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离的意思(末离的前生是谁)

魏静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兼任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末离的意思(末离的前生是谁)

唐三彩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新华社

清代《晚笑堂画传》中的白居易形象。资料图片

唐朝的诗人就像星星一样。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大诗人白居易可与杜丽相提并论。他做了二十年官,活了四十年。他是中唐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今年恰逢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本次讲座将通过长安之窗,审视白居易的仕宦经历和人生轨迹。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名乐天,是香山居士醉隐先生。他祖籍太原,在曾祖父柏文出生时移居到化州下村。我的父亲、祖父、外祖父都出生在明朝,都是“天下读书人”。他生活在宗、、顺宗、宪宗、、、文宗、武宗八朝,享年75岁,诗作近3000首。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长寿,诗作数量首屈一指。自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起,白居易二十八岁,到长安为宣州乡人进贡,试为秀才。大和三年(公元829年),58岁,太子客,永远离开长安,历时30年。白居易在长安期间,写了很多诗。其中既有政治理想的远大抱负,也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弥漫着“住在长安好辛苦”的人生体验。

“在长安生活很难”

白居易年轻时,饱受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之苦。他曾随父仕途生活,也曾留在苏杭避乱。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流浪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元稹《与好友袁九书》中,白居易说自己幼年时“学识浅薄”,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五六岁,便学作诗。九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押韵。15.直到我努力学习才知道有学者。二十年了,白天上课,晚上看书,间歇读诗,不用睡觉。结果舌头酸了,手肘也酸了。”他不仅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也是一个勤奋的“恶霸”。

由于“家境贫寒”,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比同时代人晚。其《送侯权示秀才序》曰:“贞元十五年秋,于始举秀才,侯生皆受宣城守贡。”方二十八岁时,在族叔溧水县令白的帮助下,试投宣州。同年,宣州冬季进贡京师御史,使他踏上了艰难的科举入仕之旅,也开始了长安之旅。次年,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月十四日,一举夺得第四名。“慈恩塔的头衔是十七人中最年轻的”。此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她被吏部授予校书辅的称号。元朝元年(公元806年),他被封为周志伟。他在《九书同元》中回忆说:“十年之内,第三次是第一次。要出名,也要出名。交一个好朋友,成为一个仆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有常选和选。通常选六科:秀才、明静、进士、法明、舒鸣、舒鸣,其中进士和明静最受欢迎,进士的竞争尤为激烈。五代王所作《唐嫣》卷一曰:“进士起于隋大业,盛于贞观、永徽之时;士绅虽是大臣,却不是读书人,一点也不漂亮,以至于十岁进贡的不下八九百人。叫“白衣官”,也叫“一品白衬衫”。其苦,谓之‘三十岁经,五十岁士’。”“五十少士”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部分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习俗。据杜佑《通典》卷十五记载:“进士约百人,状元一百二十人;光明时代过后,胜者十一二。”当时士人之间的竞争达到了百里挑一的程度,很多士人都很挣扎,很吃苦。孟郊46岁,姚合40岁才成为秀才。韩愈说“礼部四招一得,吏部三选无”。白居易一举成名,并在后来的“文坛苦战”中,屡战屡胜,成为著名的科举名将。元稹《白长卿集序》曰:“乐天一举升为第一,明年选入甲家,有“性习相似”、“寻”、“削白蛇剑”等称号

唐朝时,科举考试有“跑书”的习俗。为了上榜,进士来京后通过多种方式结交名士、达官贵人,投稿诗文以获取语录,被称为“跑书”。白居易考场经历的轶事,最早见于晚唐张谷的《闲情倡导》:

初抵北京的白尚书,注重的是以诗为词的作品。见其名,与白公熟识,曰:“米价贵,生活易。”奈卷,第一篇说“草长咸阳,随四季来来去去。野火从未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重新长高了。”也就是说,他说“你讲一句话,就好活了。”因为名声在外,所以出名。

后来的五代王的《唐嫣言》载有关于考场的轶事,也有类似记载,内容更为生动:

在白乐天生命的开始,他的名字没有动摇,他唱了一首关于顾况的诗。“长安的东西都贵,但是住大地方不容易。当我读到《伏上草寄友》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高”的诗句时感叹道,“有句话说得好,活在世上很难。老太太的前言就是戏的耳朵!”

