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这是很多喜欢回忆汉唐盛世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问题,联合西域其他国家镇压匈奴,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一位名叫张骞的阿

这是很多喜欢回忆汉唐盛世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问题,联合西域其他国家镇压匈奴,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一位名叫张骞的阿郎官员报名参赛,并最终被选中。建安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以唐逸之父匈奴人为助手和向导,带着一百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西行。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

到了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虏,关押十年。直到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张骞一行才乘机出逃,历尽艰辛到达西域。第二年,初步完成外交使命的张骞一行决定回国,途中被匈奴截住。直到正月前126年的第三年,他们才得以逃离混乱,在阔别13年后回到长安。一百多人出去旅游,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张倩和唐逸的父亲。

张骞带回来葡萄?不要!

然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各国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要依附遥远的汉朝,还是继续与邻近的匈奴交好?西域许多国家(尤其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小绿洲城邦)国力弱小,不得不在强邻之间进行生存斗争。

在西汉势力遥不可及,匈奴威胁迫在眉睫的时候,这些国家只能背汉向匈。当然,汉武帝对此并不在意。你不跟我处得来,我就只好“离得远也要罚你”了。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丝绸之路。

塔里木盆地东缘,有一个楼兰国,扼守着河西走廊向西的“丝绸之路”交通大动脉。此时首当其冲,成为大国争斗的牺牲品。丰三年(前109年),汉武帝派出征西域,先攻下楼兰王,再攻破楼兰以东的固始国。兰王无奈,只好派一个儿子做人质让西汉屈服,但同时又派另一个儿子做匈奴的人质。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光礼远征大湾。匈奴要求楼兰在远征军主力过了之后,在远征结束时截住部队。结果汉军发现楼兰又被俘虏,押往长安。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楼兰古国。

楼兰王面对汉武帝直言不讳,说小国只有两面讨好,才能求和。如果它想让自己的国家臣服于匈奴,不如干脆把整个民族迁徙到中原。汉武帝很欣赏楼兰王的率真,就把他送回了故国。

况且李光礼在西征途中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消极抵制。它被击败了,损耗严重,最后不得不撤退。汉武帝勃然大怒,加派兵力相助,要李光礼一定要攻占大宛。依靠人数上的优势,这一次,李广利终于突破了大宛都城的外城,俘获了“血汗宝马”,并于前四年(101年)在长安高歌猛进。同时还有优良的饲草植物紫花苜蓿,以及本文的主角葡萄。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葡萄:说了半天,终于轮到我玩了。

宣传韩伟右手鹰犬的两名成员赵破奴和李广利,一名因“巫术案”被杀,另一名因密谋废黜太子被杀。相比之下,张骞不仅是西域“凿空”第一人,而且还得到了好下场。这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所以后人不断抬高他的地位,把汉通以后西域引进的庄稼都挂在他的名下。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好吧,好吧,随你怎么说。我们对苜蓿也没什么好说的(设计对话)。

就连苜蓿、葡萄等作物,其传入时间和传入者在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也不能不被视为张骞的贡献,更不要说亚麻(亚麻)、蚕豆(豇豆)、大蒜(大蒜)、香菜(芫荽)、核桃(核桃)、石榴、红花、黄瓜这些历史上无人知晓的作物了。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无数人爱,无数人恨的香菜妖王。

这种情况就好比古人把很多重要的技术创新都堆在了中华民族的传奇祖先黄帝和他的妻妾身上,所以黄帝本人不仅成为了第一座宫殿、船只、衣服的伟大发明者,就连他的妻子雷祖都被尊为养蚕始祖。

葡萄的变异与驯化

葡萄是葡萄科植物。葡萄属植物约有60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华东至日本)、地中海至中亚、北美东南部三个地区。其中东亚有30多种。北美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区次之,约28种;相比之下,从地中海到中亚只有两种,数量上无法与其他两个分布中心相比。

然而,正是在西亚,世界上最古老的农民将野生葡萄驯化成了现在全世界都在栽培的葡萄。应该说这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山葡萄和大多数种类的葡萄一样,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也就是说,有的植物只有雄花,有的植物只有雌花。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葡萄花。

农学家早就发现,野生葡萄的性别基本上只由2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雄性形式(M),一种是隐性雌性形式(F)。遗传学告诉我们,当显性和隐性形式相遇时,植物的性状将由显性形式决定。因此,如果一株野生葡萄藤的基因型是MM或MF,它就会是雄株,只有当它的基因型是FF时,它才会是雌株。

