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之乡首页(乌有乡消息在线阅读)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尤其是乌托邦的文章,大赞1978年以前的社会,说那时候没有腐败,没有贪官,没有资本家,没有打工仔。单位分房,国家包分配,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五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尤其是乌托邦的文章,大赞1978年以前的社会,说那时候没有腐败,没有贪官,没有资本家,没有打工仔。单位分房,国家包分配,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五六口之家,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对那个年代的向往和向往。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和捉襟见肘,这是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从柴米油盐、鸡蛋肉、蔬菜到衣服鞋袜,甚至锅碗瓢盆都是限量配给,凭票购买。

乌有之乡首页(乌有乡消息在线阅读)

人民的食物是最重要的。那个年代,粮票是一个家庭的命根子。看到一个网友的回忆文章,说他家6口人,包括他的父母和奶奶。每个月的20号是拿着粮本去粮库买粮的日子,但实际情况是家里的面袋已经是空18、19号了。

为了吃一点青菜,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想尽办法挤在人群中。那些膀大腰圆的男人勇敢地冲在前面,女人和孩子只好焦急地站在一边。这个时候,只有“烈士家属卡”和“军人家属卡”才能和那些野蛮人抗衡。每当你出示你的身份证,你会立即被视为嘉宾,并优先购买。这位网友说,他爸爸有一次在路上捡了一颗白菜头,回去家用泡泡。后来,它发芽了,长出了叶子,繁盛起来。当我的朋友来的时候,我父亲摘了一些树叶给他做汤。

当时豆油是每人每月半斤供应。那时候还没有塑料桶,人们习惯用装酱油的蓝色玻璃瓶打大豆油。买粮食的人排起了长队。粮库的角落里有一个像大注射器一样的竖玻璃管。打大豆油的人把瓶口放在水龙头下。服务员先拧开注油开关,只见金黄色的大豆油在玻璃管中慢慢上升,直至达到顶端。当服务员打开另一个开关时,大豆油悄然流出,玻璃管中金黄色的大豆油缓缓滴落。俗话说“打酒要狠,打油要慢。”因为油走的慢,所以一定要慢慢打油。所以,耐心等待水龙头下最后一滴油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这位网友回忆说,为了省油,勤快的妈妈把大豆油倒进了小碗里。每次做饭前,她都用纱布蘸一点油在锅底擦一擦,就认为菜里有油了。至今,妈妈省油的小碗还在他的记忆里。

乌有之乡首页(乌有乡消息在线阅读)

这个,笔者也有印象。当时笔者所在的省份每人每月供应三两吨豆油,所以当时的省长被老百姓戏称为“陈三良”。

1961年,这位网友最小的妹妹刚出生,他才12岁。他妈让他拿着肉票给产妇买肉。当售货员按数量称肉票时,手里的钱少了一毛钱多。业务员说你先回家拿钱,我把肉放这里。他回家取钱,然后去肉铺。付够钱后,他找不到肉票了。记得售货员把那块肉放回原位,说没有肉票不能卖给你。他到处都找过了,但是没有找到。他哭着走回家,路上每个人都像捡到他肉票的人。路上来回走了三趟,都没找到肉票。回到家里,妈妈没有骂他,反而偷偷流泪。因为丢了肉票,妈妈产后没有得到营养品,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负罪感。当时猪肉是限量供应的,每个居民每月半斤。那时候人们买肉的时候都愿意买一些肥肉。闪闪发光的脂肪不仅可以“融化”油,还可以用于烹饪,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剩下的“油梭”也可以塞得满满的,在当时是“饕餮盛宴”。

因为废话带来的物质极度匮乏,人们为了生存被迫卑微猥琐。一天,我父亲经过一个大商场。从里到外,人们排着长队,问他们在卖什么。排队的人都不知道。轮到爸爸卖一袋泡打粉了!真是讽刺。

乌有之乡首页(乌有乡消息在线阅读)

那时候大部分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街上也没有穿不打补丁衣服的行人。这位网友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在课堂上数过坐在他前面的同学的背心,背上全是一百多个洞。当时布票的最小面额是1cm。起初人们用“1cm布票”作为“换布票”。后来,人们把它用于特殊用途——为小女孩的头发拉一根红绳。和这个“故事”类似,上海为照顾华侨而发行的“上海华侨特供票”,其实有一张3元的肉票,也就是凭这张票,可以买到一块相当于炒菜的肉。更可悲的是,南京还发行了面值一元(5克)的粮票。……

往事真的不堪回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93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