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月亮吗什么意思(月亮在等什么)

红网时间新闻记者戴克长沙综合整理报道热爱天文的朋友们有福了!11月8日,将迎来2022年第二次月全食。更有甚者,月食天王星的罕见天文现象将同时上演。这种机会千载

请问“在等月亮吗”是什么意思(月亮石)插图红网时间新闻记者戴克长沙综合整理报道

热爱天文的朋友们有福了!11月8日,将迎来2022年第二次月全食。更有甚者,月食天王星的罕见天文现象将同时上演。这种机会千载难逢。

古往今来,“嫦娥奔月”的神话让人们对月亮有着无尽的向往和好奇。随着我国深空空探测取得显著成就,对月球的认识更加深入,一些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年幼不知月,故称白潘宇。”从单个外观上看,月亮像一个扁圆的“白玉盘”和“瑶台镜”。在古代,人们常常写关于月亮的诗,但他们对月亮了解不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它被称为“广寒宫”。

看月亮,古人特别喜欢月亮。

事情总是不愉快的,但你永远不能对别人说什么。古往今来,人人都可以欣赏的月光,成了姚思寄语、抒发抱负的最佳选择。

戴敦邦《夜思》(国画)。图片:光明日报

“抬起头来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起了家”,“人有悲欢离合,月圆月圆”,“海涨月明,照亮了整个天堂”...无数名句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尽管如此,古代人民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诞生了“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而且取得了许多科学见解和成就。

比如,古人把海水早上起来为潮,日落起来为汐,统称为潮或海潮,认为这种现象与月亮有某种神秘的关系,很多古代诗人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点。如唐代诗人张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下了千古名句“春江潮为,海上明月同生”。

潮汐发电涡轮机。来源:央视新闻

“从道之初,就与月同升同落。”东汉王充在《论衡·徐庶》中也指出,潮汐的涨落是随着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唐代窦的《海》提出了“潮起潮落,必随月动”的同步原理,并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进行推算,创制了高潮低潮推算图。

现在我们常用的“农历”算法也是以月为媒介。从月到缺,再从缺到圆,古人把对月亮的观察和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农历的编制中。

农历主要是指根据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即月亮满月的变化而安排的历法。

在农历中,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月的日子;初七和初八是上弦月;15日、16日或17日为满月,即满月日;二十二和二十三是下弦月;今天是这个月的29号,以此类推。测量满月的变化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所以以太阴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依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

认识月亮,你知道这些知识点吗?

你真的了解月亮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月球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第五大卫星,平均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

月球内部由月核(半径700km)、月幔(半径1000km)和月壳(厚度70km)组成,与地球相似。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的岩石频繁受到各种小天体的撞击,形成一层厚约3至20米的月壤。

现在人们经常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相、月食、超级月亮、红月亮、满月等壮观有趣的天文现象。

中秋节,明月当空空,如果你以为月亮会发光,那你就错了!月亮靠反射太阳光发光,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经纬度之差),呈现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个主要月相。

“狗吃月亮”其实是月食。古人以前不知道这个,所以月亮被狗吃了。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会被地球部分或全部遮挡,从而产生月食。

超级月亮往往是摄影师追逐的对象。超级月亮是怎么形成的?

2022年最大的“超级月亮”出现在夜晚空。来源:央视新闻

实际上,月球绕地球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据测量,月球在近地点时,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6.3万公里,而在远地点时,平均距离为40.6万公里,相差10.41%。月球处于近地点时,是观测超级月亮的最佳时间。

在古代,人们称月亮为“广寒宫”,这并不为过。然而,月球上除了寒冷,还有高温,昼夜温差巨大。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没有大气对温度的调节,月球会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可达300多度。

神话中常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虽然不是这样,但在月球上的一天确实很长。与地球相比,月球是“慢节奏”的,自转一周需要708小时。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而且,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和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月球总是以同样的方式面对地球。

探索,“嫦娥工程”分三步走。

随着我国深空空探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嫦娥工程”的实施,我国“探月”成就突飞猛进,举世瞩目。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其中,“无人探月”第一阶段分为“绕”、“落”、“回”三步。

现在,让我们跟随时间轴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嫦娥工程”。

20万月地质图缩略图。图片:央视新闻

2007年10月24日18时0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正式迈出了中国探月的第一步。根据嫦娥一号拍摄的珍贵数据,我国构建了月球三维模型图。

之后,中国发射了嫦娥二号。除了绕月飞行任务,嫦娥二号还承担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维图像和元素分布图、探测地球与近月间环境空的任务,为未来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来了!它肩负着“测月、巡天、观地”的重任。经过两天的飞行,嫦娥三号于14日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凌晨,搭载玉兔二号的嫦娥四号升起空。2019年1月3日,他在月球背面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五号月球工作示意图。图片:美国国家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起空,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九天,问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随着我国深空空探测技术的不断提升,相信“载人登月”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飞向月球”的实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499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