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哲次郎全集(井上哲次郎国民道德概论)

张2022年8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课题组主办的“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学术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2022年8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课题组主办的“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学术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湖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机构的200多位学者参加了线下或线上会议。其中,20多位学者作了论文汇报或专题发言,10多位学者对论文进行了点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研究员介绍。作为学术社会史研究的发起者和本次会议的组织者,罗感谢了学术界对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课题组的关心和支持,指出这是首次围绕“学术社会史”主题召开的研讨会,并简要阐述了倡导“学术社会史”的由来和特点。

井上哲次郎(井上宏一)部分线下参会学者合影

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

探索学术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罗指出,历代的学术研究大多属于精英文化。社会史的基础首先是学术。学术概念、思想、成果和文本研究是学术史研究的重点,也是多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这些并不能揭示学术史的全部意蕴。学者的研究课题、学术理念、思想观点往往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史的基本特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作为历代精英思想和上层文化结晶的学术。换句话说,探索精英文化的社会意蕴、社会运动轨迹乃至规律。同时,学术社会史要关注历史上的非主流学术,提倡对下层和民间学者、边缘学术群体的研究。为此,罗提交的《东林书院与清初理学》一文,探讨了作为理学传播中心的东林书院对清初陆、王下江南、朱及北方著名儒生学术走向的影响,并通过考察东林书院学者与理学官僚的交往,揭示了东林书院在清初庙堂儒学重建过程中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梁景和教授认为,学术社会史就是文化精英的学术研究与社会生活互动的历史。学术社会史是社会文化史的一个分支,是精英的社会文化史。学术史可以借鉴和运用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新的更适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林存阳认为,虽然过去学术界没有学术社会史的概念,但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史通史》和杨湘魁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都在倡导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社会史在探索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时,应该继承前人优秀的历史研究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认为,学术社会史理论带来了研究视野的更新。以他早期的研究经历为例,过去按时期、地域、人物来写晚清新儒学史,多少会限制对核心问题的探讨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但如果从学者朋友的角度将晚清理学集团划分为以唐鉴、曾国藩、倭仁、吴廷栋为中心的四个学术圈,就可以将晚清理学最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从而看清晚清理学的脉络、秩序和层次。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明清学术史的实践,提出学术史应从时间和空的多维视角进行综合考察,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挖掘,学术社会史研究可以借鉴这些已有的经验。

学者的朋友和社交网络

历史上的学者大多不是孤岛,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网络中。学者友谊和学术转型背后的社会层面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彭春玲通过1899年章太炎与井上哲二郎的交往,梳理了章太炎与以井上哲二郎为中心的“东京哲学圈”的思想联系。她认为章太炎和井上哲二郎都是他们现代思想的“性格决定者”。通过他们的交流,不仅可以呈现一幅横跨欧亚的流动思想地图,还可以展示晚清革命思潮与明治哲学、宗教学的内在联系。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博士后黄沾分析了曾国藩19世纪40年代在首都与友人的交谊,认为曾国藩的交谊导致了他从词学到易学,再到考据学,最后到经济学的学术转向。曾国藩宏大而深邃的学术观,既凝聚着他个人的努力,也有赖于京城友人整体学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魏浩宇运用艺术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梳理了齐白石的人生经历、交游网络,以及他与书画遗民的交往,突出了一个职业艺术家将民间审美与文人精神联系起来的特点,展现了中国现代艺术与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精英思想、人民生活等外部环境的密切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刘继元博士重点研究了明清时期顾和王琬的三封学术书信。通过还原历史脉络,提炼文本,展现了社会大变革下士大夫学术取向的异同和学术理念与个人实践的冲突。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博士后王安琪将论文重点放在戴震身上,发现在他入京之前,北京的学术圈已经兴起了一股历法推算和考证的新潮流。戴震在北京和知名人士交朋友很快得到认可,正好让他向自己学习。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杨钊重点介绍了扬州学者凌叔同同乡阮元、安徽学者、包、常州学者刘、等的交游。清中叶,显示出师友影响背后,形成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

学术团体和家庭

学术团体和家庭是学术思想和成果产生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解释学术和社会变迁背后的群体和家庭的脉络,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秀玉的论文以清末民初在京生活的桐城作家马启昌、陈、姚永普、姚永冠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对新旧制度和观念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展现中国近代思想和制度转型的曲折历程。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雷平教授考察了出生于清末湖北绵阳的鲁静、陆璧兄弟。他认为,他们虽非官宦,但以中学为学习之本,采纳西学,在经世实践中注重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并积极保存湖北学术文献。《鲁氏兄弟的学术生活》展现了近代转型期湖北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揭示了近代湖北士人被忽视的历史方位。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教授认为,嘉庆、道光年间,浙江湖州曾有一个汉学团体。这一群体的兴起,既与晚明以来浙江的学术传统有关,也得益于阮元甫者和京京经社的建立。湖州国学集团在晚清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国学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的论文以晚清苏州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宗族和地方政府在管理不良儿童方面面临的困境。在她看来,在“自治”和“官治”双双失灵的情况下,贵族子弟成为难以规范和惩罚的社会毒瘤,苏州地方社会治理也因此难以达到“善治”的程度,这也是晚清官僚制度和宗族制度无法克服的内生弊病。