然而,就在西亚,一个野生葡萄种群突变了这种基因的第三种形式——两性型(H)。性形式相对于雄性形式是隐性的,但相对于雌性形式是显性的。所以,虽然有MH基因型的植物仍然是雄性,但有HH和HF基因的植物可以产生两性花——同一朵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可以给其他花授粉,接受花粉繁殖果实。因为它可以自花授粉,这种突变植物可以结出更多的果实,从而引起早期农民的兴趣。接下来,漫长的引种驯化过程自然就开始了。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意外往往伴随着惊喜。

考古研究表明,大约8,000-6,000年前,葡萄首次由西亚高加索地区的野生葡萄驯化而来。这也得到分子研究的支持。人们利用和驯化葡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酿酒。在今天的伊朗扎格罗斯山区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葡萄酒遗迹,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酒遗迹。

到5000年前,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已经传入两河流域——约旦河谷和古埃及——“新月沃土”。从那以后,葡萄传到了西方和东方。在张骞到达西域之前,葡萄和葡萄酒已在西域各国广泛种植,这已为史书和考古所证实。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古代盛酒的容器。

“葡萄”这个名字也来源于一个外来词,一般认为是古波斯布达瓦的音译。起初,这个名字所用的词并不固定,有多种写法,如“蒲萄”、“蒲萄”、“蒲萄”等。但都不如“葡萄”二字顺眼——这两个字有个草书前缀,底下还有个“小”字,在摆放顺序上可谓美观。

时至今日,充满汉字美感的“葡萄”字已经成为唯一的标准写法。同样,苜蓿可能是大宛语buksuk的音译。一开始写法不固定,有“苏牧”、“苏牧”、“苏牧”等变体,但最后还是草字头的苜蓿赢了。

虽然葡萄在中原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由于其对气候要求苛刻,不耐病虫害,很难推广种植。直到初唐时期,葡萄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水果。有一次,汤原的大臣陈得到一颗皇家葡萄,却不肯吃。李渊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一直口干,想吃葡萄,所以希望拿回去给妈妈吃,这让李源哭了。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葡萄藤上的葡萄。

没过多久,唐朝又苦心经营西域,从高昌(今吐鲁番)等地获得了更好的葡萄品种,使得葡萄酒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大众酒。然而,在西域之外,葡萄毕竟是一种难以栽培的果树。此外,这种酿酒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加曲酿酒法有很大不同。除了元代短暂的酒,唐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酒在中国东部都很少见。直到19世纪末,葡萄和葡萄酒才真正在中国流行起来。

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产地

然而,虽然葡萄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中国,但东亚的祖先恐怕并没有想过利用葡萄这种土生土长的野生植物。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发现,葡萄植物与中国历史的第一次缘分大概发生在9000年前。

在淮河上游,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叫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1961年,一个被派到这里工作的“右派”偶然发现了这个遗址,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1975年8月,一场罕见的台风和暴雨给淮河流域造成了巨大的灾害。许多水库溢流,堤坝坍塌,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农田成了泽国,贾湖村也被洪水淹没。洪水过后,贾湖的村民重建家园。在挖土修建防洪坝时,他们恰巧挖到了遗址中间,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人骨等遗迹。虽然遗址损毁严重,但最终还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从1983年到1987年,考古学家先后对遗址的残存部分进行了6次发掘,2001年和2013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成果丰硕。今天,我们知道贾湖遗址的日期是9000-7500年前,属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鹈鹕文化。贾湖遗址有很多特点,比如这里出土的稻作遗存在中原地区相当罕见,说明贾湖先民可能是在从事狩猎采集经济后才开始小规模种植稻作的;遗址中出土了20多支音阶完整的骨笛,有的重见天日后仍能演奏;在遗址的房屋地基和墓葬中也常见龟壳,这表明贾湖人很可能崇拜龟灵,有些龟壳上甚至刻有类似甲骨文的符号。

然而,贾湖遗址最令世人震惊的是酒和饮料遗迹的发现。20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考古学家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E. McGovern)与多次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古学家张中忠合作,对贾湖出土的部分陶器内壁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发现贾湖已经开始酿酒。这些有着9000年历史的遗迹比伊朗的同类遗迹早了2000年,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化学分析表明,这些酒是由大米、蜂蜜和一些水果混合而成的。这些水果可以是野生葡萄、野生山楂、龙眼或山茱萸。几千年过去了,可以用来准确鉴别这些水果的标志性化学物质已经全部降解,容器壁上的沉积物中只剩下酒石酸,可以隐约勾勒出它们的大致类别。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山茱萸

