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问世多少年了啊(论语问世多少年了怎么说)

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哪本书比《论语》更重要、更有影响力,也没有哪本书像《论语》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论语》共二十篇,约一万六千字。作为孔子儒学最基本、最原始的

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哪本书比《论语》更重要、更有影响力,也没有哪本书像《论语》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论语》共二十篇,约一万六千字。作为孔子儒学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是编纂孔子的言论。

论语问世多少年了啊(论语问世多少年了怎么说)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当时的官员、医生,经常会有“相对之问”,相关典籍记载了许多“孔子回应”、“弟子相谈”、“弟子分别记其问”的生动场景。《论语》的材料多来自于弟子的记载。用西汉孔安国的话说,就是“老实踏实”。

孔子的弟子们有记录孔子言论的习惯,甚至在孔子死后还会传授。随着孔子影响的扩大,准确把握孔子学说的要义,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把他的言论整理出来。《礼记》中的季芳最早明确引用《论语》作为书名或书名,而不久前发现的战国中期郭店楚简则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可见《论语》写的很早。汉族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所撰,应该可信。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论语》应该是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写成的,很可能是孔子出生的孙子思编纂的。

经过秦的焚书坑儒和秦末的战乱,《论语》和先秦的很多古籍一样一度失传,到了汉代又出现了几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这几个版本在文字、称谓、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古论语》共21篇,是西汉初年鲁公国王刘玉在孔子旧居发现的。它的字是蝌蚪,战国古文,当时很难教,只有孔安国解释。《论语》在鲁有20部,主要是在鲁士人中流传。《齐论语》共分22篇,比《鲁论语》多了两篇:《问君》和《知》,这两篇主要是齐国士人之间所学。鲁、齐的《论语》最初各有其主。西汉灵帝到了,安昌侯张玉贤学了《鲁论语》,后来又学了《齐论语》。他把两本书合而为一,书名仿照《鲁论语》,称为《张厚论》。张瑜是汉成帝的师傅,地位显赫,所以他的书受到当时一般儒生的推崇。灵帝刻的《西平石经》采用了《张厚论》,后来的《论语》都用了这本书。《齐论语》和《古论语》几乎失传,只有后世学者编纂的失传文献流传下来。

由于《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历来学者众多,甚至人们趋之若鹜。有关《论语》的著作不计其数,集、注、义、辨、释,可谓浩如烟海,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郑玄以《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为蓝本,编辑校勘了一部新著,消除了三家的分歧。他还对其进行了注释,后人习惯称之为郑玄本《论语注》。郑玄注本在唐以后失传,现在有传世的佚本和出土残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言和等主编的《论语集解》十卷。《论语集解》是汉代以来最伟大的《论语》著作,也是最早的《论语集解》。黄侃的《论语义疏》共十卷,是在《论语》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一部关于语义疏的著作,对于研究语义疏的著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汉代到南北朝的近八百年间,对《论语》的注释很多,总共有六十多种。然而,当唐淑怡·文志后来被编辑时,只有18个存在。到《宋史》编纂时,仅存言和的《论语集解》和黄侃的《语义学》,其余均已失传。

唐代《论语》以《论语注》两卷本为代表,有韩愈、李敖的注释。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论语》的著作,不同于以往的注释。当时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科举制度的兴起对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开城石经》应运而生。《论语》等十二部儒家经典由施乐执笔,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原石现藏于Xi的碑林。这些书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石经的文字成为读者抄写校对的标准。

宋代的《论语》注释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以《论语注》、《论语注》和《归思论语注》为代表。《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由邢冰等人编撰。它原本是十卷,但它的单行本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注释版与印刷版相结合的版本代代相传。最好的版本是阮元南昌官本,有校勘。十三经的注解就是这个版本。《论语集注》共十卷,南宋朱编。是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马光祖的《四书集注》,其次是《孟子集注》,最流行的版本是《四书集注》。《妯娌论语》十卷是宋代张芝所撰。该书是作者与朱反复辩论的产物,反映了宋代对《论语》和儒学的研究。

自朱撰写《四书集注》以来,宋代开始将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此作为朝廷的主流思想,并确定了四书集注的正统地位。《论语》是朱注的第一版四书,自然更为重要。

明代以“研究典故,发明经学”为宗旨,虽不时有一些新意,但总体上并没有跳出前人的范畴,以陈师远《论语二十卷》为代表。

考据学兴起于清代,此时的成就以《四书补正》、《论语例》、《论语正义》为代表。毛启龄的《四书补正》二十二卷,主要是针对朱注《四书》中的错误而作的。《论语》二十卷,三本黄皮书,反复陈述“礼”的重要性,认为“礼”即“礼”,正义在于社会规范。刘保南所著《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堪称《论语》校勘研究的经典之作,是清代《论语》集大成者。有各种版本的四本书和一个清朝解释的续集。

近代以来,程树德编纂的《论语》共四十卷,是《论语》研究的又一力作。《论语疏证》共20卷,由杨树达编纂。这本书强调用《论语》来证明《论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杨伯钧先生的《论语》译注二十则,注释简明,均译于今,后面附有《论语词典》,为《论语》的研究和普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论语新解》共20章,钱穆著,集前人之大成,力求融会贯通。

值得指出的是,近代以来,人们对古史到古籍的怀疑,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被怀疑的重点。由于人们对古籍的成书和流通规律认识不够,许多古籍被归为“伪书”,大部分古籍的成书年代被严重延迟。中国思想史的素材受害最深。

有学者说,唯一可靠的与孔子有关的材料“似乎是《论语》”,但其可靠性也受到了质疑。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论语》是一部接一部写成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论语》的流传来看,人们认为《论语》既然有一个传授的过程,就必然导致“不纯”。清代学者崔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论语》有“混乱”和“延续”。《论语》编纂之初,所有的文章都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各说各的不一致”。后来,它被编成一本书,并有“借鉴其他书的人来使它成功”。这种观点成为后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这些研究也影响了国外,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如美国学者顾立雅和日本学者木村荣一。穆颖一逐条研究《论语》,他一一确认了成书时间,甚至“考证”出其中有些是孔子重传、三传、四传甚至五传的弟子所写,这与崔恕的观点大体一致。受疑古思潮影响,20世纪30年代,英国汉学家韦利坚持认为《论语》20篇只有第3至第9篇是可靠的,其余都是后人补充的。这一古疑考证成为西方汉学的经典之作,影响很大。有些美国学者甚至只相信第四章的前二十章是可靠的,其余都是孔子后学者在240年间逐渐补充的。这样的质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论语》注释和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近代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论语》文献,包括敦煌吐鲁番的《论语》手稿,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郎汉墓出土的汉简。《论语》出土文献提供了新的可资佐证的材料,启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澄清《论语》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推动了《论语》研究的深入。

《论语》新资料问世的同时,大量早期学术文献出土,特别是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和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这些新材料还“激活”了许多传世文献,尤其是《孔子家语》、《礼记》、《大礼》、《孔子聪》等与《论语》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杨朝明主编的《论语释义》就是代表之一。本书以中国古代文明为背景考察《论语》,注重文献综述和综合比较,从整体上考察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认为《论语》的编纂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这本书分析了词语和典故,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5456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