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内容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班固的生平

班固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内容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形成的)

班固(32~92),陕西扶风人,著名学者班彪之子。班固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读诗和赋。班固十三岁时,王充来到他家。他见到班固后,对班彪说,这孩子将来在史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将来一定是记载汉家历史的人。吴健二十三年(47年)前后,班固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研究九家之言。建武三十年,父亲班彪去世,班固从商塾回村。

汉武帝时,司马迁写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由于《史记》只记载到汉武帝时期,所以西汉后期人们继续写《史记》。班彪的前辈们不满意《史记》的续写,他打算继续写《史记》。然而,班彪还没写完就死了。回国后,班固决定在父亲手稿的基础上继续写作。但班固并不满足于继续写史记。他想再写一本历史书。班固决定以朝代为史,为西汉230年写一部完整的历史。

班固画像

班固在家写作时,永平五年(62年),有人向朝廷检举班固“私改国史”。当时随便写当朝历史是重罪,于是汉明帝下令把班固抓起来,所有的书都没收了。班固的弟弟班超怕弟弟老实,跑到洛阳,上书汉明帝为弟弟报仇。班超说,哥哥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当代,而是为了宣扬汉朝之德。而且我哥写的是前朝,和现朝关系不太密切。汉明帝看了一些手稿,非常欣赏班固的文采,于是把班固叫到洛阳,任命他为蓝田正史,到皇家收藏机构蓝田负责整理皇家书籍。后来,班固、陈宗、殷敏、孟頫被指派写《祭祖祭》。后来班固与人分享了建武英雄林平、辛氏、公孙述的事迹,并做了传记,录了28部戏。

汉昭帝张即位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华,多次召他入宫陪他读书,他出巡也带着班固。班固经常呈上《皇帝颂》等一些文章,经常奉命对朝廷大事发表意见,参与大臣、大臣的讨论。第四年(79年)的白虎观会议结束后,班固也奉命将会议成果汇编成书,这就是《白虎依桐》。但是班固的官职还是很低。他先是担任阿郎关,后来被提升为宣武司马,是镇守宣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员。

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将军远征匈奴,班固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参与预谋。大败之后,窦宪到了杨希嫣(今蒙古汗盖山),命班固写下了著名的《杨希嫣》碑文,镌刻下来记录他的功绩。班固和窦宪本有世交之谊。进入窦宪幕府后,负责笔墨之事,关系更加密切。元四年(92),窦宪在政治斗争中自杀失败,班固受到牵连。起初,班固家的奴隶在街上冒犯了洛阳的车马,洛阳的官员和士兵对奴隶进行了喊叫和殴打。奴隶们喝得酩酊大醉,骂骂咧咧,却因为害怕窦宪而不敢进攻,把仇恨写在心里。当窦家人和他们的客人被逮捕和折磨,洛阳京借此机会逮捕和拘留班固,导致班固最终死在狱中,享年六十一岁。此时《汉书》中仍有八个“表”和“天文记录”未完成。

二,《汉书》的历史成就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完备,叙述严谨,语言通顺,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汉书》包括本世纪12篇,8张表,10部编年史,70部传记,共100篇。后人将其分为120卷。其编年史始于汉武帝刘邦元年(206年),止于王莽帝皇四年(23年)。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史记》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也有所突破。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重叠,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部书都有记载。在这一部分,《汉书》经常使用《史记》的内容。但由于两位作者思想境界和选材标准的差异,在运用时也有增删改。将《史记》与《汉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汉书》中的史料明显增多。比如在董仲舒的传记里,班固加了非常重要的天人三策。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史记》略胜一筹。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为宗旨写《史记》,在歌颂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班固的《汉书》意在歌颂汉朝的伟大。此外,班固的是非观完全符合官方标准,这一点在《货殖列传》和《游侠列传》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强调尊重经济规律,不与民争利。班固认为每个人的经济分配都必须按照礼义之规来进行。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表达了对侠义精神的赞赏和向往,班固则强烈谴责游侠,认为游侠破坏了统治秩序。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倾向于直笔,班固则倾向于避免弯笔。

