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和恢弘的区别(恢宏壮丽和恢弘壮丽的区别)

作者:闫克立夏天,端午节。这一天,黑龙七夜飙升至正南中心,年中。古人称之为“飞龙在天”。这是属于龙舟的一天。后来又是一天为了纪念一位诗人而品尝粽子。在文学的历史

作者:闫克立

夏天,端午节。

这一天,黑龙七夜飙升至正南中心,年中。古人称之为“飞龙在天”。

这是属于龙舟的一天。后来又是一天为了纪念一位诗人而品尝粽子。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屈原这位站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诗人,在端午节被后人牺牲了。

所以,这又是一个读楚辞的日子。自古就有“饮酒读离骚”的诗词典故。梁启超甚至断言:“我认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要有鉴赏楚辞的能力,才能不负这个国家。”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嘉莉读了几乎一辈子的楚辞。端午节前夕,我们坐在他的院子里,茶几上放着他翻译的中华书局的《楚辞》。在这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们的目光转向了“晨饮木兰,晚食秋菊”的迷离世界。

步入一个浪漫的世界。

林教授说楚辞的特点是浪漫。

作为浙江大学文学院楚辞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林嘉莉时不时来念叨几句。看到有些记者“跟不上节奏”,他翻开《楚辞》,手指在字里行间交叉。果然,各种“浪漫”跃然纸上——

“我年轻,我老了。”“我穿得像荷花,我穿得像芙蓉。”“我背长矛远走他乡,崔伟披云戴月珍。”

看完之后,一个生动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从小爱穿奇装异服的诗人,到老了还喜欢用绿色的荷叶做上衣,粉色的荷叶做下衣;他腰间挂着一把长剑,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切云皇冠,还有珠宝。他的魅力还在。

浪漫还在于诗人向天空提问的气魄和想象力。

诗人的《田文》向宇宙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试图知道谁创造了世界,昼夜是如何变化的。问神话,我想质疑为什么为民治水而舍命的枪不值得在功勋簿上留下印记;问历史问题,从开国、太康失守、少康中兴,到天上玄鸟、商族崛起、汤灭夏,再到覆灭、南巡、穆王西游,所有关于朝代兴亡的问题都饱含豪情。

在《离骚》、《九歌》、《田文》、《楚辞九章》等作品中,有25篇是屈原写的。如果说屈原是楚辞的灵魂,那么《离骚》就是楚辞的魂诗。

林嘉莉说,《离骚》的故事并不复杂,重要的是体会到它的深刻韵意:“我心好,虽死九次无悔”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宁愿死在流放中,也不忍”高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精神;他不停地种植兰草,“我爱秋兰,为我倾慕”,象征着注重内在美的高尚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唱出了不畏艰难的求索精神;“授才赋能,惟随绳而写而不静”就是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这些都是理解楚辞的关键。

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可以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高尔基说,“运用浪漫主义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兽性,提高人的自尊心。”楚辞的浪漫之美,恰恰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人民美好向往的美。

林嘉莉解释说,屈原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非凡的使命,能够成为“上有安谷,下有扶民”。“从《左传》、《国语》等经典来看,屈人才辈出,大多在楚国内政外交中担任要职,甚至带领国军作战。《史记》记载屈原的名字为平原。王逸《楚辞张炬》有注:‘故父伯雍称我平易发田,字我原是’。”

可惜的是,屈原的时代正好和楚国一样,由盛转衰,迅速衰落。在他想施展政治抱负的年纪,遇到了两个昏君,楚怀王和楚襄王,他们听信谗言,疏远他,把他流放。他生气的时候,屈原笔下的《离骚》充满了浪漫的豪情。

除了气势磅礴的《离骚》,林嘉莉还对《小清新》和《九歌》情有独钟。这是屈原的一组优美的抒情诗,取材于楚国的崇神音乐,讲述了神与神之间的浪漫。

其中,《向君》和《湘夫人》是最杰出的作品。

但对于“向君”和“湘夫人”究竟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一种说法,两人都是女神。文徵明的《向君祥符图》展示了两位女神悠闲地散步。有的研究者甚至“发挥想象”到、(据《山海经》记载,舜的妻子、在南巡时得知舜死于苍梧,后投湘水而死;传说舜是响水女神,二公主是响水女神。

国学大师姜亮夫认为,《九歌》中有四对夫妻神,其中“向君”与“湘夫人”相爱却难相见;《向君》描写的是向君想念湘夫人,《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夫人想念湘君,是的学生,他的注释翻译也遵循了的说法。

其实,《向君》和《湘夫人》分别写的是谁在想谁,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如何,后人都在“帝子下凡朱蓓,满眼哀怨”在这“秋风袅袅,木叶下洞庭波”的美景中,我们读出了对纯真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千年后,“诗鬼”李贺写了一首《帝子歌》:“洞庭千里明月,清风徐来雁啼水。九菖蒲死于石上,湘神弹琴迎。山上老桂吹古香,母龙怨水寒光。沙夺鱼白石郎,夺珠投龙堂。”

在诗中,(即)和项夫人(即)终于见面了。空空气中弥漫着桂树的幽香,屈原笔下的浪漫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弥漫。