对比两个素材,“米贵”变成了“长安万物贵”,“活得轻松”变成了“大处活得不轻松”更为积极的语气,顾况戏谑的性格也凸显出来。此后,《汤玉林》、《北梦》、《残改斋随记》、所有唐诗都被传抄,《草上赠友》也因此“技”而名扬天下。”长安难住”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

对于这段轶事,当代学者多有辨析。朱锦程的《白居易年谱》和傅的《唐代诗人论》,通过对顾匡生平的考证,都认为此事不可能发生在长安。顾况是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至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在长安的校书助兼写手。贞元五年二月,李米驾崩,顾匡因受辱从军,离开长安。当时白居易避乱于南方,顾和白不可能在长安空有“时间空的陪伴”。对此,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旁证。第一,这个绯闻“当事人”留下的作品里,还没有歌曲和自由回答。特别是白居易的文集保存完好,没有提到顾况这个可能的“命中贵人”。第二,白居易在《与袁九书》中说他“本当初为秀才,中朝无近亲,无官半老。战略是踏上盈利之路,张空在战争杂文领域重拳出击。”白居易的父亲和祖先都出生在明朝,都是当地的小官吏,朝廷里没有和他有血缘关系的达官贵人。他在考场上的成功,纯粹是个人奋斗,奇袭。第三,是科举前唐代著名文士的经历,往往比较模糊,为“好事者”的编造提供空空间。第四,时代背景使人们热衷于传播学术领域的轶事。白居易生活的时期,日本学者美尾戴燕认为是一个面向九世纪的过渡时期:“白居易生活的八世纪末至九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处于从以家庭出身为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到以科举成绩为基础的统治阶层的形成的过渡时期。”天时、地利、人和为这类佳话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长安仕途沉浮

白居易在长安居住的前30年和后30年,先后任职于秘书省、翰林院、门下省、京兆府、东宫、礼部、中书省、刑部等衙门。,从正九品的校书助理到三品的秘书监,还经历了贬江州、放苏杭对外的政治坎坷。

白居易以《项赋一省试考》为题做了笔记:“中书侍郎高英考,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第四人。”按照唐朝的科举制度,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白居易回老家探亲后回到长安。十九年入中书,被判学业突出,任省校书书记。同时加入课程的还有元稹、崔宣良等8人,以后会成为同事和朋友。秘书令是正九品中的小官,却是白居易仕途的起点。据《通典》记载,他的帖子是这样的:“主管校经,是文士起步的好选择。它的弘文崇文博物馆,它的作品,它的经贸局,它的校书都是美帖,文秘省最好。”省秘书又称“兰台”,既是藏书校书的部门,也是国家储备人才的地方。白居易自称“小才难用,一校为书记。”30年中入省,不得不固执。“闲时多休息,期间回老家走了。”他搬到了秦中,住在尚维”。

元初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两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被提升为体用司。元稹入三等(甲类)被赐左拾遗,白居易入四等(乙类),被赐“圣旨直,汝不可谏”的周志伟称号。县尉“亲理朝政,审尽曹操,斩断追催,接受调班”。地位卑微,事务繁杂,所以白居易曾多次说“尘埃落定,当官难”(《酬李少府曹头领》),“当官急走,尘埃不开”(《周至县北楼望山》),“穷人急走”。但周至属京兆府,称蓟县。成为吉炜县的文士是一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唐代曾将“八君”从仕途之初的升迁列为宰辅,校书辅、蓟县尉等职都在其中。

