军部指挥。后来,它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叶挺独立团。

◆1928年,叶挺流亡德国。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逐渐暴露,国共合作的基础出现裂痕。此时正值北伐前夕,各路军阀早已有所准备,甚至联手主动南下到革命大本营广州。但此时国民政府及其六军视而不见。危急时刻,中共决定调动唯一的军队——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率先抗击来犯之敌,为后续部队开路。1926年5月1日,独立团在叶挺的率领下出发,兵力2000余人,从广东一路打到武昌,历时半年。它以优异的成绩为四方面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而锻造“铁”的叶挺本人也因此家喻户晓,广受赞誉。

十年漂泊重回战场。

武昌战役后,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四方面军第25师,叶挺任副师长。后来北伐军开始分化,一些高级将领被放入蒋介石新军阀的阵营,导致北伐军缺乏领导职位。叶挺从第25师副师长被任命为第24师师长。叶挺接任师长后,通过训练独立团,把24师打造成了又一支“铁军”。在后来的南昌起义中,贺龙的二十四师二十军成为起义成功的“压舱石”。

南昌起义成功后,大军南下途中受挫,叶挺被迫离开军队,转战澳门等地。后来在广州起义前夕,他又偷偷潜回广州,以工农红军总司令的身份参加并指挥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一方面,党内很多人指责起义的领导者。虽然后来广东省委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其实分歧还是存在的。人们不仅搬弄是非,而且还继续向上海和莫斯科抱怨,而且还有许多人”。与此同时,敌人不断通缉、搜捕叶挺,让他气得病倒了。1928年春节后,为了排解苦闷,躲避敌人的突袭,他乘船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疗养。不久后,根据党中央的安排,赴苏联休养,商谈广州起义事宜。

这次苏联之行,叶挺希望组织能“对广州起义和他本人在起义中的表现作出公正的结论,为他的前途提供依据”。但他的报告提交到共产国际东司后,米芾不予理会,其亲信王明等人继续散布广州起义期间叶挺失职的言论。这让叶挺痛苦。再加上此时国内仇家还在找他,澳门香港无处容身,使他陷入了“有国可投,有家可回”的窘境。最后,他离开了莫斯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浪生活。

◆1928年叶挺流亡德国的照片。

十年来,叶挺以流亡者的身份四处流浪,过着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他曾经在柏林开过餐馆,在维也纳卖过豆腐,在巴黎卖过水果,甚至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捡废弃的蔬菜当食物。即使生活艰苦,他也坚持下来,在异国他乡过着“勤工俭学”的生活。他开始逐渐明白革命的步履蹒跚,过去因为不公平待遇而困扰他的停滞逐渐被打开。当他得知他的25师在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时,他感到十分欣慰。当他得知同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朱德、陈毅、贺龙、周逸群等人更加失意、更加勇敢时,他倍感鼓舞,期待有朝一日重返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叶挺忍不住报效祖国,决定回国。1932年秋,他和妻子回到澳门,结束了在欧洲的五年流亡生活。

此时,他已与国民党划清界限,也已脱离共产党。在此期间,国民党派的陈诚、陈等人曾向他发出“共事”的邀请,但叶挺不为所动。他曾找过党的地下组织,但香港和澳门的党组织都被彻底破坏了。无奈之下,叶挺只好以“参事”的身份参与了蔡廷锴、李、陈等人策划的福建事变。后来,他参加了在李改组的中国同盟会,并以此为基础在香港开展了反蒋抗日运动。叶挺经常往返于港澳之间,从事同盟工作。

1936年5月,奉命到苏联报到的潘汉年在回港途中与叶挺联系,传达了党的战略的变化,并表示希望叶挺能通过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个人影响,推动这一变化的实现。叶挺高兴地接受了命令,对他来说,他可以再次为党工作,这是他一直期待的。

Xi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虽然承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但仍然刁难共产党及其军队。1937年7月,赴庐山与江谈判,途经上海时与叶挺相遇。周恩来表示希望叶挺能参加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

◆1939年2月23日至3月1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在视察皖南新四军总部时,向新四军传达了中共中央六中全会精神。(右三)、叶挺(右一)、朱(右二)、苏宇(右五)、陈怡(右六)。

1937年8月,在目睹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叶挺迅速找到陈诚,表示愿意参加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整编,并提出组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正规军的建议。陈诚赞助叶挺给蒋介石。蒋是当时形势所迫。一方面,他被迫接受我党将南方红军游击队合并为一个军的计划。另一方面,他采纳了陈诚的推荐,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叶挺还提出“改编后的部队应称为新四军,意为继承北伐‘四方面军’的优良传统,重新开展国共合作”。蒋介石也接受了这个建议。第四军成功组建。

