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生活谣言(十大科学谣言排行榜)

2021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里,人类一直在顽强地与新冠肺炎作战。德尔塔、拉姆达、奥米克隆...狡猾的新冠肺炎一次又一次地“换马甲”、“升级装备”,攻击人类。通过

2021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里,人类一直在顽强地与新冠肺炎作战。德尔塔、拉姆达、奥米克隆...狡猾的新冠肺炎一次又一次地“换马甲”、“升级装备”,攻击人类。通过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我们在一次又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

在战场之外,关于新冠肺炎和新冠肺炎疫苗的谣言从未停止。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兽药伊维菌素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核酸检测不出delta病毒……这些谣言都是危言耸听或者夸大其词,成为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

药丸止于瓯湾,谣言止于智者。值此岁末之际,生活版特为读者盘点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十大谣言,擦亮你的眼睛,打消你的疑虑。

预防和控制物品

先去除致癌物再戴口罩?

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不存在致癌威胁。

在新冠肺炎,科学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然而,近日,一段“口罩消毒残留是一种致癌物,戴口罩前要摇匀”的视频广为流传。视频显示,口罩中残留的环氧乙烷为一级致癌物,5款检测的口罩均含有环氧乙烷。戴口罩前最好把口罩在空里摇一摇,可以大大降低环氧乙烷含量。

真相:朝阳区疾控中心消毒科副主任医师朱琳表示,对于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受到环氧乙烷残留致癌的威胁。

据介绍,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确实是一种致癌物。口罩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的过程。但环氧乙烷只有达到一定量才有危险,只要接触到就不会致癌。

厂家给口罩消毒后,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再包装。口罩出厂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检测,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即低于10微克/克才能上市。

“口罩的外包装不是完全密封的,环氧乙烷是挥发性物质。口罩经过多道工序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不会携带对人体有影响的残留物质。”朱琳说,面具是在无菌状态下从包装中取出的,没有必要故意暴露在空气体中。

盐水、茶和醋能去除新冠肺炎吗?

它们都没有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

今年年初,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刷屏:新冠肺炎将在喉咙里停留4天,然后到达肺部。在这四天里,只要大量喝茶,并用温盐水、茶和醋漱口,就可以去除新冠肺炎。

真相:根据呼吸科医生的说法,没有研究证据表明新冠肺炎在进入肺部之前会在喉咙里停留4天。

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案(试行第8版)》,指出新冠肺炎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肪族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

这些消毒方法属于体外消毒,体外消毒的机理与体内消毒的机理不同。

据呼吸科医生介绍,新冠肺炎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入侵部位是肺部。用盐水漱口对清洁口腔和喉咙有好处,对治疗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漱口不能清洁呼吸道,也没有研究证明盐水、茶和醋能杀死新冠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还表示,没有证据支持使用凉茶或草药补充剂来预防或治愈新冠肺炎。

兽药伊维菌素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

不能治愈新冠肺炎,大量服用很危险。

今年10月,“美、印等国使用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的消息被广泛传播。首先,兽药伊维菌素被视为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

真相:伊维菌素的制造商之一默克公司表示,现有数据不支持将这种药物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为此发表声明,尚未批准伊维菌素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或预防。大量服用这种药是危险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杀灭牛、羊、马、猪等动物胃肠道的各种寄生虫,以及家禽的胃肠道线虫和体外寄生虫。

把这个兽药放到神坛上的是谣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小组在《抗病毒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伊维菌素可以在48小时内抑制新冠肺炎的生长。但这一结果有一个前提——伊维菌素在体外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的生长,但其对新冠肺炎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证据证明其在人体内对新冠肺炎的作用。

疫苗文章

mRNA接种会成为转基因人吗?

mRNA不能进入细胞核。

今年年初,在全国大规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时,网上流传着一段聊天记录:mRNA(信使RNA)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通过逆转录将病毒基因插入人体染色体,接种者将成为转基因人。

真相: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与实验医学系副教授张表示,mRNA疫苗的纳米颗粒载体只是将病毒的基因片段送入细胞质,根本不进入细胞核。它连细胞核都进不去,更别说整合进人类基因组了。

MRNA疫苗技术始于1989年,此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这是首次大规模用于传染病预防领域。在新冠肺炎的mRNA疫苗研究中,使用新冠肺炎刺突S蛋白作为抗原,通过纳米载体技术将mRNA疫苗包裹在纳米颗粒中。

科学研究发现,在今天的人类基因组中,约有8%的基因来自病毒,具有这种能力的病毒就是古老的逆转录病毒。

“新冠肺炎是一种RNA(核糖核酸)病毒,但不是逆转录病毒,所以新冠肺炎的基因不会整合到人类染色体中是常识。”张向指出。

接种反应越强,效果越好?

不良反应与免疫效果没有直接关系。

在新冠肺炎接种疫苗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疫苗效果如何,看不见摸不着,于是“有心人”在网上散布“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的谣言。

真相:很多专家表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接种疫苗后反应强烈并不代表免疫效果好。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使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相似。多为全身反应,主要包括接种部位的肿胀、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28日发布的中国新冠肺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显示,2019年该疫苗在中国的一般和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于中国其他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邵也驳斥了这一传言。他说,疫苗接种的副作用与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没有直接关系。副反应强不代表刺激的免疫力强。有没有副反应和体质有关,比如过敏体质的人副反应会更强。总的来说,新冠肺炎的疫苗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疫苗的保护率在80%以上,这也说明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新冠肺炎疫苗只有半年有效期?