虽然相关研究论文认为,考虑到贾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野生山楂(可能是山里红或野山楂)的遗迹,酿造这种酒的原料更有可能是野生山楂,但山楂酒显然不如酒那样引人注目。

麦加文是一位非常擅长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学者。他每分析一种古代酒的原料,就和一家叫狗鱼头的美国酒厂合作,推出一种现代仿制品。贾湖葡萄酒遗迹的发现被公布后,“角鲨头”很快在2006年酿造了一款名为“贾湖酒庄”的新啤酒。这种啤酒是用大麦芽代替大米、橙蜜、麝香葡萄汁和山楂果酿造的。酒名中的Chateau(城堡)很明显的说明了葡萄成分是其最大的卖点,因为很多法国名酒的名字中都有这个词。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未完全着色的山楂。

当然,即使嘉华人在酿酒时确实使用了葡萄植株,也不可能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葡萄,而是一种原产于东亚的野生品种,极有可能是山葡萄或黑葡萄。

可惜的是,大约9000年前东亚先民用这些野果酿酒的技术,并没有流传后世。迈克·加文和张居忠也对商代饮用器皿中的沉淀物做了同样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以饮酒著称的商朝,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具有东亚特色的加曲(酒曲)方法。虽然在酒中加入了冷杉、艾蒿、菊花等调味品,但不再添加蜂蜜和野果。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冷杉是中国特有的树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麦加文等人推测,这是因为蜂蜜和野果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糖,可被酵母直接发酵,增加葡萄酒中的酒精浓度。东亚祖先驯化曲霉菌等真菌时,可以直接将谷物中的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并不需要蜂蜜和野果提供额外的糖分。不仅如此,大约4000年前,大麦从西亚传入东亚。麦芽可以将谷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也可以帮助完成这一步叫做糖化。

葡萄的命运与中国历史

21世纪,9000年前和2000多年前两次与中国历史纠缠不清的葡萄属,第三次参与了中国历史的书写。

首先,一部分先富起来或先贵起来的中国人对酒感兴趣,觉得它比白酒更符合自己的高雅气质。曾经,中国人从欧洲(尤其是法国)买了很多酒,也有人大手笔收购法国酒庄。这些要么是珍品,要么是赝品珍品的葡萄酒,被装在精致的瓶子里,瓶子上写着法语单词,标签上写着额外的符号,成箱成箱地运到中国,然后用中国式的牛饮迅速被那些富可敌国的人消费掉。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出台了厉行节约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此后两年,中国高端酒消费明显萎缩,人们瞠目结舌,笑而不语。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服务员,给我开一瓶82年的拉菲!

其次,贾湖遗址酒饮遗存的学术论文发表后,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河南当地一些人听说美国“角鲨头”酒厂推出的“嘉湖城”啤酒大获成功后,既痛心于中国人自己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把传统酒文化发扬光大,又愤慨于知识产权流失到其他国家。

然而,更多的人是兴奋的。在一位学者看来,中国人不仅最先发明了葡萄酒,而且葡萄烈酒(白兰地)和冰酒的酿造技术也起源于中国。因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河南大学有一位已故教授叫张进,原本从事英语研究和教学。退休后,他痴迷于《易经》和中国古代史,提出了世界古代文明都起源于中国的深刻理论。在他看来,贾湖文化是神农的伟大创造,神农后来迁徙到西亚,成为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祖先。所以,贾湖文化在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中比比皆是。在张晋的指导下,他的一个私人弟子进一步提出,既然古代伊朗人和苏美尔人都是神农的后裔,他们的酿酒和饮酒习俗自然是从贾湖带过来的。贾莱克是全世界饮酒文化的始祖!

你可能觉得这些奇怪的理论很可笑,不值一提。但它们反映出中国老一辈学者热衷于构建一个延续的中国古代文明,作为一个可以让人骄傲的民族叙事。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九千年的贾湖文化真的能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吗?他们的酿造方法真的和商代的加曲酿造方法一样吗?贾湖龟甲上刻的符号真的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汉字的前身吗?就连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的贾湖骨笛,真的和后来的中国笛子、笛子有传承关系吗?这个创造了几个“世界第一”的贾湖遗址,真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形成前失落的发达文化吗...

时至今日,学术界已经开始反思这种传统历史叙事方式的缺陷,但朴素的情怀依然激励着人们和一般知识分子努力以旧的方式建构新的民族共同记忆。当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指日可待的时候,未来千篇一律的民族共同记忆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我们正在见证的中国历史。这也是葡萄属见证的中国历史。

草字头加目苜蓿(苜蓿俗名叫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55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