一些在线参与者的合影。

学术变革中的语境与文本

文本研究无疑是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将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其丰富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如何解释学术变革背后的语境及其与文本的关系,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朱虎教授重点介绍了明清学风的背景。他通过梳理明清经世思想发展的线索,指出明清思想应作为一个整体,立足于中西比较的视野。同时,以往学术界对明清经世思想的研究只关注了部分精英思想家,而忽略了经世思想背后下层民众与社会变迁的双向互动。所以,只有把学术史、社会史、思想史结合起来,才能看到一个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全貌。

清华大学人文研究所齐教授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档案,重新考证了《清史稿传》文本的生成,认为《清史稿传》既不是马其昌的手稿,也不是单纯依据苗的《清史文献传》,而是将苗、马两个版本合并,并经大量篡改而成的新版本,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赵清云整理了20世纪50年代范文澜与商岳的学术之争,认为他们的学术分歧不仅反映了学者性格和学术理念的差异,也反映了历史与政治的纠葛和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因此,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仅要着眼于分析文本,而且要重新审视这一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立冬介绍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纲要》手稿,认为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将原稿与《中国通史纲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不仅在章节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手稿不仅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革命和历史问题,而且也反映了范文澜写作手稿时的学术影响。

学者的生存状态和曲折经历,往往折射出学者的社会意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云炎以乾隆三十七年云南铜厂亏损[/k0/]一案中的宜良县朱一申为例,揭示了其创办书院与身陷贿赂案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云燕认为,学术社会史还应关注作为基层官员的普通士人,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刘东升分析了清代咸丰、同治时期京师满剧的个案,认为清廷禁演满剧与满族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清廷的统治策略过于依赖专制权力,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使这些禁令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张从近代救亡语境出发,认为近代知识界将墨子塑造成科学家、宗教学者、民族圣人三种形象,代表了近代知识界科学、宗教、文化救国的努力。

学术人物和成就

对学术人物及其成就的研究一直是学术史研究的重点,本次学术研讨会对此也有不少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研究所研究员马勇通过回顾我国近现代史家、目录学家聂崇启的生平经历和学术兴趣,认为聂崇启在历史研究和图书编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不容忽视。聂崇启是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者。他负责编纂《音德丛书》,建国后参与编辑《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书》,以及《字简》、《宋史》的校对工作。聂崇启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回顾他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对他的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许国礼教授阐述了王国维史学的文化保守取向,指出王国维“双证据法”被归为新考据学派,忽视了文化价值取向在史学家学术取向和学派划分中的重要作用。魏国的学术和文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提倡向西方学习到“中立”和文化保守的转变。他高度肯定宋代的学术成就,强调清代的经世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其史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取向。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曲宁新对清末罗振宇的“尊孔”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她认为罗振宇的“尊孔”不仅是对新教育改革的赞同,也是在“护国”的诉求下对孔子经世品格的尊重。罗振宇在相关问题上的守旧倾向不仅与其朱成理学的文化背景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和自身的职业目标有关。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小龙梳理了钱穆对明遗民黄宗羲、顾、王夫之、陈确等人的评价,认为钱穆推崇明遗民的旧学、气节、实学,认同明遗民开创了“学经、史”的学术新风气,主要是因为钱穆也身处乱世,心境语境与明遗民十分相似。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研究所副教授蓝秋阳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的李端棻未公开手稿和书信为基础,结合《清实录》等其他历史文献,重新编制了《李端棻官员年表》。这部编年史再现了晚清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李端棻,对推进这一人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脱机会议网站

在论文综述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唐世春、马平安、陆、周等学者在认真阅读论文的基础上,对论文的价值和不足进行了点评,对论文主题和结构的确定、论文题目的拟定、写作技巧等问题提出了丰富的见解。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学术社会史的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与社会文化史、思想史、新文化史等相关研究的异同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最后,罗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指出研讨会虽然只有一天,但内容丰富,学术内涵深刻。未来,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小组将举办类似活动,欢迎各位学术同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学术社会史研究。

编辑:钟源

校对:徐一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45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