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和刺绣的区别(缂丝是什么意思)

最近古装剧《当家作主》正在热播,剧中的“主角”是一项世界级的无形技艺——缫丝。很多人对丝绸很熟悉,但对缫丝了解不多。作为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为什么叫“刻丝”呢?缫丝这种非遗手艺如何展现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缂丝和刺绣的区别(缂丝是什么意思)

缫丝衣如“雕”。

在电视剧《当家作主》中,有经典的缫丝作品——《喜气洋洋》、《如意千年》等。,而缫丝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全剧的主线。故事发生的地方苏州,自宋代以来就是中国缫丝工艺的中心。几年前,在热播剧《米月传奇》中,一件耗时半年完成的丝绸刺绣毛衣也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丽丽告诉记者,缫丝是中国宫廷御用织物。缫丝不是一种刺绣工艺,而是一种编织工艺,也叫丝雕。从工艺上来说,缫丝最独特的地方在于通过“进经断纬”的方式,将织物精致生动地展现出来。“经中入经,纬中出”的编织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根据花纹变化颜色。

在缫丝的编织过程中,工匠每遇到一种不同的颜色,就会马上把原来的丝线剪掉,换上另一种颜色的丝线,这是编织中最难的部分。所以在缫丝作品中,在花纹与素色处(没有花纹的地方)与色彩的接合处形成明显的缝隙和孔洞,细微处有高有低,犹如雕花的丝绸,富有立体感,故称“丝雕”。古人把缫丝描述为“承空如雕象”。

遇到色彩鲜艳的图案,哪怕是一件简单的作品,也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断纬”才能达到最基本的关卡效果。而且缫丝是手工做的,需要很多工时。“如果一个女人穿了一件衣服,那这件衣服在她生命的尽头就完成了”。所以,古代有“缫丝贵于金玉”的说法,缫丝制成的衣物、物品为皇族、富家所拥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2006年,苏州丝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缫丝作为中国的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样闻名全国的金运和晋松,可以部分用机器代替,相比之下,手工缫丝尤为珍贵。

这种技能在中国非常流行。

缫丝艺术虽然在中国发扬光大,但最初并不是起源于东方。

据专家研究,西方的丝绸面料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中国的艺术是丝织,而西方最早的丝织织物是用当地丰富的亚麻纤维制成的。比如现存的公元前1世纪出土的埃及丝织品,全部使用麻线。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埃及的亚麻织物才出口到西亚各地和爱琴海。

绗缝技术传入中国,起源于汉晋丝绸之路上西域的绗缝技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一条非常珍贵的缫丝带。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缫丝实物。然而,在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出土的羊毛织物也是用“绗缝”方法编织的,这表明这一工艺历史悠久。

缫丝起源于何时,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但从传世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时期就已出现。蒙古出土的汉代“山树”帛片的编织方法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代“紫唐莲”一模一样。

所以,缫丝最早起源于欧洲,这种手艺是从遥远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传到中国的。与丝绸相遇后,一种新的艺术诞生了,中国人把这种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当时欧洲人只用羊毛编织地毯,也就是现在的挂毯,每厘米放置2-3根经线,而中国把这种编织方法发展得更加精细,根据需要每厘米放置30-80根经线。

书画结合在宋代达到顶峰。

缫丝工艺很复杂,只用来做衣服,对古人来说是大材小用。缫丝作为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之一,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就已流行,但兴盛于宋代。

宋人追求精神生活,宋代书画迎来黄金时代。他们还对缫丝的使用进行了创新,与书法、绘画相结合,开创了用缫丝技术编织卷轴画的新潮流。因更具艺术性,故又取名“柔花”。

宋代的缫丝大多临摹名家书画。北宋时,定州的缫丝最著名,南宋时,松江朱克柔的缫丝最负盛名。以宋徽宗花鸟画为基础,在故宫博物院中编织而成的赵霁方形花鸟轴,是宋代的代表作。南宋时期,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聚集了大批文人画家和工艺美术家。此时,以书画为主的观赏性缫丝开始流行。

到了元代,缫丝艺术扩大化,广泛应用于庙堂用品和官服中,且简洁豪放,与南宋精致柔美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明清时期,除了书画,还有诗词和佛像、袍、屏风、靠垫等。也编织,尤其是在苏州。

为什么精致的丝绸面料不如刺绣出名?苏绣博物馆的专家这样解释。在基材上覆盖彩色丝线的刺绣,是“锦上添花”。如果修改的话,可以用新线覆盖旧线,但是丝绸面料的图案是从线到面同步的,一旦出了问题就无法修改了。由此可见缫丝技艺之难,更难传承。

缫丝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开始衰落,一度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建国后,缫丝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通、杭州等地,以工艺品为主,缫丝在我国很少用于服装。除了少数例外,2009年,苏州缫丝工艺大师王嘉良花了3年时间复制了明代朱翊钧的“福蓐收衣”长袍,这是一件明代工匠花了13年才完成的工艺品。

古今技艺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缫丝在大气磅礴中蕴含着东方之美,不能就这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丽丽说,除了文化意义上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进入现代生活,让经典的、永恒的文化遗产更有生机和活力。

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珍贵文物《千里山河图》,是宋代18岁才子王希蒙在宋徽宗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史诗画卷。青山连绵,碧波无边,优雅隽永的宋代美学停留在20米的长卷中。

几年前,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跨界设计团队以《千里山河》为蓝本,决定拜访苏州丝绸传承人王建江,携手打造现代丝绸高清服装系列,让故宫文物活起来。最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设计了一件丝绸礼服、两双丝绸女鞋和两个丝绸手袋。

“缫丝用最简单最朴素的原理编织出无限的可能。定制服装和用品也有无限可能。”张丽丽介绍说,比如丝绸手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千山万水》中当地的一座小山。它的正面造型被选中,岩石简洁的潮流线条被提炼,放在手袋的前盖上。山底传统的直线结构打破了常规,保留了岩石的自然形态,与笔直的覆盖线形成了笔直的对比,别具一格。在女鞋的设计上,在缫丝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皮革编织条、皮革挂钉、中国结,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致之美,展现了缫丝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具一格。

就这样,在古今技艺碰撞的火花中,缫丝这一非遗技艺走进了现代生活。“古韵来自于水墨山水的浓缩,质感来自于精心的传承,典雅来自于锦上添花。”张丽丽说,自古以来,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中一直追求完美。

如今,我们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古代缫丝文物,也可以在电视剧和纪录片中了解到这种无形的技艺。中国的传统技艺,带着历史的尘埃,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彭伟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718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