至少半年,具体保护时限还在观察中。

今年,在新冠肺炎的疫苗接种已经在全国推广的同时,据传新冠肺炎的疫苗接种保护期只有半年。

真相: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表示,新冠肺炎的疫苗保护期并非只有半年。相关部门仍在持续收集接种人群的抗体水平数据,并密切监测其接种后的保护效力。

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性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在中国上市的新冠肺炎疫苗应至少保护6个月。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庆明在今年两会上透露,2020年3月,集团四级企业党政一把手“以身试法”。经过一年的持续抗体跟踪监测,他们体内的抗体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没有明显下降。

当然,在新冠肺炎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上面这个“以己之身试药”的例子可能不足以说明什么,但它传递出一个信号,新冠肺炎疫苗的保护时间可能被某些人低估了。

“半年”只是产品资质和上市的底线。保护期有多长?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新冠肺炎会变异,疫苗也无济于事?

接种疫苗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免疫屏障。

今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在中国大规模开展时,许多人对疫苗接种有各种担忧。其中,“目前的疫苗只是针对目前疫情的新冠肺炎,病毒变异后疫苗就没用了”的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真相:邵说的疫苗不会白打。在新冠肺炎接种疫苗后,接种者将建立对新冠肺炎的基本免疫力。

邵说,面对新冠肺炎突变株,新冠肺炎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下降,也就是疫苗的保护作用可能会降低。然而,一旦接种疫苗,疫苗将为接种者建立对抗新冠肺炎的基本免疫力。即使病毒突变体逃避疫苗保护屏障的能力变强,仍有可能注射新的突变疫苗作为加强剂。这样,在现有免疫力的基础上,加强针可以快速激发人体对变异病毒的免疫保护。

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信息,没有证据证明现有的新冠肺炎疫苗会在新冠肺炎变异体的全球监测中出现病毒变异体时失效。

病毒文章

德尔塔病毒不能用核酸检测出来吗?

变异病毒逃不过核酸检测。

今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南京爆发,罪魁祸首锁定了δ突变株。有传言说,南京疫情之所以传播如此广泛,是因为新冠肺炎突变株可以避开现有的核酸检测。

真相: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春启表示,delta毒株主要是由原新冠肺炎毒株变异而来,变异的部分是病毒颗粒表面与受体结合的刺突蛋白。这种突变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结果,因此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检测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法。

资料显示,新冠肺炎是一种RNA病毒,即病毒颗粒中包裹的病毒核酸是RNA。利用病毒RNA与人类染色体的序列差异,通过特异性核酸检测可以检测出病毒。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柯温昶表示,核酸检测是目前新冠肺炎病例诊断的“金标准”。在感染者发病前1 ~ 2天可检出,发病后7 ~ 8天仍可检出核酸阳性。作为一种成熟的诊断方法,其检测结果是可靠的。

新冠肺炎疫情存在两个月的周期?

目前数据不足,或者只是巧合。

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增病例数有所波动。今年10月,外媒报道称,自2019年新冠肺炎扩散以来,感染病例通常会增加两个月左右,然后减少两个月左右。因此,有人推测,新冠肺炎通信有一个神秘的两个月周期。

真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所谓两个月的神秘周期律,目前的数据似乎不足以从科学角度进行严格评价,也没有相关学术论文的统计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这可能只是巧合。

这个猜想是今年9月初由《纽约时报》的作家在社交网络上首次提出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认为,虽然疫情有起有落,但“两个月循环周期”理论上并不合理,实际观察新增病例的曲线,循环周期并不明显。比如土耳其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期很短,而印度的新冠肺炎第二次疫情周期明显短于第一次,巴西疫情变化无规律可循。

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复发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病毒的传染性,二是人类的防疫措施。

在病毒方面,今年8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反复发生,主要由delta突变株引起,其最大特点是传播迅速。

在防疫措施方面,虽然不同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差异较大,且都面临着有效率随时间逐渐下降的问题,但所有疫苗在预防重症疾病方面仍保持较高的有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其实新冠肺炎一直在变异,有的传播不了,有的成了优势毒株,比如德尔塔。“病毒变异是一种常态,变异的规律还在研究中。疫苗仍然是对抗病毒的有效手段,但与病毒突变相比,疫苗仍然属于被动的‘追病毒’。我们希望能够主动研究病毒的进化,开发出更广谱的疫苗。”他说。

新冠肺炎被发现是一种放射性细菌?

其病毒属性已获得全球认证。

今年9月,网上出现了一则危言耸听的新闻。消息称,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新冠肺炎患者尸体进行尸检的国家。经过尸检,他们发现新冠肺炎不是病毒,而是暴露在辐射下的细菌。这些细菌在血液中凝结,导致人类死亡。

真相:新加坡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谣言,称新加坡从未进行过此类尸检。该谣言陈述了关于新冠肺炎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的错误信息,但未得到证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网站,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我国2021年4月14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案(第八版修订版)》,新冠肺炎属于β冠状病毒,直径为60至140纳米。

此外,世界上第一个对新冠肺炎病人进行尸检的国家是中国。报道称,《法医杂志》于2020年2月25日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尸检报告。这篇报道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刘亮教授的研究成果。2020年2月16日,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规定,刘亮团队率先开展了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尸检工作。

主编:顾万全文字编辑:李林蔚标题来源:顶视标题图片编辑:徐嘉敏

来源:作者:科技日报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7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