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子子今何在(钱学森子在央视讲话视频)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中国导弹和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他唯一的儿子,钱永刚也继承了他父亲聪明的头脑。

钱学森子子今何在(钱学森子在央视讲话视频)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钱永刚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他两次辍学,30岁才上大学,40岁才完成学业。为什么?

2008年10月26日,钱学森的侄孙女来到钱学森家,问钱永刚:“如果当年你父亲没有回国,你和你妹妹钱永真可能会像他们一样顺利成长,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这里,他们指的是钱永刚在美国的表亲。其中一个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另一个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生活顺利,适龄刻苦学习,成绩突出。

然而,钱永刚的生活并不顺利。他30岁才上大学,这意味着人的思维和反应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延迟,也意味着他可能失去了取得优异成绩的机会。

那他为什么两次辍学,30岁才上大学?作为一代杰出科学家的后代,他经历了什么?

坎坷的童年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儿登上了回国的游轮。游船开始时,钱永刚在甲板上跑来跑去,非常兴奋。因为年轻,他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游轮什么时候离开。这艘船航行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没有离开海岸?

他看了很久的海岸,最后他困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船已经驶进了大海,这让我很高兴。在他的印象中,他们家一开始住的是三等舱。一个房间有两张双人床。他和妹妹睡上铺,爸爸妈妈睡下铺。

房间里的空房间很小。当你放行李时,就没有地方放任何东西了。别人送的花篮只好放在走廊外面。结果剧组来了,告诉他们不能这么放,会挡住别人的路。幸运的是,几天后,在一个人的帮助下,他们搬到了头等舱。

那时候他才7岁,还不懂回国的意义。他只知道追随父亲的脚步。我父亲去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他爸爸带他去的地方一定很漂亮。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为他遮风挡雨,为他挡住人间的忧愁。

经过长途跋涉,他和父亲来到北京饭店暂住,后来定居在中关村14号楼。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中国的一切都很新奇。他们住在中科院最好的房子里,五间房子,卫生间,厨房。

但是厨房用的既不是煤气,也不是电炉,而是炉灶。但是他们一家人很幸福,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国,这是他们的家。他第一次喝牛奶时,开了个玩笑。那时候吃早饭,桌上有热气腾腾的牛奶。大人叫他喝,他不敢喝。

因为美国的牛奶都是凉的,这里的牛奶是热的。他觉得这里的热牛奶一定不是真的牛奶,所以一直不敢喝,偷偷和旁边的妹妹讨论。坐在他旁边的朱叔叔听到这话,引起了人们的笑声。

由于他在美国已经读完一年小学,即将进入二年级。然而,当他上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他不要去上学,不要在家里玩。他刚刚开学,即将辍学。为什么他想不出原因?但是当我看到父母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要离开这里了。

不久后,他们一家登上游轮,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安顿下来后,他的父母安排他在中国上小学二年级。但是刚来学校的时候,他不太适应。当时他对中国不是很熟悉,不会说中文。

很多时候,他只能用英语和老师同学交流。但当时小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即使在课堂上,他也很难理解。面对这些困难,正是他需要父亲带着他,陪着他前进,克服困难的时候。

但是我父亲非常忙。他正忙于建设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看到父亲的忙碌,他不得不振作起来,独自面对学习的挑战。好在他的语言天赋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他已经基本掌握了语文,可以和同学正常交流,学习也步入正轨。

就在他的学习逐渐进步的同时,父亲的事业也飞速发展。他的领导机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他还参与了1967年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的制定,给科学家讲电子计算机、火箭、导弹的原理。

为了忙这些工作,父亲不仅废寝忘食,还经常出差。他不知道去哪里出差,去多久,回来多久,连他妈都不知道。他们只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有时候,几个月后,他会穿着厚厚的棉袄和靴子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

当时他只知道父亲是研究飞机的科学家,全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连亲妈都不知道爸爸在做什么。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太好,有时候邓不知道父亲的工作,会把他和钱三强搞混。

当年钱学森太忙,就一个人在学习。他们唯一能简短交流的时间就是吃早饭或者晚饭的时候。因为钱学森当时有个规定,不喜欢呆在办公室加班,喜欢一个人在书房看书。在这段时间里,他绝不会让别人打扰他。

甚至为了不被打扰,他还特意和警卫约定,办公室打来的电话都由他接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明天全部投入工作。如果有紧急情况,请他上楼叫人。也有一些草率打断的,钱学森每次都严厉批评。

