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详细生平(李清照生平经历和作品)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5期,原题《真实的李清照》。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文/鲁旸李清照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世的解读体系。从真实的李清照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5期,原题《真实的李清照》。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文/鲁旸

李清照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世的解读体系。从真实的李清照到偶像李清照,是一个千年的文化变迁。

求有关李清照的生平大事记(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插图

李清照(1084 ~ 1155)

迷离的李清照

仰望中华文化之星空,李清照(第易安居士)因为女诗人稀缺,不在其中。她的光芒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位当代男性诗人那样暗淡。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宋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而李清照就是婉约派。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她优雅浪漫的作品,连同她一生中的爱情故事和曲折故事,被出版成书,以“人生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艳遇”“半生烟雨,半生已逝”“愿时光短暂,愿你平安”等优美细腻的书名,拨动读者的心弦。

成为“中国常识”的李清照,成为女性通俗文学的题材。需要再写一遍吗?如果能进入严谨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会发现,我们对李清照的熟悉,可能并没有那么自信。真实的李清照和偶像李清照之间,隔着一千年的文化变迁。当她被写进语文课本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上百次的学术研究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正式认识李清照,走上寻找真我之路,才是开始。

李清照的脸从作品开始她认识一个作家的旅程开始就模糊了。学术论文中对李清照传世作品的统计往往不一,最多的版本说有88部,广为流传的版本说有50多部,其中53部,59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以前有《漱玉词》和《李易庵集》两部李清照文集,最新的推测是16世纪失传的。李易的易安词来源于南宋以来的各类词作及其他文献。最重要的是1146年编纂的《乐府雅词》。是现存南宋最大的易安词集,也是李清照在世时出版的一部,共23首易安词。据宗仪《词集考》记载,这23首是最可靠的易安词。另一部诗集《梅园》收录了五首咏梅题材的易安诗。虽然比乐府雅诗写得早,但从一开始就可疑。其中一首是周邦彦的诗,有《周邦彦诗集》为证,另外几首在16世纪后期还给了李清照。

经过这两次收集,从南宋到明清,易安词一直在增加,但缺乏可靠的南宋文献作为依据。斯坦福大学汉学教授艾·朗诺在他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一书中分析,一个作家的名声会吸引后人将他的作品与他的名字捆绑在一起。如果一个词选包含了一些李清照的新作,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购买者。所以,把词绑在李清照名下,对校订者、编者、书商都是有利可图的,何况《漱玉词》原作早已失传。根据这些“新添”的易安词体来推断其真伪,并不可靠。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易安体”。自宋代以来,模仿李清照词的人络绎不绝。不排除其中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意为李清照自己的作品。

与作品真实性相关的问题是李清照传记中大量细节的来源。多年致力于易安词的学者,都愿意相信李清照词中的角色就是李清照本人。研究者陈祖美在《新李清照传》中描述了1000多年前赵明诚第一次去李清照家的情景:赵明诚出现在李的院子里时,李清照刚刚从秋千上跳下来。她气喘吁吁,懒得擦手。突然,她看到有客人来了,慌忙脱鞋跑开,把袜子藏在门后,头上的金钗滑落下来。这个细节来自于《触唇踢秋千》:

“踢秋千,起来,用你娇嫩的手不小心。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客人进来,袜子铲金钗。而羞走,倚门回首,却嗅青梅。”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550年,几百年后被其他作者和匿名人士署名。直到1880年,它才被收录到李清照的许多通俗词集所采用的《漱玉词》版本中。陈祖美在《新李清照传》中没有回避关于此词的学术争议,但她坚持认为,此词是李清照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在类似场景下所作。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但词的情况不同。作为和声音乐的歌词,作词人的创作不一定是我自己的经历。艾·朗诺认为,只有少数作词人写自传性的文字。男性作词人往往代表女性发表意见,或者以一个女性为描写对象。在女词人中,如著名女词人的夫人魏,也有以女词人为题材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区分哪些是李清照凭自己的经验创作的。

事实上,能确定与李清照本人经历有关的词少之又少。陈祖美在《李清照新传》中的研究结论是,如果有明确的时间空记载,或者便于编年的话,现存的只有十几首,只有六七篇。在她的诗中,只有三首有明确时间空的诗。除去评论家的文学想象和无法考证的主观解释,这些没有争议的文字才是李清照的本来面目,不清晰,断断续续。

王鹤的《洗手观花图新解》是对宋代绘画的当代再创造。把艺术家原本单一的静态画面重组为三幅相互关联的画面,让画面产生一种动态,通过这种动态的过程,表达一种花时间看花的感觉。