元初二年(公元807年)秋冬,白居易迅速伺机升迁。先是被任命为京兆府官员,后又被任命为蓟县学校行政官。11月5日“以最高措施升翰林”,三人都被派去兼职。此时,白居易的官方仍是周志伟。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四月,拜左收舍利,仍翰林学士。左拾遗属门下省,品序从八品。“棕榈专用于讽刺性的训诫,随员乘车进城。”不便发布命令时,不合道,大则议,小则封(《唐六典·门下省》),属于谏官系列。翰林被供奉在内廷,负责起草重要的诏令,并代表皇帝发表声明,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顾问。当时人们“称‘内相’,以为‘帝私’”(《唐六典·门下省》),地位德高望重。白居易《论纪与人形》说:“职为学士,官为舍利子吏”,对这两职颇为得意。白居易对收藏文物这个岗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的《第一次收藏文物》以杜甫和陈子昂两位先贤的话激励自己说:“我惊于白阳,我耻于不是后起之秀。“皇帝遵命,朝廷无讳。”这首诗的基调是谦逊和自豪的。这一时期,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誓除社稷之毒,与天威决一死战”(答和诗十首,羊城帖),他的大量政治讽刺诗也写于此时。

元五年(公元811年)五月,拾遗秩满,白居易按例选择了京兆府俸禄较高的户曹参军,因为他赡养老母亲,却因此脱离了“看官明察”的轨道。《曹·Xi年初志》:“浮荣与虚荣心是身之客。只有衣食,此事粗糙。”曹,招抚户,地方官。诗中所谓的“荣誉和地位”大概指的是刘清官职的尊崇地位和威望。又六年四月,丁夫人母亲陈出殡,退居归妫。元九年冬,太子左赞善授大夫。这是一个闲职,但在暗杀吴时,它被贬为江州司马,罪名是越权。元十四年,中州刺史迁。次年夏,穆宗即位,被召返朝,拜司员外郎。年底调任主客郎中,知道了专利。经过几年仕途的起伏,白居易和他现在的朋友们在他们的书保持笔直时充满了情感:

如果你夜深人静,你有快乐也有悲伤,但你不知道你是不是贫穷。云与泥走了不同的路,忽然鸡与鹤同枝。曹府紫墙辉煌,白发官老丑。没有你闻到的那么奇怪。我上学迟到了十年。(《早期除宾主,我从郎中处知诰,王十一李启元同时留叙旧时光》)

诗中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有自伤的悲伤,有世事无常的叹息。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六月,贾朝三博士写费,白居易却许了一个“愿”。10月,我向“陈辞”系列的最高职位——中书舍人先生致敬。这个职位“专司诏令、侍从、代理、公告、劳工查询、准予诉讼、适用文书、判决省事。”素有“文士至尊,朝廷至尊选,官员无比”(通典)之称。白居易对做舍勒这份工作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后来他离职刺杭州,说“酒桌上有架让你喝,你歌里多唱舍勒的诗”(酒醉戏妓)。

白居易在中书舍人先生处时勤于君事,也在新昌布寨,似有居长安之意。然而,在任中书先生生下妻子后不到一年,也就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他就被解除了杭州刺史的职务。史载:“皇帝在无法无天的时候,是不掌权的。他统治着美好的一方,河流又变得混乱了。易累而谈之,皇帝不能用,乃求外工。”皇帝发呆,朝臣争执,白居易刚刚燃起的政治热情被黑暗的政局浇灭。之后在道里买了房,官职已经单薄,意为洛阳。自太子左书子主政杜东起,宗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文宗被任命为秘书监、刑部侍郎,辞官后被任命为太子主事杜东的座上宾,永远离开长安。

长安的住宅轨迹

从大和三年四月,唐文宗(公元829年),白居易退居夏洛,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他在洛阳住了十七年。白居易在长安为官的前30年和后30年间,除了回乡、贬官、兼其他职外,实际在长安居住了12年左右,但换了6个不同的房子。白居易讲顾况的故事,很可能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故事,未必符合历史真相,但“住在长安,日子不好过”确实是白居易在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

