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是指哪些(丝路精神是指哪四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共同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其中,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将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丝路精神是指哪些(丝路精神是指哪四个)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共商,就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大计。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寻求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制定共同发展的合作思路。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个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建设“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共建是指沿线国家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垂直分工和经济互补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共享就是共享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实现共同发展。

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几百年成功崛起的一些成功经验,摒弃了西方几十年称霸世界带来的弊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

计算世界利益时正确的义利观。

丝路精神奉行正确的义利观,即以利为天下之利。

这是一种新的共同发展的义利观。不是为了自身发展,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体现。占天下之利的正确义利观,也体现了“得天下之利者,患天下之患;天下之乐者,共天下之忧也。”“国不为利,而为义。”

正确的义利观,即以天下利益为衡量标准,既是公平正义的义利观,也是互利共赢的发展观。它摒弃“非此即彼”或“非合作即对抗”的零和博弈,反对唯利是图,千方百计,赢家通吃。

突破“中心-外围”模式。

在丝绸之路精神的指引下,“一带一路”的建设突破了“中心-外围”的格局。“中心-外围”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理论代表prebisch提出的。总的来说,当今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中心-外围格局。发达国家处于世界分工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生产先进的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形成了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格局。

“一带一路”即突破“中心-外围”格局,构建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构建沿线国家共赢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尊重开放、绿色和诚信的三个理念

第一,开放性。丝绸之路精神的科学内涵超越了地缘政治的旧观念和思维。坚决不搞封闭圈子,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构建陆海联动、东西方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

第二,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之一,“一带一路”是生态文明之路,旨在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生态的繁荣导致文明的繁荣,生态的衰落导致文明的衰落。构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绿色是一带一路的绿色,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绿色。

第三,诚信。诚信也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之一,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际反腐败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一条干净的道路。

总之,在丝绸之路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正在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良心工程、廉洁工程和精品工程,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树立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良好国际形象。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王志敏整理的题为《丝路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世界情怀》的讲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74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