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一个完(一个告一个阝念什么字)

曾益敲钟。曾侯乙尊盘湖北博物馆供图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举世闻名。那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成就推向了顶峰

一个土一个完(一个告一个阝念什么字)曾益敲钟。

一个土一个完(一个告一个阝念什么字)曾侯乙尊盘湖北博物馆供图

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举世闻名。那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成就推向了顶峰。

然而,翻开历史文献,却很难在江汉地区找到“曾国”诸侯国的踪迹。什么是“曾国”?曾侯是谁?为什么代表古代音乐文化巅峰的曾侯乙编钟会出现在这个汉江畔的无名之国?后羿墓中的青铜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诸多成就?

历史扑朔迷离,但考古发掘总是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者们逐渐拨开层层迷雾,在这两周的时间里一窥东汉土地上一个诸侯大国的嘴脸。

不仅是,还有曾。

历史上曾出现过刻有“曾”字样的青铜器。如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中提到的刻有“曾”字样的青铜器。安徽李三姑堆楚王墓中有大量青铜器,上世纪30年代被军阀盗掘,其中就有“曾吉无袖壶”。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发现一件刻有“曾侯中子之符”的青铜器。后羿墓是震惊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

后羿编钟以其宏伟的“曲挂”结构、“一钟两音”的奇妙结构和丰富生动的金文铭文,在人类文化、音乐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016年,武汉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签署的《东湖宣言》称,曾侯乙编钟“是公元前5世纪中华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展现了‘轴心时代’人类智慧创造的高度”。

曾轶墓的发现和曾侯乙编钟的发掘,也开启了曾国的“揭秘”之旅。曾轶墓青铜器上多次出现“曾侯乙为旗手”的铭文。曾后羿编钟最大的一块上,铭文写着:“独王祭五十六次,从昔阳归来。王楚村(熊)之印,作曾侯乙宗彝,置昔阳,永世用之,享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而曾侯乙应该和楚王张雄(即楚惠王)同时是曾国的国君。

后羿编钟的发现对考古学家、音乐家、历史研究者、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惊喜。它把2400年前的音乐带到今天,让全世界都能欣赏到从孔子时代开始的多彩乐章。也把一个沉睡地下两千多年,在历史文献中几乎空白的诸侯国带入了今天的视野。

1981年7月,在离曾侯乙墓仅百米处,又发现一座战国古墓,命名为擂鼓墩二号墓(曾侯乙墓即擂鼓墩一号墓)。墓中出土了一套保存完好的36只编钟和12只编钟。虽然墓葬被发现时损毁严重,但墓主人的身份却是个谜,出土编钟的规模也远不及曾侯乙(曾侯乙编钟65只,编钟32只)。但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编钟属同一体系,音色、节奏一致。因此,二号墓的编钟被称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二号墓中还发现了其他青铜器,尤其是一组9鼎8仓的青铜礼器,可见墓主人的地位非同一般。一些学者推测这可能是曾侯乙夫人的坟墓。

今天,当我们看到青铜器铭文中的“曾侯乙”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奇怪。曾国皇帝怎么会取这样的名字?有意思的是,在与曾侯乙墓一水之隔的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座曾侯乙墓。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墓葬。墓中出土青铜器70余件,其中两件青铜器上有“曾”字样。

从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的线索来看,专家认为这也是一座曾侯墓,其主人应为“曾”。侯冰墓略晚于曾侯乙墓,“B”和“C”是他们的“日称”。“天之名”以天之十日命名,在商周时期的诸侯中并不少见。

写一个考古界的“曾”吧

自曾侯乙墓被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湖北省随枣发现了许多曾国墓葬。据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秦方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6座曾侯墓得到考古发掘确认,这还不包括考古发掘确认的4座曾侯墓和10座夫人墓。考古材料勾勒出了曾国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约700年的发展“简史”,使曾国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能用考古材料构建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

2009年,文峰塔墓地清理发掘了一座春秋晚期墓葬,出土了鼎、符、巨、编钟等青铜器。在一套10件的编钟中,有一口高112.6厘米,重142.7公斤的大钟,上面铸有169字的长文。根据碑文,墓主人是曾侯乙。在曾侯乙墓附近的一地岗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刻有“曾侯乙”、“曾少宰黄钟繇”、“曾仲基”等青铜器铭文的墓葬。这些墓葬、器皿和铭文标志着春秋中后期曾国王公贵族的地位,并将曾侯乙家族追溯到春秋时期。