白居易在长安频繁搬家,随着职位的变化,基本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在街东的常方悦、永冲坊、新昌广场、宣平广场、赵国广场等地租房,在知命之年在新昌广场购置了自己的豪宅。长安俗称“西富东贵”。文人士大夫多在朱雀街以东,白居易的六迁也集中在街东、街中。根据他的诗作,我们可以勾勒出他在长安的人生轨迹。

1.长乐广场。白居易《竹养》云:“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中选,授校书——郎。从长安寻假居开始,到长乐私都东阁居住。“长乐广场位于东城的东部,在今天Xi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校园内。白居易一生清雅,喜松竹,这里环境幽静。“窗前有竹戏,门外有酒粒”。这时候诗人住在省校书书记的官邸,但还没有结婚,比较自由。《长乐闲居十六韵》写道:“草棚四五间,一马两仆。工资一万六,月薪绰绰有余。没有温饱,很少有人被拘留。”

2.雍崇礼。白居易《林策序》说,“元初元初,舍校书,魏源将军当出招,退守商都华阳观,闭关多月,揣摩时务,构成七十五策。”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白居易从长乐府隐退,与元稹、等人同住。在永冲里的华阳寺,准备考试。与常相比,雍崇坊在南,离东石较远,是一个僻静的广场。《雍李翀关雎》云:“雍李翀相敬,华阳关元佑。轩车不处处,花处处。”元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帝任太守,任太守,华阳寺寿终正寝。

3.新昌广场。元初二年(公元807年)春,白居易与杨平交往频繁。这年秋天,他被调到长安,任进士考官、蓟县校尉、冬十二月翰林学士。因在杨家借宿,有诗《家》:“幼弟皆醉卧,披衣独上高中。夜半,中庭静立,月光照藤花。”之后,白居易娶了杨的妹妹,租住新昌坊,写下了《主簿长句醉后赠与简张大家二十四祖,坤记》一诗。诗中说:“傍晚,当竹子离开一个新的地方时,住宅关闭,大门紧闭。我从夕阳银台直接回去,老朋友去门口临时开的。”此时白居易填了院士学士,银泰门是进入学士院的必经之路。其《寄陈于初朝贺雪》云:“长安满雪,初朝贺君兮。我们去银泰门,从新昌巷开始。马蹄滑于堤上,烛死于中路。向北十里,寒风吹耳。”

4.宣平广场。元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离职收遗物,改官至京兆府与曹参军,从新昌坊退休,租住在宣平坊侍奉母亲。如《曹年初志》所言:“俸禄四五万,每月可享晨曦微明。两百块石头,20岁就能发财。喧闹的汽车来了,我们的门口全是问候。”据《香洲别驾府》记载,白居易的母亲陈夫人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四月三日在长安宣平里病逝,白居易退居二线。

5.赵国广场。元九年(公元814年)冬役后,白居易回到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受聘于赵国坊王家。次年(公元815年)八月被贬江州。这是白居易六处居所中最南最远的一处,位于今Xi安大雁塔北。为官清闲隐居,但一心为官,还是要上早朝。所以白居易羡慕他的朋友说:“方圆的清晨常侵鼓,瘦马费时费力。睡个好觉,不如冷官位”(《初代授好大夫送李二十教辅》)。赵果居的环境也很美:“柿树青翠成荫,王家亭院阔。瓶里吉县酒,墙上钟南山。”虽然你住在城里,但你仍然住在山里。

6.新昌广场。与袁鹤初租住在新昌坊不同,白居易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二月购买了新昌府。此时我已经到了天命之年,这是当时唐朝长安大多数官员的平均年龄。新昌广场有圣龙寺、崇祯寺等寺庙,位于高昌,是一个景点。张莉《城南行记》中写道:“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广场有清流二。北枕高原,正面对南山,是攀登的绝对胜利。”这个广场在东南面燕兴门附近,出城方便。崔群、牛桑茹、沈李、姚合等。先后在此居住,形成公务员聚集区。白居易的住宅面积不大,甚至有点局促:“楼梯宽窄,墙齐肩高。”(《题新居送袁八》)但虽非大宅,颇为可喜。《卜居》写道:“你在京都二十春,穷无处穷。与其羡慕一只蜗牛,不如躲起来。并且要求有锥头的地方,以免像个漂泊的木偶人。不过,我敢对我的尴尬和喧嚣说再见。”体现了诗人一贯的知足常乐的心态。