以党为荣。

虽然叶挺最终如愿重返战场,但工作并不顺利,处处受阻。1939年11月,叶挺赴重庆争取军费时,向蒋介石提出辞呈。由于叶挺一直对共产党不满,蒋介石同意了他的辞职。恰在此时,国民党正计划进攻新四军,蒋介石也有意借叶挺辞职之机,任命其心腹为新四军军长。如果他成功了,共产党和新四军将受到严重打击。周恩来说服了叶挺,叶挺深明大义。1940年7月底,他回到新四军继续任职。

◆1939年3月,叶挺在新四军参谋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和指挥》的报告。

9月,顾嫡系韩德勤部向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一、二支队进攻,我军被迫还击。到10月初,未来的敌人全军覆没。韩德勤入侵的同时,江南日军5000余人在空部队的配合下,在苏南、皖南展开“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叶挺到前线指挥战斗。在韩德勤沦陷的同时,新四军也取得了对日军的战斗胜利。韩德勤被歼灭后,党中央判断顾报复江南部队的可能性较大,遂急调向应。果然,不久之后,国民党当局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司令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北移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围追堵截。“除了2000人左右脱颖而出外,一部分分散了,大部分英勇牺牲被俘。”项英在突围时被叛徒杀害。为了新四军的生计,叶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敌营谈判,却被敌人扣留,开始了长达5年的铁打工作。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反对新四军“叛乱”的诬告,声称要把叶挺司令交“军法审判”。但在国内外各界的强烈谴责下,他不敢真正把叶挺交给“军事审判”,而是秘密囚禁,并借此机会煞费苦心地让叶挺投降。此外,他还想通过叶挺把皖南事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来到这里的说客,无论是国民党的老熟人,还是曾经投敌的战友,都失败了。

1941年元宵节后,叶挺致信蒋介石,在信中把“罪责”全部归咎于自己,并提出“释放被俘的各部厅干部,不分党派,恢复自由……或判无期徒刑,并允许各部厅少数高级干部随同监禁,其余一律释放”。在信中,他还表现出“不甘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愿保真情,下地狱”的气节,以回应蒋介石的投降。

◆1940年,叶挺与曾参加过皖南南昌起义的新四军领导人合影。陈怡(右一)、周子坤(右二)、苏宇(右四)、(右五)、叶挺(右六)、袁(右八)。

1941年7月,叶挺从江西调到桂林,1942年1月调到重庆,然后调到中美合作学院。12月转恩施,后于1943年夏回到桂林。1944年春节前夕,敌人将他绑架回恩施,1945年8月,他被押回重庆。这期间蒋介石一直派人诱降,始终没有让叶挺屈服。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渝与蒋介石展开谈判,期间再次要求国民党释放叶挺等人。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和调解,被囚禁了五年多的叶挺终于在1946年3月4日被释放,重获自由。

◆周恩来、叶挺(右)、项英(左)在云岭新四军军部。

出狱后,叶挺不仅与家人、战友团聚,还接待前来探望、采访的人。他还在想一件事——重新入党。这是他多年来的愿望。获释当晚,他写了入党申请书。这份申请书送到了远在延安的党中央。毛泽东非常重视,亲自起草了回信,并于三天后用无线电发回重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回信中不仅充分肯定了叶挺的品质和成绩,而且热烈欢迎他入党。看着这封沉甸甸的电报,叶挺喜极而泣。叶挺回到了党的怀抱,他渴望开始为党工作。经过考虑,党中央临时安排他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参加军队整顿工作。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发电报批准叶挺代替周恩来去延安参加整军会议。得知要去延安的消息后,叶挺激动不已。

1946年4月8日,叶挺、妻子和女儿、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党的高级干部乘军用飞机离开重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架飞机在山西兴县红茶山坠毁,机上13人全部遇难,一代名将陨落。

飞机失事产生的大火吞噬了叶挺的生命,但他的革命精神却在大火中获得了永生,不断教育和激励着后人。在此,我们以叶挺的诗《狱歌》作为结尾,分享我们的智慧:

“人进出的门是锁着的/狗爬出来的洞是开着的/一个声音大声呼喊:爬出来,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也深深知道/一个人的身体能从狗洞里爬出来/我只盼着那一天/地下的火会冲过来/和我一起烧掉这个活棺材/我要在火和血中永生!”

这篇文章是党史的独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578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