早在1966年,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的苏家龙在修建运河时就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包括九鼎七龟、鼎、胡等器物,上面刻有“曾厚忠儿子的父亲”、“曾忠福的父亲”等铭文,时间可追溯到两周前。这是最早发现的曾国诸侯级别的墓器,也是文献记载的“九鼎”的首次考古发现。2014年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苏家龙墓地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清理出100多座墓葬,确认为曾国春秋早期的高级墓葬群。一批青铜器,如船壳、藤壶、壶等。79号墓出土有铭文,表明墓主人是“曾伯”。88号墓主人为女性,墓内有两个与79号墓形制相同、铭文相同的铜壶,同时墓内器物如碗柜、鼎等有“一可夫人”等铭文,推测为曾伯可夫人。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湖北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的郭家庙墓地就发现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件是刻有“曾侯乙白”字样的青铜戈。2002年和2014-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清理和发掘,表明这里也是曾国的一处带有王侯级墓葬的公共墓地,时间可追溯到两周前。一件出土的青铜战斧上有一个18字铭文,解读为“曾伯芳铸齐钺,以民为刑,非历刑,以民为政”。钹是权力的象征,铜钹上的铭文显示其主人“曾伯英”可能是两周前曾国的君主。

2010年底,随州市西河镇姜寨村农民在改造农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201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后发现了叶家山古墓葬。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经过考证,应该是西周早期的墓葬。许多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都有“曾侯”、“曾侯谏”等铭文,比曾侯乙的青铜器早500年。其中一个坟墓还在龙的头部有一个青铜霰,象征着王权。可以知道是君主级别的墓。另一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曾侯秀为至尊宝易”的铭文,推测为西周初年曾侯秀的另一座墓。

此外,2018年10月至2019年,考古人员在随州枣树林发掘清理了54座曾国墓和3个坑,出土青铜器千余件。枣树林墓地有两座墓被鉴定为春秋中期曾侯乙夫妇合葬墓,一座是曾侯乙墓和曾侯乙夫人墓,另一座是曾公秋墓和曾侯乙夫人墓。这些发现为曾国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弥补了春秋中期缺失的一环。

至此,从叶家山到枣树林,从郭家庙、苏家龙到一地岗、擂鼓墩,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一部传世史料几乎空白的曾国史基本构建完成。秦方说,除了西周中晚期,各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曾侯墓都有发掘,考古上写了一个曾氏家族。

后羿的第一声编钟

考古发掘勾勒出完整的汉水流域曾国形象,青铜器和乐器是其突出亮点。曾国各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青铜器,音乐文物丰富,尤其是编钟,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一脉相承,公元前5世纪在曾侯乙达到最高成就。

郭家庙墓地30号墓出土的一组编钟,由10个钮铃组成,形制统一,大小相近,音高稳定,音调清晰,完整地呈现了郑、虞、贡、商、焦的“五音”音系。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最大、最成熟的按钮钟,比曾侯乙早约300年。在郭家庙墓地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最早的锁和简骨,以及保存完好的编钟木架和编钟组合。

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叶家山的曾侯秀墓。墓中出土了一组保存完好的编钟,包括一个石钟和四个雍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全套编钟,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可谓曾侯乙编钟之先声。

曾国的礼乐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成就。西周初年,周公在改革殷商规章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礼乐制度》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明确规定了君、臣、士等阶层的乐悬制度,以及不同场合应奏的钟乐曲目。

编钟与编钟“金”和“石”相配,组成“音乐悬挂系统”。《李周》:“正乐挂的位置:皇宫挂,王侯挂,清代大夫判挂,秀才挂。”郭家庙墓地出土的编钟、编钟、竖琴、鼓等乐器已经复原,发现郭家庙编钟的梁柱可以形成弯曲的尺子形状,与编钟一起正好构成了“宣萱”的皇家音乐悬挂条例。曾轶编钟作为一种礼器和乐器,以其崇高而完美的“曲挂”姿态,与配套的编钟一起悬挂在三面,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了周代诸侯的“挂”制,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逼真的礼乐场景。