《汉书》作为后世正史的典范,其史料价值毋庸置疑。首先,《汉书十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西汉社会的诸多方面。犯罪记录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一些具体的法规。地理志记载了当时县、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号码。对当地的物产、经济发展、民情风俗的记录非常详细。《艺文志》研究各种学术流派的起源,记录现存于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记》由《史记》中的《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其内容更加丰富。它有两卷,第一卷讲“粮”,即农业经济情况;第二卷关于“商品”,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专门经济文章。五行中有大量的自然天文气候数据。《苟伟志》记载了西汉时期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礼乐记录了西汉政府的各种礼仪制度。《郊祀志》记载了西汉政府祭祀天地山川的情况,反映了西汉政权对神权的控制。《汉书》八表中,有一张古今人物表。从太昊到光武,有“古”而无“今”,引起了后人的鄙视。后人对《汉书》百官大臣表推崇备至。这张表先描述了秦汉时期官职划分的情况,各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多少,然后用一张分为十四个等级,三十四个官职的简表,记录了汉代大臣、大臣的兴衰。篇幅不多,但却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变化。

就史料价值而言,《汉书》至少不逊于《史记》。《汉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仅补充了汉武帝以后的西汉历史,也对汉武帝以前的西汉历史作了许多有价值的补充。《史记》是充满感情的,而《汉书》是客观冷静的。《史记》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被鲁迅先生称为“离骚,史家最好的歌,无韵之作”,而《汉书》则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司马迁是才子,班固是秀才,才子不出人间,秀才可以努力。所以后世正史多以《汉书》为例。

三、班固的文学成就

班固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在东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班固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赋中,代表作是《两都赋》。

杜亮赋在结构和技法上完全模仿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胥赋》。事实上,子胥赋和上林赋形成两个部分,而杜亮赋则分为两个部分:西毒和杜东。子虚赋的虚死(虚无)是大众有意向对方炫耀楚的子虚与的二君子,而是明日之子的意思;《两京赋》因Xi杜宾赞美长安,希望朝廷重视,被虚东都主褒扬,称为洛邑制度,以减少Xi杜宾的奢靡之风。子胥赋和上林赋的转移用的是“死了才开心的笑”这句话,两个都城赋的转移用的是“东都主人叹了一口气”这句话。两者对比,一模一样。《两京赋》在整体风格上缺乏艺术创新,未能突破西汉的藩篱。只不过比子胥赋和尚林赋多了近1200字,显得更为典雅隆重罢了。

班固《双城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双城赋》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不再像司马相如那样以皇宫和狩猎为中心。而是借鉴了的《蜀都赋》,创造性地发展为京都的山川之势,内外布局,大气磅礴。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傅的浮夸误传之病,但由于使用了许多实际的历史地理资料,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虚荣心。无论是都城恢弘、市场繁荣,还是乡村气象、农桑丰饶,都有具体生动的艺术表现,富有文学性和细节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语气和谐,少有不寻常的异体字,明快流畅,没有汉赋臃肿呆滞的通病,让读者百看不厌。因此,班固与司马相如、杨雄以及后来的张衡并称为汉代四大赋家。二都赋开创的京都赋体系直接影响了西晋张衡二都赋和左思三都赋的创作。它们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被列为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的第一部文集。刘勰也称它们为“典雅华丽”。尽管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一直受到士大夫的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要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所批评的散文化赋的优劣,从而扭转其败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能的。就赋体文学的发展趋势而言,即使有讽喻,也不过是劝喻和讽喻而已。而以骚体为代表的抒发内心情感的赋,则日趋成熟。在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同时,墨守成规,试图复兴,仍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其次,东汉赋的重心已经从雄壮的赋转向抒情的赋。班固的《游富通》和《阿宾Xi》是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班固还有《诗史》,讲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是一首完整的五言诗,但却是文人最早的五言诗之一。班固的作品有《唐明诗》、《碧咏诗》、《灵台诗》、《宝鼎诗》、《白螺诗》、《论宫阁诗》等。,多为适合歌颂帝王之德的作品。字虽雅,境界不高。《隋书经籍志》载有《班吉谷》十七卷。它不见了。明代张骞曾编《半兰台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861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