李清照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当然,李清照不是杜撰出来的,她的才华在宋代就已经很有名了。朱说:“这个朝代只有和魏夫人是有文化的女人。”王拙虽然在南宋时期对李清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她“从少年起就有了诗名,并能建功立业,逼近前人。读书人不多,你要是这个朝代的女人,应该是第一个。”

打破宋代门第观念,只要读书,参加科举,就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文坛群星璀璨。在这片土地上,女性因其读写能力而受到尊重。一幅描绘女性孝顺的宋代绘画表现了一个女人拿着一本书坐在桌旁。研究宋代婚姻家庭的美国学者易佩霞分析,当时的画家认为,模范女子在孝顺父母公婆、服从丈夫的同时,也可以成为知识女性。司马光在《家范》中写道,无论男女,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明辨是非。女人如果没有受到经典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也就是说“古代的聪明女人都是好学的,所以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文人阶层,有文化使女性更有能力和条件吸引异性。在劝说张孝祥的一个朋友把他的妹妹和他的弟弟结婚时,他特别解释说,他的妹妹识字,会念经。

精英家庭的女人不是普通人。称赞王安石的母亲吴“博学多闻”。王安石的姐姐、妻子、女儿都写过让人能背的诗。欧阳修曾为好友谢伯初的妹妹谢希蒙的诗集作序。他把谢希蒙的文学修养和才华归功于母亲的培养,母亲最初指导谢伯初学习,很快意识到小女儿也应该接受教育。

李清照也是生活在精英阶层的文化名人。她的父亲李,在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后人称苏轼,端明寺学士、礼部尚书,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据研究员考证,李清照的生母是元丰宰相王爵的长女,继母是状元王的孙女。《宋史》对她的评价是“亦善文”。李清照的岳父赵挺之是北宋的状元、前宰相、重臣。她的裙带关系都是经过科举选拔的书香贵族。

李清照18岁嫁给了21岁的商科学生赵明诚。赵明诚不是“李清照背后的人”。他有自己的成就。他在商学院接受了最高水平的古典研究。他是当时著名的碑刻家和文物收藏家。他写了一部收集和整理墓志的学术巨著,收录了夏商周至隋唐五代的墓志2000种。他读了欧阳修的《史记集》,并加以模仿和超越。欧阳修是金石学收集古籍的倡导者,赵明诚收集的古籍量是欧阳修的两倍。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姻状况相同,志趣相投。她为《金石录》所写的序,既是一部流传千年的文学巨著,又是一部自传性散文,详细记述了这对夫妇早年的生活爱好,中年出乱子的经历,以及金石录的聚散情况。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赵明诚是商科学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他都会去索国寺的大市场买碑文、书画,然后夫妻俩一起学习。赵明诚做官后,两人闲暇时一起抄写整理稀有典籍和失传诗文。一旦发现名家书画,还有夏商周的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甚至会脱下衣服换上。夫妻间的博弈也需要高深的学问来应对:晚饭后,坐在还乡堂的沏茶间,指着积累的书史,猜测某本书里有什么,哪一页哪一行,从而猜出胜负,以及喝茶的顺序。

在这种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合伙的婚姻中,李清照有着轻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而在易佩霞看来,她没有孩子,比其他妻子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写作中。李清照去世后不久,文人周宣在他的笔记《清波杂志》中写道:“看清楚易安人的话,明成在卫生日,易安天天大雪,即戴帽戴花丛,沿城寻诗。句句必邀夫和,诚意苦。”艾朗诺分析说,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传闻很多,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因为它来自她的亲戚。

一个已婚女子在雪天出门散步,酝酿创作灵感,即使在非常重视文化的宋代,这也是不寻常的。宋代文人阶层对女子教育的态度并不明朗。虽然他们乐于赞美女性在学习方面的聪明才智,但却不愿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才能并加以传播。相反,他们认为放弃诗歌是一种美德。陆游在为表姐的女儿孙氏写传记时,选择了一段能显示她良好品德的轶事:孙氏十几岁时,李清照自告奋勇教她作诗,她拒绝了,说“才气不是女人的事”。程颐这样评价他的母亲:“夫人擅长写作,而不是修辞。见过世面的女人把自己的文章传给别人,深以为自己错了。我一生只有三十首诗,却一首都不存在。”易佩霞分析,这种矛盾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妻子不应该被家庭以外的任何人看到,也可能是因为文学追求中自我表现的取向不符合妻子的形象。

到了南宋后期,理学反对女性创世的观点已经被接受。诗人的妻子邹,出生于与朱关系密切的家庭。她从小接受文学教育,知道怎么写诗,但从来不写,因为“那不是女人的事”。我知道姚勉的妻子能写出漂亮的句子,我也见过她写,但我还是不说,因为我钦佩她不炫耀自己天才的“深沉的沉默”。