所以每次钱学森走进书房后,钱永刚从来不进去和父亲讨论什么。如果有话要说,只能在晚饭时间和父亲进行短暂的交流。

但在这样的日子里,父亲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前进。首先是对书籍的热爱。钱学森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读书的范围很广。

早在高一的时候,钱学森就读过相对论的书。上大学时,他读了一些关于早期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书。因此,从他的童年开始,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培养他的阅读爱好。回国的时候,父母带回了很多种类精美的书籍,尽管行李很多。

在这样的熏陶下,钱永刚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只要有他喜欢看的书,不管有用没用,他都会买下来看,不管其他目的。没多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小书架,里面全是他读过的书。

其次,对待成就的态度。钱学森认为,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爱好兴趣和远大的眼界才是最重要的。

钱学森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中学的时候学的是理科,课业很重。但是,假期来了,爷爷没有让他碰学业,而是让他学习绘画、乐器、书法等。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所以,即使钱学森认为成绩重要,他也不会认为成绩是唯一的标准。

有一次,钱永刚在期末考试中得了4分,满分为5分。他很满意,但老师认为以他的学历和家庭环境,考5分不成问题。希望他能努力。当钱永刚回到家,他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只是笑了笑。

下一次,他考了5分,高兴地和爸爸分享,爸爸只说了一句,4分就挺好了。钱永刚还年轻,仍然不知道他父亲的意思。

有一次,钱学森非常重视钱永刚的成就。那是初一的时候,老师看他喜欢在课堂上耍一些小聪明,喜欢抢着回答别人不会的题,就帮他报了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预选课。

结果他只考了30分。自从上学以来,钱永刚还没有受到过这种打击,他感到沮丧。饭桌上,钱学森看出儿子有些不对劲,问他怎么回事。当时,钱永刚很不服气,说他对考试内容不满意。

图|钱学森

他还没学,因为高二高三都有题目。这是什么成就?听了这话,钱学森笑了:“我本来想告诉你,参加不参加比赛无所谓,但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我觉得你考30多分就不错了。”

长大后,钱永刚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来自生活的挑战。成绩不是人生的全部,尽力就好。

人生转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永刚在高中一直努力学习,即将上大学。不出意外的话,按照他的成绩,上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偏偏进行的不太顺利。那时候高中什么都学不到。

钱永刚不愿浪费时间,来到学校征兵,他萌生了辍学去当兵的想法。钱学森得知此事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这是你的选择,那就努力吧,有所突破。”就这样,钱永刚再次辍学,参军成为一名军人。

人生有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选择改变一生。

入伍后,钱永刚非常活跃,认真,不怕吃苦。他从来不想靠父亲的名气去谋求什么东西或者特殊照顾,只是一心一意,踏踏实实的训练,靠自己的本事去获得荣誉。

但是当兵的生活真的很苦,但正是钱学森的一句话,努力工作,成为钱永刚的栋梁,让他度过了那段不平静的时光。由于种种原因,钱永刚未能发展成为一名政党积极分子。但他也理解父亲的难处,从来没有和父亲说过什么,只是默默忍受,把现在的事情做好。

转眼十年过去了,命运的转折点又来了,高考又恢复了。离开学校已经十年了,钱永刚学到的很多东西都还给了老师。尤其是外语能力,因为长时间没有学习和训练,已经生疏了。他翻出在学校买的俄语课外读物,发现只能看一个标题。

结果他能不能参加高考,能不能考上大学,真的不确定。但他也想到父亲一生都在学习,从知识中汲取营养,他也忍不住想试一试。

所以即使他已经29岁了,他仍然坚持着不收老的精神,常年依靠技术工作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从小积累了对阅读的热爱。终于在30岁的时候,他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

图|钱永刚

虽然这不能和父亲18岁考上大学相比,但钱学森还是很为他高兴。就在钱永刚满怀美好期待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比同学们年龄都大。这是一种多么苦涩的味道啊!

幸运的是,经过在部队的长期训练,钱永刚已经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感染。他一直坚持努力学习的习惯,终于在四年后拿到了大学毕业证。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急着工作,而是想继续读硕士,充实自己。1986年被派往加州理工学院自费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年,他38岁,大龄青年。走之前,他一直在想,这个学校会接受他吗?他们会给他什么样的问题?