怀念远方的诗人

端午节的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吃粽子,甚至有人戏称它为“粽子节”。粽子也和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得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将巨石投汨罗江。他去世的那天是五月五日。村民连续几天搜救未果,只好祭奠存放大米的竹筒,后来演变成粽子;还有人焦急地划着龙舟去救他们,后来演变成了龙舟赛。

古代学者一直都有记载这种说法。屈原与端午节的相关记载见于晋代的《抱朴子》、南北朝的《续齐和》、宋代的《端午帖》、明代的《本草纲目》。屈原的故事早已融入民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楚辞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崔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在他的家乡山东淄博周村,粽子不是很常见。“看来只有端午节才是吃这种美味的日子。白色粘粘的糯米,伴着芦苇叶的清香,盛夏充满生机,令人神往”。

与北方人简单地把粽子当作“时令特供”相比,南方人吃粽子是一种“美食艺术”——豆沙、猪肉、咸蛋黄、泡菜...从甜到咸,各种口味都有,想吃就吃,一年四季都有。南方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粽子,或许是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投江的地方就在南方。

林嘉莉还饶有兴趣地回忆说,十几年前,他在哈佛大学参观时,曾亲眼目睹过如火如荼的波斯顿龙舟赛:“不仅中国人是最积极的参与者,许多外国人也在划船!我不敢太积极参与,你知道,他们一激动就想把人扔水里。”

但是屈原的一生有很多谜团。有学者提出疑问:屈原是虚构的吗?

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除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外,没有任何关于屈原生平的文字记载,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公孙紫龙等。

林嘉莉推测《史记》没有记载,或者“秦统一六国后,六国历史被破坏太多,导致大量文献丢失”。

根据《离骚》中的两句话,即“取贞于孟环Xi,而庚寅于我”,学术界推断屈原的生卒年大致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和公元前278年左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离屈原的时间只有100多年,不算太远。相当于我们今天又回到了秋瑾。还是比较靠谱的。”林嘉莉说。

他认为,为了写《史记》而走遍天下的司马迁,在踏上屈原生活的土地之前,一定是根据当时的传闻得到了线索,用1200多字的篇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但古往今来,屈原的“粉丝团”更大更星。李白、杜甫、苏轼、米芾等人都创作了很多作品让他铭记。毛泽东也喜欢读屈原的作品。他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只存了47页笔记,前11页全抄了《离骚》和《九歌》。

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屈原,七绝》:“屈子当年给楚骚,手里拿着杀人刀。艾太生少椒少兰,跃至万里涛。”诗虽短,却写出了屈原的文采、胆识、情怀和气节。

回忆起一个很长的背景

林嘉莉在浙江大学教授楚辞研究课程多年。最近应中华书局的要求,他准备录制一套解读楚辞的视频讲座。

他说,近年来,上课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多”。一点都不过时的楚辞,经常被阅读和更新,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一种文化基因。

他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也遇到过狂热的楚辞爱好者,说他能读完《离骚》全诗,372行,2400多字。然而,林嘉莉只要求他背诵《离骚》的前20句。前两句,“莱文皇帝的后裔Xi,我要考皇帝岳伯庸”。当我带着我的童贞去孟茜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破绽,但是耿胤和我还是下来了。

宋人黄说《楚辞》:“盖曲宋骚,写楚语,发楚音,录楚地,以楚事闻名,故称‘楚辞’。”所以第二句中最后一个“江”字应该是“hūng”而不是“Jiang”,与“雍”押韵。

《楚辞》是南楚(今湖南湖北)的一种诗体,所以要用当地方言读。“林嘉莉并不否认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但遗憾的是他以前没有得到名师的指导。

20世纪90年代,林嘉莉是姜亮夫的一名博士生。他回忆说,“我想当江老师的学生,但是要排队。我当医生的时候40岁。江老师说我不上榜就完了。”

谈话中,他突然想起家里曾经有一盘姜亮夫读《离骚》的磁带,可惜失传已久。

“姜先生研究楚辞是一辈子的事。”林嘉莉说。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楚辞研究史,姜亮夫功不可没。早年著有《诗词歌赋考辨》、《屈原赋注》、《楚辞五种书目》、《楚辞文集》。晚年撰写《楚辞铜鼓》,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学、宗教学、古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地图学。

要想深入研究楚辞,姜亮夫的专著是不能跳过的。但是当他进入学校的那一年,姜亮夫要求林嘉莉考虑研究范围。出于对大师楚辞研究水平的仰慕和个人喜好,林嘉麟偏爱楚辞,但姜亮夫予以否认。

林嘉莉说,“姜亮夫先生建议过几年再研究楚辞也不迟。短短三年的博士学习,我们要做一些范围很大的创新性研究,但很难在三年内超越和突破楚辞。”

林嘉莉最终选择了沈约学习。然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林嘉莉遵循姜亮夫“学当随波逐流”的指示,总是把《楚辞》作为必读书目,经常趴在书桌上研究。

10多年前,应中华书局的邀请,林嘉莉撰写了《中国经典名著全译集》中的《楚辞》一书,至今畅销。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楚辞的理解,林嘉莉推荐了姜亮夫先生的《屈原赋注》,以及郭在义、崔、姜昆吾、洪战厚、等多位浙江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各有所长,比如读《离骚》,董楚萍的前八音,葛,的后八音”,都很精彩。

过去不像烟。一代学者留给楚辞的研究成果,最终会成为后世学习者的“训解”。(严格粒)

来源:浙江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63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