白居易在《诏通州太守,因其病而孕》诗中说:“白发来无穷,青山去某期。野心怕麻烦,家人不怕饿。而是卖新昌房子,谈发压岁钱。”隐退洛阳七年后,这座宅邸终于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售出。从此,白居易彻底放弃了对长安的关注。

经济与独立相结合的文学复调

长安不仅是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中心。白居易早期在长安任职,从元和初至贬江州的十年,可谓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十年。宪宗即位之初,“激愤,志平叛人,能以忠,不乱群。”士人习气颇盛,裴济作为新进士集团的领袖也在相,对元稹、白居易等人持支持态度。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讽刺诗,践行了传统的儒家诗教。

《秦中吟十首》序曰:“贞元、元和之际,君在长安,闻其声而悲。因为这首直歌,我的生活是秦中吟。“《九书同元》也说:“自从来了朝鲜,年纪大了,看的东西也多了。和大家聊聊,多问问时事;每读一次历史,都要多寻求一些原因。我知道文章开头很及时,歌诗都是为物而作的。两首序文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这可以看作是他诗学思想的纲领。

一般认为,降江州是白居易文学和思想的分水岭。被贬官降州后,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使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济世”到“独善其身”。其实,白居易的思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与独立的结合是其思想谱系的两极,时而摇摆,犹如变奏的复调。

在《御苑九书》中,白居易把他的800多首诗分为四类:讽刺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诗。他最重视讽刺诗和闲适诗:“自从我拿起遗物,我所遇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关于美和美的;从五德到元和,有150首题为《新乐府》的诗,称为“讽刺诗”。或百人退公独居,或移病闲居,安于太平,戏其性情,谓之‘闲适诗’。”他还说:“这叫讽刺诗,也是助人之志。”叫闲适诗,是独善其身的意思。”可见,这两类诗代表了白居易“全经”和“尽善”思想的两面性。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实际上在他的职业生涯之初就打算成为无忧无虑的和独立。《长乐闲情十六韵》开篇就说:“帝都名利场,鸡鸣之时,无处安身。懒慢之人,日高头不梳。”别人的“名利场”和自己的“居住地”的对比,颇像是在嘈杂的情况下,占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同年写《初春曲江独游》:“无心人,幽栖野情。回望亭笑,似无浮名。”这也显示了人们的懒惰。《长安一闲居》云:“风竹松烟白天盖关,似在山中。没有人责怪长安的生活。你为什么一个人整日整夜的?”就是把繁华的长安城当成远离尘世的深山。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我写了《送举人早朝考》:“但我常起于长安城。春官满满,每天都有一种归山的感觉。“隐逸情怀比比皆是,这恐怕不能算是单纯的文学辞藻,而是一颗早已种在白居易心里的种子。

清朝时,表哥白敏中进士,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勉励:“我知道群臣少儒,但没想到是词界第一。折一枝桂我就许下诺言,杨穿三叶我就惊艳。转墨时小心,一大早就死了。摩尔哥哥已经50岁了,拿不到丝带只是浪费时间。”(《Xi·钟敏和我表明我的心》)他从小他二十岁的表哥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伤的叹息中也有自我震动的意味。

长安的为官经历赋予了白居易作品特殊的意义。他因为写作而得官,他也写官的水平。《旧唐书·传》说:“居易文辞丰富多彩,尤擅诗文。从刊校到界首集典,写的歌诗有几百首,都是为了讽刺傅,警示时代之病,弥补政治之不足。但士多,屡禁不止。谏议帝武,闻风而动,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2003年三五月间,我去左方收舍利子。”同时,他创作的震撼朝野的讽刺作品也是对左士毅政治责任的文学回应。