易安词的流行

宋代传世文献记载了李清照词在当年的流行。据《聊斋志异》卷二记载,“庚申八月,太子邀二庵在其宫中清济阁赏芙蓉桂花,少部班主陈捧牙匾歌《寻之》,曰:“悲言不宜听,可令陈藏义写喜之“慢声”。“这件发生在1260年的轶事,说明李清照的作品在歌妓中传唱。据推测,《云中金钱》是李清照去世50年后发表的笔记,其中也描述了李清照词的流行:“李名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室,李女,且是才女。她的文章都是写在纸上的,大家都在争。很多小字都是通俗的,在世界上出版过,别人很少看到。"

这一成就不仅是文学才华,也是她潜心研究的成果。对于李清照来说,写诗词不仅仅是一个淑女的文学消遣。李清照的“诗如夜鹊,三轮不得安宁”一句,在宋代颇为流行。据王忠文考证,这两首诗应作于北宋,它们的存在让后人得以一窥李清照早年的创作态度。艾朗诺分析说,“诗意”是指不可言说的诗意,因为她无法在自己的诗歌中“沉淀”出恰当的词语,她的“诗意”寻求的是语言的载体。

另一首诗,感受感受,是关于她的日常生活和写作:

“寒窗少史,路穷。从事青州的孔方兄弟,整天喜欢惹事生非。诗谢绝闭门谈,颜床香若有所思。是好朋友,吴先生是假儿子。”

据碑文记载,她刚到莱州,在那里遇到了丈夫,暂时没有书读。外面的世界嘈杂喧闹,她闭门不出,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若有所思”。在艰辛的创作过程中,李清照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众所周知的“慢声细语”,“寻寻觅觅,寂寞凄凄惨惨”,是李清照的招牌句。宋代张在他的笔记《龟儿记》中总结了这种风格:“都是用平常的语言进入韵律。精句易,素句难。”他评论《慢声》一句:“这是公孙大娘的舞剑人。本朝非无能词者,未曾有十四叠词者,用文选赋格”。之后历代词论家对这句话赞不绝口。明代茅颖的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情此景,真是绝唱。后人会觉得不合适。”吴承恩评价说:“易安二字以十四字开头,笔墨所不及。特别有风度,在文人中很少见。"

对李清照的另一个著名评价是“用粗俗的语言表达新鲜的思想”。民间口语在李清照词中常见,《声慢》中“乍暖还寒时,最难割舍情趣”。根据李清照《集校笔记》的研究,“舍趣”并非文人的书面语,而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方言。《冷香幻灭不能悲》《独窗怎能暗》《梧桐潇潇,黄昏滴水》也为明清批评家所看重,成为语言浅薄、感情深厚、表现力强的代表。

除了写作,李清照还研究写词理论。她对名词人的缺点逐一评价,发现苏轼不知声律,颜不讲故事,柳永知声律但词尘,张喜安、宋祁等人结构破碎,贺铸诗句少而重,秦观真理少,黄庭坚缺陷多。根据文中没有对周邦彦的评论,推断这是她26岁之前写的作品。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这种行为被读书人视为自立,蔑视一切。胡仔评价她,说易安对所有大众的歌词的评价都很短,都是免费的。这个理论不公开,我也不依赖。意思是你可以擅长,你以乐府闻名。

在批判的同时,李清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认为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李清照看来,词的审美要遵循四点:第一,不要把词写成诗或散文,指出苏轼的词是“不可修读之诗”,而王安石、曾巩的词则像西汉文章。二、词要合拍,歌词要严格区分五音、五音、六音、清浊、轻重。第三,歌词要优雅。她盛赞五代时李在江南的朝臣和官员尚属温良,所以有“小楼吹玉入寒”“一池春水吹皱”的好言,批评柳永的语言过于粗俗。第四,要注意引经据典,精心叙事。

后代词批评家对这些观点评价不一,但李清照的作品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就像俞平伯在《唐宋诗词选序》里说的:“李清照在词论上提倡律动,北宋诸子皆不满,而说‘只不过是我们知词不同,知者甚少’似乎言过其实。现在我们看她的话,她还挺能贯彻自己的理论,而不是空说什么霸凌天下。她素描很好,口语用得很好,不难也不俗,真叫‘别家’。”

李清照的叙事重构

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是靖康之变。在《金石史》的序言中,她的叙述突然变得紧张起来。靖康革命的第二个春天,夫妻俩带着15车精选的字画和古玩,随朝廷开始了南下避乱之旅。跑了两年多,赵明诚病死了。李清照的生活环境更是惊心动魄。她几次逃命,转移了自己的藏品。那些既是她最喜欢的东西,也是赵明诚的嘱托,他让妻子带着宗室器具“生死相随”。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易佩霞研究了宋代寡妇的生活状况:宋代寡妇即使想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仍然遇到了很多障碍。有些男人会想尽办法从寡妇身上榨取财富,没有孩子的单身寡妇是最容易被剥削的对象。李清照不仅要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而且处于一个朝不保夕的世界。她觊觎的是皇族、官员、武官、地主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