后羿编钟的“一钟两音”令世人惊叹。但在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中发现的编钟,有边鼓声的识别标志。通过测音,5个编钟有10个音高,形成了一个六音系列,是迄今为止出土数量最多的西周早期双音编钟。可以说,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一千多年礼乐文化积淀和曾国数百年传承的结果。

《曾岁之谜》

追溯历史,商朝在西周被灭后,姬姓族人和亲属被分散到各地,建立了诸侯国。按照传统说法,周初有很多诸侯国。长江流域和江汉地区没有强大的国家,只有汉水流域的几个小国,名叫姬。楚国在周朝也是小国,最初的位置是汉水以西。

考古发掘发现的曾国位于汉水以东。目前已发现叶家山最早的西周墓——曾国墓地。学者们认为它属于周文化体系,墓地的布局、随葬品的组合和形制特征都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曾国应该是周初的后国。

2012年,随州文峰塔发现曾编钟上有一段很长的铭文。经过解释,它说:“卜式尚勇,关于民事和军事。殷令到,天下定,王遣南公,南公安宅埋土。君主受怀一庇护,有江夏。”根据这些文字,研究者认为曾的第一个君主是“卜式”。南宫石,是西周初年著名的圣人,和的重臣。石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南宫”。他南下建国抚慰怀义,面向江夏,负责经营长江中下游。后来出土的曾巩湫、纪嘉等编钟。,而他们的碑文记载也可以证明曾国的祖先是“卜式”。叶家山曾侯秀墓上有铭文,写着“你的作品是对南包公尊义的激烈考验”,可能是墓主人曾侯秀为其父南公所写。

曾国是周朝的封建国家,其文化自然源于中原文化。因此,西周早期叶家山墓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但到了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曾国墓葬中的文化元素更加多样,尤其是与楚国的联系。苏家龙墓地出土器物上的“苏科夫人”铭文反映了曾与楚的关系。姬姓是楚国的姓氏,“姬科”是指他从楚国嫁给曾,证明曾与楚国有姻亲关系。

这个时候的曾国应该是一个军事实力很强的诸侯。在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发现了一个长32.7米、共28辆车的随葬车坑,是春秋早期最大的车坑,显示了曾强大的军事实力。

"韩栋的土地与日俱增."据史书记载,“隋”应该是周初南方姬姓国家中最大的诸侯国。但考古发掘的墓葬和器物很少。于是学术界提出了“曾遂之谜”的话题。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等人根据曾侯乙墓上的青铜器铭文提出“曾”与“隋”可能是一个家族,“曾”即“隋”,“隋”即“曾”,一个国家有两个人,就像楚国有时叫荆一样。

侯、编钟的出土为曾、隋提供了新的证据。据其碑文记载,周王室衰落后,曾国与楚国交好,吴冰大举进攻楚国,改变了楚国。这时,在曾侯乙的帮助下,楚国“重新建立起来了”。此碑文与《史记》“楚昭王随他跑”的历史相符。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吴王伐楚,攻破杜莹,楚王赵随顺,在他的帮助下,回到了杜莹。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曾侯乙死后,楚惠王要专门制作一把锤子来祭祀,因为的祖先曾侯乙和救过楚惠王的祖先楚昭王都对楚国很好。后羿的编钟是最大最特别的编钟。上面的铭文表明,楚惠王张雄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特意铸造了一口编钟,供曾侯乙永远享用。

2012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青铜宝塔,上面刻着“与伟大的司马嘉同行”。这是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隋”字样,为隋与曾的融合提供了出土实物证据。

2019年枣树林墓地发掘的“季家”墓,被认为是“曾厚宝”的妻子。墓中出土的编钟上有“王楚项与钟国嘉”的铭文,与湖北省博物馆此前收藏的一枚“郭家鼎”上“王楚项与钟国嘉”的铭文一致,表明项与钟国嘉结婚。再一次证实了曾侯和侯在一起,曾国和国在一起,“曾穗之谜”又一次揭去了一层纱。

