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识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识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

八识说——中国佛教八大历史故事中唯一的觉知派:

第一,阿来爷的见识

教学实践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证明宇宙生命的真理,也就是说,要求人们认识条条框框的规律和各种规律的现实性。但是,不同的教派对这个道理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唯识宗主张“阿赖耶知本原”,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宗旨。认为宇宙和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由众生的“心识”实现的,可以实现的心识有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知、层知。能实现一切的主要来源是阿拉耶的知识,它以每一个有情众生为单位,包括无穷无尽的功能,每一个不同的功能都可以在宇宙的生命中实现为不同的事物。这个功能是过去每一个有知觉的身心活动留下的习惯,也就是可以实现到现在和未来的事物的种子。所以功能、习惯、种子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目前宇宙中的一切活动都称为“当下”,阿拉耶的知识是种子生为当下的总枢纽,当下熏蒸为种子。就种子而言,当下虽然是由前七识完成,但都是由阿拉耶识的种子而生,所以阿拉耶识是“能藏”的;就目前栽培的种子而言,种子是前七识的残迹,收藏在这个阿拉耶识中,所以这个阿拉耶识也是“藏”起来的;因为阿赖耶的知识有生灭,相似,自始不变,第七识持此知识为自性,所以阿赖耶的知识也是“持藏”。阿雅的知识是梵文,意思是“藏”,有能藏、藏、持三层意思,所以阿雅的知识叫“藏识”。

这阿雅知识能包容和容纳能孕育一切法的种子,是一切法诞生的基础,所以阿雅也叫种子知识。正因为阿赖耶的知识可以收集一切善恶法则的种子,所以阿赖耶的知识的本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没有记忆。因为种子与命运相遇而产生,形成了三界六趣的生死结果。当善的种子存在时,众生得到快乐的回报,当恶的种子存在时,众生受到痛苦。这种善恶由当前种子奖励的原理,在认识论上被称为“异类成熟”。从过去习惯的种子到现在,叫“时不我待,熟之不熟”;种子因变异而成为生死之果,称为变异和成熟;被善恶业障遗忘的生死之果,叫做异质相熟。因此,就生死第一期而言,阿赖耶的知识也被称为“陌生的相识”。

正因为阿拉耶的知识是宇宙生命的根基,我们众生所创造的善恶种子的集合才不会受损,所以生灭才会继续完成众生的所有生死轮回。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去修正这个“阿赖耶识”,让原本被污染的阿赖耶识转化为纯粹的自性,这个过程叫做“转识成智”。也就是说,通过修行,阿雅识中的不纯种子转化为纯菩提种子。当这些纯粹的菩提种子存在时,我们众生将被授予无上菩提,佛道成就将被授予涅槃。

第二,最后的知识

虽然宇宙的主导作用是由阿拉耶知识中存在的种子形成的,但存在的种子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但第七个和最后一个知识的作用。最后一个字是梵文音译,意为沉思、静观。这最后一个字的性质是不断的观照和对自相的观照,使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呈现出不同的报应形式,从而形成了我们每一个众生不同善恶苦乐的报应生活。在思考自我形象的阶段,最后的认识往往对应着四种烦恼:我爱(贪)、我见(昧)、我傻(痴)、我慢(慢)。我是无知的,被我对我相的无知所迷惑,我没有自我意识;我看到我是自觉的,我自觉是因为我没有自知之明。我慢,我执着于自己,我认为自己高于一切;爱是我的贪婪,执着于我是什么。因为这四种烦恼对应的是末世知识,众生不回头生死是走不掉的。既然这个末世知识对应的是四种烦恼,所以说末世知识也是污染的,可以阻碍圣道的隐自性。由此可见,末世知识是我们一切众生回转生死的根本。要想不再烦恼,首先要改变最后的知识,让它变得干净。

阿雅的知识和末世知识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为生起的。虽然我们众生心的出现,自有种子(因缘)。但是,如果没有阿赖耶的知识,我就没有理由自知第七端,如果没有阿赖耶的自知,虽然有阿赖耶的知识,但还是没有办法熟悉。所以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依赖的。同时,在所有的知识中,是前者的思想引起了后者的思想,它们是一起诞生的。宇宙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第七识和最后一识的推理,阿拉耶识的不断实行和修炼。虽然阿拉耶知识和莫那知识的本体都被污染了,但是我们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引导莫那的知识,这样当第七莫那的知识转化为平等的智慧时,第七莫那的知识就会变得无差别、清净无污染、无我平等通达的原则。此时,由于阿赖耶知识所依据的第七端知识已经转变为清净平等的本性,阿赖耶的知识也变得清净无垢。此时称为阿蒙那知,意为不洁,故又称为无不洁知。所以,这个时候,阿来也的知识就变成了大圆镜智慧,变成了纯粹的、完整的、自然的圆。

第三,意识和前五种知识

眼色尘、耳声尘、鼻嗅尘、舌嗅尘、身触尘、意识触尘。每一种知识的作用都是基于阿雅的知识所体悟的尘埃而与每一种知识相对立的。所以,它是不同的,它是外部环境。预知只能彼此不同,只能与现在不同,只能在一瞬间分离。意识可以和现在不一样,也可以和过去未来不一样,可以一瞬间分开,也可以分开。所以前五感一定是互相觉察的,否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环境的过程是,由于根与尘的接触而产生前五感,同时相继产生连续性的意识头脑。然后,一个接一个,会有一个自觉的头脑,根据经验去寻求这种情况的对与错。那么,一个人就会有一个自觉的头脑去染色去净化,对美好美好的境遇去贪婪,对恶劣恶劣的逆境去嫉妒,对恶劣恶劣的境遇去放弃。清净心是等流心,同时引起前五感同性等流。所以,万物的诞生,第一,必须靠自己的种子(因缘);第二,前五官必须靠五根(视情况而定),第六感(视情况而定),第七感(视染网),第八感(视底子而定)。这四种感官中,一定不能有一种是天生的。意识必须依靠第七识和第八识,这两者中有一个是承受不起的。第三,必须依靠前知。前知不朽,后知不生。

比如各种知识都是从种子中诞生的,第八种知识是熏成自种的。同时,前五个知识点不仅是从第八个知识点生出来的,而且是熏进第八个知识点的,第七个知识点是从第八个知识点出来的,再熏进第八个知识点,第六个知识点是从第八个知识点和点出来的,再熏进第八个知识点。如果是熏的,就绝不会被掐断,如果是,不同成熟度的种子也绝不会被掐断。我们的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靠第六意识,也是我们在修行中使用的第六意识。也就是用第六意识观察我空法空。最后到了道家位置,转到第六意识,变成奇妙的观察智慧,洞达到二空。等你成佛了,你就可以把你的前五识变成智慧,成就利己利他。通过修行把被污染的八感变成完美的四感,是众生修行佛法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712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