寡妇再嫁在宋代非常普遍。李清照与众不同的是,她在婚后两个月就离婚了。李清照的《致亲戚信》道出了这场闹剧的始末:张汝舟隐瞒真实身份,冒充官职,婚后垂涎其收藏,并对其进行殴打。李清照没有逆来顺受。宋朝的法律虽然规定起诉家族长辈,但是不管对方是否有罪,原告都要被关押两年。她仍然指控张汝洲渎职,并在他被判有罪后解除了她的婚姻。

后半生的风风雨雨,让李清照这位宋代第一才女、第一夫人的人生增添了传奇色彩。艾分析,真实的李清照虽已颠沛流离,改嫁,但晚年仍属于上层社会的社交圈,晚年写给皇族和嫔妃的悼词和帖子流传至今,可见她已恢复了皇妃的身份。她还拜访了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请他为自己收藏的米芾作品题词。但人们更愿意接受和传播“半生缘烟雨,半生缘落花”这种具有强烈冲突性的戏剧性故事。李清照的叙事自南宋以来一直被重构,宋代一部重要的文字文献《笔记·漫志》写道:“赵死了,改嫁到某家,告了状就走了,一天下来就流浪了……”晁吴公的叙述是:“先嫁给赵明诚,你就出名了。......可是没有检查,我就是夜行江湖的马前卒。”

李清照将从“第一女”走向与明代男词人平起平坐。明代中后期的词学思想认为,词与诗的界限是明确的,词应与乐相融。这些观点符合词学理论,提升了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草堂诗》中评价如梦令:“此词比周词更婉约。”他认为李清照比周邦彦更婉约妩媚,明代词人称赞婉约派正宗,可见这个评价很高。杨慎在《词品》中说:“在宋代,李易安也被称为最好的诗人。当你与齐秦、黄九竞争时,你不是一个人在闺房里。”

在清代,李清照成为一个文化偶像,她的著名作品被所有学校的人追随。清初评论家王世贞在《花草》中说:“张南湖的词有两派,一派婉约,一派豪放。说仆婉约以易安为祖,豪放以幼安为名。”他把李清照定义为婉约派的祖师,这个评论一直影响到今天。王世贞也是李清照的著名粉丝。他与李清照有14首和韵诗,是写和韵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蝶恋花·漱玉词》有名句“郎如桐花,妾如桐花凤”,在北京家喻户晓,有“王桐花”的美称。清朝中后期,李清照的名声是靠上一层楼。一些评论家认为她比男性词作者更好,学者、出版家和藏书家李评论她是“看不起女人,想压倒男人”。

明清之际对李清照文采的推崇,已经发展到改写她一生的程度。明清文人不仅崇拜李清照的才华,而且从《碑铭序》和她留下的悼念作品中,读到了李清照与赵明城一位才子佳人的婚姻,以及赵明城死后李清照对他们藏书的保护。他们被这对夫妇感动了。更重要的是,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贞操成为道德底线,李清照再嫁也变得尴尬。所以从晚明文学家徐博开始,学者们就陆续宣称李清照没有再嫁。到了清代,否定李清照再婚甚至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据史丹福汉学家艾的整理,事实上,清代还没有学者给出过李清照再嫁相关文献的完整列表,更不用说一一加以说明了。但从直觉和当时的世界观来看,他们最终认为李清照没有再婚。清朝的主流观点是,李清照因为文采过人,在背后遭人嫉妒和中伤,现在终于被澄清了。然而,她的再婚经历在90年代逐渐成为共识。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李清照在大明湖附近的寺庙里被文人供奉为女神。直到20世纪,她仍然是一个文化偶像,被写在中国文学史上。艾朗诺分析说,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将女作家列为经典作家的现象很熟悉。中国要想有西方那样的文学史,也应该重新审视女性作家的历史地位。回首千年,李清照是第一候选人。她和伟大的男性诗人一起加入了经典作家的行列,诗歌中的大量细节被诠释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千百年后,虽然李清照的真实痕迹断断续续地被时间的灰烬掩埋,但她的形象却因为人们的崇敬和热情而越来越丰满。

(参考:才女之倦,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著;许培军《李清照集》札记:陈祖美的《李清照新传》:谭蔚泓《李清照的词学思想》;黄美玲李清照词接受史研究:甘词的审美意蕴。实习生李一火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80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