也就是西周王室为牵制南方蛮族国家而沿袭、开始或被封建的封建诸侯国。但随着楚国的强大,曾国逐渐成为“楚”,甚至被楚国所控制,其文化面貌逐渐摆脱了周文化的影响,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春秋晚期以后,曾国出土文物中的楚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叶嘉善道出了曾国第一印的秘密。郭家庙表明,曾国在春秋时期还是一个军事强国。夷狄刚和擂鼓墩揭开了曾隋之谜,显示了曾与楚的历史关系。”秦方说,“正是这些意想不到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揭开了曾国尘封的秘密,与古人进行了千年对话。”

“战略资源纽带”

曾国不仅有丰富精美的青铜器,考古发掘也表明,曾国可能是西周早期以来重要的青铜器冶炼加工基地。在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个随葬的铜锭。在苏家龙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与墓地同期的大面积冶炼遗迹。这些发现表明,曾国不仅拥有大量的青铜器,而且具有冶炼和生产青铜器的能力。

考古发现最早的铜矿是江西瑞昌铜陵古矿冶遗址,最晚开采于商代中期。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采冶遗址、阳新下村、铜陵、皖南南岭古采冶遗址都出现了。其中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规模相当大,开采时期为西周早期至西汉。因此,在商周时期,长江中游从湖北东部到安徽南部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带。这条铜资源带是沿江布局的,脱胎于资源禀赋,或许也因长江、汉水等交通要道而繁荣。

商周时期,铜是生产兵器、礼器和贵族家用电器的主要资源,也是各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商代重要的城址,有着独特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商朝在这里设置如此重要的控制力量,很可能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资源带。

2021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汉市黄陂区芦台山果园嘴遗址发现了商代晚期的铜铸遗址。仅用于铸铜的人工平台面积就达1000多平方米,是长江流域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的商代铸铜遗址。通过对其铜矿石的检测分析,其原料可能来自鄂东铜绿山。这一发现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早在商代,长江中游的铜业就已经实现了从采选冶炼到铸造运输的“全产业链”发展。

可以猜测,长江中游古代矿山生产的铜原料,是通过沿江水路运输,集中到盘龙城、果园嘴等“冶炼铸造基地”进行加工,再通过水路或陆路运输,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原和北方地区。周朝灭商朝后,需要继续加强对南方铜矿资源的控制,保证资源的顺利供应。从曾国出土青铜器的规模和工艺来看,应该有稳定可靠的铜资源供应和发达的青铜冶炼加工业。

历史上有“绥枣走廊”之说,即汉水以东的湖北枣阳至随州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道,是扼制江淮和韩栋苗族的战略要塞。有学者认为,曾国作为周王室的诸侯国,扼守隋枣走廊,是中原铜矿战略资源供应安全的守护者。据秦方介绍,曾博铜壶出土于苏家龙墓地,铭文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曾博铭文一致。据代代相传的曾博碑文记载,曾博“征伐蛮夷,镇压旭日,取黄金之路西进”为青铜之路。西周时期,周封曾与湖北王驻扎在中国南方的这条“黄金之路西游”。

周朝皇室衰落,诸侯争霸。原本在汉水以西的楚国崛起,迅速东扩,控制了从蛮族手中抢夺的铜矿资源。而此时的曾国,因为长年“跑南”,也积蓄了强大的国力。因此,曾与楚之间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数次伐隋,最后成为楚国的诸侯国。

楚国控制了铜矿的生产和加工,但仍然需要中原和北方的广阔市场。为了积累财富,有必要向周王室和诸侯国出售铜矿和铜制品。曾国可能是楚国向中原输送铜资源的“中间人”。即使在战国中期,曾国仍然保持了相对于楚国的丰富和繁荣的发展,特别是在青铜艺术和礼乐文化方面。但由于楚国控制了长江流域的铜矿资源和“金路西线”的交通要道,所以能够“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戒、战国七雄之一。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宣称“楚喙破,九鼎足矣”,既是一种霸气,也是对楚国以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军事经济实力的高度自信。

因此,在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兴盛的时代,曾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仅是长江与黄河之间经济资源流通与交流的枢纽,也是长江中游与中原之间的重要纽带,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记者皮曙初)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61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