对于这些,钱永刚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毕竟和他父亲的杰出人物相比,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没想到,来到学校,学校根本不让他考,他就没考上了学校。

想了想,他心里有了答案,可能是因为他爸爸,一不小心被他庇护了。当时,他的父亲钱学森38岁,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的教授兼主任,与这所学校的许多人物有着深厚的友谊。

据说30多年前,钱学森刚从美国看守所出来,瘦了几十斤,精神受到严重创伤,情绪低落。学院院长来了,安慰他:“不要再抑郁了,工作吧。”如果不是为了政府,就是为了孩子。等以后孩子上了加州理工,给他免试。”

钱学森回国,校长说:“我当时说的话现在还管用。”时隔30多年,学院真的给钱永刚免试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大概没多少人相信吧。可能,这就是钱永刚被免除测试的原因。

这个机会来之不易,钱永刚非常珍惜。在学习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学习新知识。他就像一块海绵,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吸收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1988年,钱永刚40岁,他从学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钱永刚回到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参与了多项重要项目。虽然不是闻名全球,但也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成就斐然。

图|钱永刚

21世纪后,钱永刚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在上海交通大学、Xi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他不仅在计算机领域为国防科技做出贡献,也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做出贡献。

在普通人眼里,钱永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然而,在钱这个知识分子世家,他的成就并不突出。毕竟他的父亲钱学森是众所周知的大科学家,还有一个堂兄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可以想象,在这种对比下,钱永刚真的不显眼。

钱学森晚年曾对钱永刚说:“你年轻的时候,我太忙,没有时间照顾你。如果我们在一起一个星期,我们就做一道题,不管是哪一科,就这样坚持下去,等你高中毕业,我相信全国各地的大学都会让你选择。”

可惜时间无法倒流,也无法改变。其实,钱永刚心里很清楚,不管时光是否倒流,他的父亲都不会这样做。他还是会忙于国家的事业,不会有时间和他一起做题。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表示一直关心他。

虽然时过境迁,钱学森年纪大了,腰也弯了,手也没那么有力了。但是钱永刚总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无穷的力量。很多时候,父亲仿佛用一双看不见的手引领着他前进,教他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永远对学习充满热情。

这一点在退出一线的钱学森身上有所体现。

钱学森虽然退出了第一线,但仍然精神饱满地面对生活,甚至爆发出更强的青春活力。首先,他读的书更广更深。他不仅涉足音乐、文学、绘画、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等。,但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积极倡导中国研究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军队的信息化管理。他的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在西部地区已经成为现实。那些一直被视为不毛之地的沙漠,变成了盛产荆棘、沙枣等特产的沃土。

他像一个太阳。即使到了老年,他仍然光芒四射。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学森的身体不可避免地变老了,不得不常年卧床。他的听力也减弱了很多,已经不能每天听科学知识和新闻节目了。

他别无选择,只能对家人说:“我们买台电视吧。”即使他听不见,他也能看到并学到很多东西。不久,钱永刚在他的房间里安装了一台电视供他观看。钱学森问:“这个多少钱?”钱永刚没有说什么,只是回答道:“这是我作为儿子对你的荣幸。”

钱学森一直是个节俭的人。他用公款买的东西都要严格审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或者太贵,他会拒绝使用。这就是他问电视价格的原因。现在知道是他亲自买的,但不知道具体价格,欣然接受。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钱学森的身体休息了,他的思想却从未休息过。相反,他有很多时间,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形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机制,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理念。

多年后,为了给国家培养创新人才,Xi交大成立了钱学森实验班,用钱学森提出的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有时候,钱永刚有时间会帮忙。他希望他父亲的愿望会实现。

也许正是钱学森坚持学习、勇敢面对生活困难的态度,才使得钱永刚在三四十岁时依然勇于追求知识,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不断争取更高的成就。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他再也不能握着钱永刚的手,走下去,用语言教给他生活的真理。但他永远是钱永刚世界的明星和大树,给了他无尽的指引。

在某些时候,钱永刚不禁想知道,如果他父亲没有回到中国,他的生活会不会更顺利。但他很清楚,人生没有如果。这些假设只是说说而已。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没有那么差,反而还不错。

从回国的旅程,到学习中文,到入伍锻炼,再到30岁上大学,继续做研究,再到后来建图书馆,出书,拍电影,办展览等等。这些年来,他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让他觉得自己每年都在进步。

但自始至终,钱学森的一切优秀品质都在指引着钱永刚前进,带领他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虽然作为钱学森的儿子,他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照顾,但有钱学森这样的父亲,他感到非常骄傲。

尽管钱学森去世了,钱永刚却终生怀念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222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