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概念股(城镇化概念的提出者)

城镇化概念股(城镇化概念的提出者)

山川网:2019年上半年,中国整体GDP增速创下6.3%的新低。但与此同时,部分城市GDP增速仍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比如南京、武汉,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8.1%。

那么为什么一方面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入所谓的经济新常态区间?但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速似乎根本没有受到整体经济放缓的影响,反而逆势上扬?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很好的理解一个概念——二次城镇化。

什么是二次城市化?

关注Shanchuan.com的朋友应该清楚城市化的概念。毕竟这是我们研究讨论了很久的最重要的话题。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逐渐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一样。人口学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自然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化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生态系统的进化。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和组织变革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多维概念。其内涵包括人口的城市化、经济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的城市化和社会文明的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城市化)。

上面官方对城镇化(城市化)的定义其实是宏观层面的,就是要在大背景下,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待城镇化。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明确分为两个阶段的,前半段可以称为“城市化”,后半段可以称为“城市化”。而其中的分水岭,我个人认为是在中国整体城市化率达到60%的临界点。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之前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叫“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李铁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解释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别。

首先,当时中国有五六百个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严格限制城市设置的审批。

其次,提出“城镇化”要考虑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有一个适合其就业能力、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的过渡期空。

再次,提出“城镇化”也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城市化”的思路也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进入大城市的经验教训而做出的必要选择。

当然,“城市化”的思路要考虑到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

李铁说的五六百个城市,其实都是地级市加县级市。然而,大多数财经媒体在讨论中国城市时,实际上往往只是指地级市,其总数进一步下降到300个以内。而中国的城镇大约有两万个,城镇人口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

总之,第一次城镇化是从无到有,第二次城镇化是从普遍到优秀。

安全区间:2/3的城市命运会改变

与第一次城市化进程相比,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从中受益。作为第一次城镇化的升级过程,第二次城镇化会明显减少受影响的总人数。

最初的城市化进程之所以波及到所有人,在于放眼整个中国,从一线城市到农村县镇,都在这个时代的进程中。换句话说,只要你以前生活在农村,只要你现在进入城市,无论是进入北京还是村庄旁边的县城,都算完成了第一次城镇化。这一时期,人们分为两大阵营: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

第二次城市化进程的范围将在很大程度上收紧。参与此次行动的人群阵营也进一步细分为一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那么现阶段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总数是多少呢?从广义上讲,总共有100个左右的城市,占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2/3左右。

那么,为什么已经完成第一次城镇化的低线城市居民(居住在小城镇、县城、四五线小城市的居民)会迁移到更高级别的城市,然后完成第二次城镇化呢?这里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三线城市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分水岭。

昨天,在我安排推送的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新一线城市人民生活和消费模式研究报告》中,恰好有对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定义的介绍(这里不用介绍四大知名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多为省会、副省级城市、东部地区经济强市或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线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商业活跃度相对较强,对大公司、大品牌、优秀人才有吸引力,正在或即将成为未来几年大公司布局的重点。

三线城市一般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中部地区的省级副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经济强市,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经济强市;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和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富裕。城市有一定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对一些行业的大企业有吸引力。但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上面对二三线城市的定义,尤其是三线城市的定义的介绍,我们其实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如果一个公民不想参与大城市的激烈竞争,不想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稳定的生活,那么他可以选择的城市的下限就在三线城市。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复杂性,人们对中国城市的划分标准并不统一。如果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算是大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总量足够大,很多县城的人口总量动辄几十万或者上百万。

所以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其实在大中小城市的标准中,中等城市就是三线城市。大于中等城市,经济更强的,自然是一二线城市;小于中等城市,经济较弱,实际上可以统称为小城市。

如果我们对三线城市的基本定义是:“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富裕,城市有一定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那么推而广之,小城市比三线城市多,基本上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交通设计不完善,居民缺乏相应的消费能力,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富裕,城市缺乏相应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这样的地区,如果按照过去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的标准,符合中国城镇的一般标准(不再是农村)。但如果按照现代文明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标准,这些地区事实上并不能称之为“城市”,而只是农村向城市发展过渡的一个“半成品”。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放宽落户”、“城市群”、“都市圈”等关键词都在朋友圈使用;文件还首次提到“缩城”,也引发了相应的网络热议。

为什么国家发改委选择在中国整体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的分水岭的2019年,在国家层面发布一份全新的关于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

显然,一方面,国家层面对中国城市化1.0版时代(主要表现为局部城市化)过去三四十年做了相应的总结性陈述;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中国城镇化2.0版(二次城镇化)的全面开启。

2019年可以称为中国第二次城镇化的元年。

由小到大,由北向南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的“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新颖,只是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时期,其对应的城市类型不同。

城市化1.0版时代(第一次城市化),其实绝大多数的萎缩城市都是在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出现的,城市的萎缩现象才被人们注意到。这类城市的人口流失和收缩,其实是因为当地居民如果继续选择留在当地,就无法再生存的被动行为。

城市化2.0版(二次城市化)时代,萎缩的城市规模将全面升级,很多非资源型城市、自身经济仍处于正常缓慢发展阶段的城市也会出现明显的人口流失。流失人口是整体教育较好、有情怀年龄的城市最“优质”的人口资源。他们之所以选择离开,是为了寻求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对比一次城市化和二次城市化两个阶段,可以发现二次城市化过程中参与者的主动性明显更高。与第一次城市化时期相比,很多人并不知道城市化对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人在完成城市化进程后回想时才发现原因。在第二次城市化进程中,规则更加透明,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过去,我国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户籍政策的开放,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二次城市化进程中“战争”号角的全方位吹响。为什么说规则更透明?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通过Shanchuan.com这样的平台,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国内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数据详情..有数据支撑的判断和选择是理性的,客观的,不盲目的。

但与此同时,竞争也必然会变得更加激烈。因为数据信息是开放的,在你能看到的同时,别人也能看到。这几年,中国的大中城市似乎都在同台竞技,向年轻人抛出橄榄枝。但事实上,如果你足够冷静和理性,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能到达多少个城市,它们在哪里。

城市的维度越高,所依附的城市资源和所能提供的成长平台就越大。但与此同时,越是有人想分享这杯汤。但更多人口的快速持续流入,必然导致相应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城市的吸引力。这是一台自我运行的机器,它会在运行的过程中自我修正。

《三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是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拿着枪的猎人。他像幽灵一样在森林里潜行,轻轻地推开挡路的树枝,尽力不让自己的脚步发出声音,甚至小心翼翼地呼吸:他必须小心,因为森林里到处都潜伏着像他一样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其他生命,他只能做一件事:开枪消灭它。在这片森林里,别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居民之间,谁是森林,谁是猎人,它的角色定位本身就不是必然的。你选择了城市,城市也选择了你。这是非常典型的双向选择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最容易一厢情愿的犯错,只凭自己的感性做出选择,而不是综合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但排除同级别城市之间的竞争中的“神仙打架”,很难说哪家更胜一筹,因为各有千秋。但从总体格局来看,经过过去几十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不会出现大的逆转和变化。

在最初的城市化阶段,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一二三线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崛起,为南方地区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城市化阶段的综合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第一城市化阶段地方城市化的大方向,第二城市化阶段地理空对人的约束力会越来越低。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北方城市到南方城市,城市化将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底层逻辑。

之前我讲过一个观点:未来十年是北方人口向南方转移的十年。背后的背景是我们今天谈到的中国第二次城市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937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