褪色的长安情结

唐代文人有着很深的“长安情结”。凌初《去东都别牡丹》有云:“十年不见小园花,紫萼开留别家。出门回头看,什么时候更能得到北京?“回想起来,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精神依恋。刘禹锡、左云曰:“平章府一柱花,开时不在家。陶与京相隔不远,天涯不过春明门外”(《与别牡丹》)。一出春明门,便有天边的叹息,可见唐代文人对北京的热爱。

白居易的长安情结经历了从疏离到认同,从留恋到淡漠的演变过程。他对长安的第一印象是在孤独和无奈中打开的:“出门在外,是穷,其实是穷;出门即入仙秦。”冬天,红尘暗,黄昏长安无主”(刘武主簿《醉后赠长句》、《简张大甲二十四祖坤记》)这是贞元15年初冬到长安时的印象。第二年春天发布名单前,他似乎还不高兴:“坐在嘈杂的汽车里,在帝国的状态里骑行,我因病无意赢得比赛。”春风三五夜,人皆喜悲”(《长安正月十五》)。

当长安接受了白居易,长安就成了它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而被贬江州时爱上阙望京,就成了这一期的一大主题。在到达江州之前,白居易频频回眸:“吾忧江军何时到,敢在望京还”(《扬帆逆风送李十一舍勒门》)。江州山川使诗人想起长安:“新雪填前山,楚青风好。骑马出西天,忽感京都(《江州雪》),甚至梦见回长安:“梦见夜回长安,见故人亲友”(《梦与及余三十三访元九》)。

杭州从长安放出来的时候,“初离城”很淡然:“从紫回,黄昏出青门。不要说东边是陌生人,就是江南路。挥鞭车马,挥手告别亲友。我没有故乡,我安心的地方才是我的归属。”在杭州的时候,“饱食”不欢而归:“谁知名利,无心安。”

和合三年(公元829年)春末,白居易告病,召刑部侍郎,以皇太子为客,永别长安。此时诗人的情怀,写下“长乐阁别离”:

汉沽道上的单于严丰,曾经数次造访长安城。以前都是催着搬客人。今天,我平静地去了办公室。友兴分四等,祖言耻于二等。回头看就很难知道了。

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赴京后的三十年间,多次在长安。从贬谪江州,不知所措,到从容退隐为官,从“旧时代”的流放愤懑之情到“今日”的家外闲适冷漠,体现了诗人长安情结的悄然变化。在长安诗人心中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他们死亡的背景。

诗人晚年从隐退,常写信到长安、洛阳:“你在北阙属帝,我在东京作仙”(《别给我小赏》),“新昌院子是松宅,你隐居池畔竹(《我鲁》),“西京忙于市,东罗闲如社”(《夜望香山寺上博代基寄慰》)。大四(公元830年)在洛阳写下《新雪二首》第二云:“朱雀街东鼓我不思,清龙寺背钟我不记。只记夜新雪,新昌台上七松。”早期那种深深的留恋,已经淡成了无忧无虑的情怀。

白居易晚年持“隐居”的态度。他的诗《钟吟》中说:“大隐士住市场,小隐士住秋帆。秋帆在市场上太冷太吵。还不如躲在中间,留在公司。”这不是完全的隐居。回想起翰林故友,云说“同时有六学士,五相一渔翁”(《李相公曾见泛舟池边举酒谈及翰林旧事》),多少有些不甘心。白居易晚年的诗歌,放弃了早期的自负与涵养,融入了太多的自我放纵与自适,但也带来了明显的自怜与自伤。

梳理白居易在长安的仕宦和生活,可以看出,从初唐盛世到中晚唐,长安逐渐从一个文人有志的传奇之城,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世界。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也标志着唐宋文学从传奇走向日常。白居易及其作品可谓是这种转变的典型代表。文学不仅呈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学史和政治史,还包含了生活史和心态史。考察白居易的仕宦经历和人生轨迹,可以还原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环境,从而重建文学活动的历史场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595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