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能提前多长时间(地震预测软件)

“地震能否预测,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出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的地震预测,即表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简称地震三要素),但地震预测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对自然现象的探索。”“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前夕,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云台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

地震预测能提前多长时间(地震预测软件)

79岁的陈云台精力充沛,思维清晰。他是“地震可预测性”的坚定支持者。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前国际上对地震预测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想法,认为不需要搞清楚地震是什么,只需要通过一些观测到的“前兆”现象,就可以像天气预报一样对地震进行常规预测。“有些大科学家是这么说的,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

“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如果你想预测地震,你必须仔细研究它们.”陈云台说。

他补充道,“地震不等于地震灾害。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对地震了解不够,研究不够,就在不该建的地方建房子,建桥梁。或者是修的,没有严格按照设防等级,可能会造成地震以来的灾害。”

早在201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陈云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审议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就注意到,在草案中,谈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时,是这样表述的:“提高地震监测分析和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他坦承,根据我国《防震减灾法》,不应该用“分析”代替“预测”。

陈云台认为,实现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他说,地震预测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应该要求科学家在短时间内达到地震预测的目标。“但如果不做地震预测研究,就永远无法预测地震,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如果因为地震预测难而放弃,长远来看损失会很大。”

科学家应该勇于迎接挑战。

在陈云台眼里,虽然地震预测非常困难,是对地震学的挑战,但我们不应该因为非常困难就放弃努力。

“科学家注定要迎接挑战。”陈云台说。他介绍,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人和仪器无法深入地球内部。虽然人类通过科学的深钻已经到达了地面以下12公里左右的位置,但相当于地球半径,平均约6371公里,只钻了“皮毛”。他举例说,“相当于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大圆。比例上,铅笔画的线宽与大圆半径之比大于12公里与6371公里之比。”

陈云台介绍,虽然深钻只能钻“皮毛”,而且是“一孔之见”,但科学家还是很重视“一滴水能见太阳”。目前,科学家们通过深钻获得了许多关于震源的知识。“虽然有些消息稍纵即逝。比如认识到断层面上的摩擦力是什么,是干的还是湿的?如果是干的,摩擦力大,断层很难错动,也不容易发生地震。如果是湿的,摩擦力会减小,容易发生地震。”

“地震科学主要是一门观测科学。不像其他自然学科,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陈云台坦言,目前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还很肤浅,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相比,地震科学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地震研究任重道远。

陈云台说,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从严格意义上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但是如果把时间间隔放入30年,比如我们可以预测未来30年某个地方可能发生多少次地震,这就是地震烈度区划。

“如果可以预测某个区域和大面积,未来3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是什么?虽然不是公众需要的地震预报,但对指导工程建设意义重大。”陈云台说。

相关资料显示,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科技水平对土地进行划分,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各地区潜在地震风险的差异。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所有国家基本建设工程都要根据地震区划图制定抗震设计标准。

陈云台认为,对地震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地震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要努力利用所获得的知识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虽然地震预测很难,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一代人做不到两代人,两代人做不到三代人。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陈云台坦言,虽然地震预测很难,至今没有解决,但这不是地震研究的最终目的。“地震学家不仅要探索地震预测,还要研究如何控制地震,不仅要研究如何控制地震,还要研究如何利用地震的巨大能量问题。即使今天已经解决了地震预报的难题,即使地震来了,房子倒了,房子塌了。地震学家仍然要研究工程的抗震能力,以及如何预防、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更何况,地震预报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地震学家面临着很多挑战,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真的是任重道远。”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赵正南编辑:傅欣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502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