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药水被禁用了吗致癌吗(紫药水被禁用了吗知乎)

还记得你小时候吗?在外面玩伤后愈合神器。水银药水和紫色药水涂了一分钟就找不到皮肤本来的颜色了。你最近注意到了吗?曾经流行的紫色药水和红药水。现在好像买不到了,也

还记得你小时候吗?

在外面玩伤后愈合神器。

水银药水和紫色药水

涂了一分钟就找不到皮肤本来的颜色了。

紫药水被禁用了吗(紫药水和碘伏哪个好)插图你最近注意到了吗?

曾经流行的紫色药水和红药水。

现在好像买不到了,也没见有人继续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奇怪!

小芳最近才知道。

这两种商品都被时代的马车抛弃了。

而且可能永远不会重返历史舞台!

为什么?

让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浩强博士告诉你。

红色药水和紫色药水由于本身的毒性和致癌性,已经逐渐被淘汰。

一个

“沉默”的善变

氯化汞,又名氯化汞,顾名思义,含有重金属汞。汞离子离解并与蛋白质结合,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但对细菌和孢子无效,一般用于浅表伤口皮肤外伤的消毒。虽然过去是经典的消毒剂,但皮肤渗透力弱,抑菌效果差,易受有机物和碱性环境影响,降低了消毒效果。此外,汞及其无机化合物已被世卫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致癌物,对人体存在一定的隐患。

正是红汞消毒效果差和对人体的潜在毒性极大地制约了它的使用,所以在临床使用中会逐渐消失。其实我们国家并没有完全禁止使用红汞,但是使用红汞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长时间大面积使用,以免汞中毒;使用红汞时,千万不要与含碘制剂一起使用,如碘、碘伏等,以免形成毒性很大的碘化汞。

2

“致癌”紫色药水

龙胆草又名甲基紫,是一种碱性染料,而紫色药水是甲基紫的水溶液,常见浓度为0.25%-2%。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消毒剂。临床上多用于浅表创面、溃疡和皮肤感染,如小面积烧伤、湿疹、疱疹、咽喉炎、鹅口疮等。国外动物实验表明,甲基紫是一种剂量相关的致癌物,全身用药可致癌!上世纪90年代,国内也有文献指出甲基紫是潜在致癌物,不宜用在黏膜和开放性伤口上。在英国,紫色药水的使用一直限于局部未受损的皮肤表面,严禁口服。

虽然我国没有禁止临床使用紫药,但使用时要注意:紫药不宜用于化脓性伤口,因为脓液会降低紫药的消毒效果,紫药的收敛作用会阻止脓液流出,会掩盖病情,使感染扩散到深部;紫色糖浆会损伤角膜,所以使用时应避免进入眼睛。一旦进入眼睛,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如果很严重,应该就医。紫色药水不宜与红汞、碘酒同用,以免降低疗效;对于婴幼儿,不宜使用或少用紫药水,因为会引起烦躁、哭闹、易怒等不良反应。

因为那时候两个主要的创伤文物

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治疗外伤应该用什么?

居家必备五星好评

最好的外伤消毒神器。

碘伏特!!

碘伏又称聚维酮碘溶液,含碘量约为0.5% ~ 1%。它与碘不同,它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因此刺激性较小,可用于粘膜消毒。用药后,没有必要用酒精脱碘。碘伏的杀菌速度比碘酒慢,但效果更持久。

目前,碘伏已逐渐取代氯化汞、紫糖浆、酒精和碘。碘伏可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可用于皮肤和粘膜的消毒,也可用于烧伤、割伤和擦伤。对于浅表伤口,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涂碘伏;对于较深的伤口,先用双氧水清洗,再用碘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碘伏时,也应避免与红汞一起使用。同时,碘过敏和甲状腺疾病患者应禁用。目前市面上有单包装的碘伏棉签。只需将棉签有标记的一端折断,碘伏就可以流入棉签的另一端,方便实用。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碘伏或者碘伏棉签可以一直放在家里的小药箱里。为了处理较深的伤口,也可以储存适量的双氧水。双氧水涂在伤口上会产生气泡,可以去除坏死组织。此外,双氧水还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酒精、双氧水、碘酒怎么用?

“刺激性”酒精

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浓度为75%时消毒效果最强。能使细菌的蛋白质凝固死亡,2分钟内杀死皮肤表面90%的细菌。

但酒精有一定的刺激性,对皮肤、黏膜、2岁以下儿童有损伤。

用于“气体生产”的过氧化氢

双氧水是一种氧化性消毒剂,一般浓度为2.5% ~ 3.5%。当接触到伤口时,不稳定的过氧化氢会分解产生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可用于消毒。双氧水涂在伤口上会产生气泡,可以去除坏死组织。此外,双氧水还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需要清创的严重创面,以及有坏死组织和脓液的创面。对深部伤口破伤风类毒素和口腔厌氧菌有很好的效果。

“苦痛”碘

碘酊又称碘酒,含有碘、碘化钾和乙醇。元素碘的氧化作用可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杀灭细菌、真菌和病毒,适用于全皮肤消毒。

但碘使用后,酒精的挥发会导致碘的浓度过高,造成一定的腐蚀性,损伤皮肤,容易导致局部皮肤脱皮。使用后约2分钟,应使用75%的酒精脱碘。因为其中含有酒精,具有很强的刺激性,碘不宜用于受损的皮肤和黏膜,否则会引起剧烈疼痛。碘过敏和甲状腺疾病患者禁用。此外,碘酒不宜与氯化汞一起使用,以免产生有毒的碘化汞,也不宜大面积使用,以免碘被大量吸收,造成碘中毒。

来源:名医会诊,新闻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520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