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孙中山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交出政权,是关系到辛亥革命成败的大事。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袁世凯的拉打两面派手法,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大力支持,是“让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让位”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指责孙中山个人失策有失公允。

布衣总统孙中山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谁也没想到,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诞生,刚当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却被罢免了职务,把权力交给了袁世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共和国缔造者孙中山让位给清朝旧臣、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大事。

南京政府的脊梁并不硬。

19世纪末的清朝就像一艘破船,千疮百孔,正在下沉,随时会被汹涌的革命浪潮吞噬。

清朝的末日终于到来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楚王台枪声响起,革命的烽火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垮台,“中华民国”在欣喜若狂的欢呼中诞生。

但透过表面的热烈场面,冷静观察和思考,不难发现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革命刚开始胜利,革命阵营内部就出现了分崩离析的现象。当时,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很弱小。其核心力量国联在政治理论上非常幼稚,组织松散复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严重脱离广大下层劳动人民,使他们在异常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感到自身力量不足;但是,地主阶级和反对派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虚伪狡诈、手握实权的袁世凯成为反动势力的核心力量。孙中山的“退位”,就是这样一种阶级力量对比造成的。

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正在美国北部的科罗拉多州从事筹集革命资金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自己目前的主要工作不是“战场之上”,而是“战场之间”。他希望通过外交活动切断清政府的支持,做出最后的决定。因此,他没有立即回国。孙中山没下好棋。他没有及时给予革命者具体的领导权,也没有考虑如何建立革命政权。他在国外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一种舆论,就是如果能争取到袁世凯对共和制的支持,就可以任命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原本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怎么样,觉得此人“狡猾善变”,靠不住。但他也希望避免流血冲突,尽快实现革命目标。只要推翻清政府,废除帝制,连袁世凯都会出来当总统。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归来,面对第一次各省督抚会议通过的“若袁世凯无论如何也要公推为临时大总统”的决议,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员中空的“让位”精神仍然笼罩着,包括孙中山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如黄兴、汪精卫、胡等人,都表示支持让位。汪精卫曾经刺杀摄政王没有砍头,袁世凯在暗中做了一些活动。因此,汪精卫从清朝的监狱出来后,立即主张“南北和平”,并派人到武汉劝说李和黄兴支持袁世凯当大总统。汪精卫甚至讽刺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平。你不愿意当总统吗?”革命二号人物、临时政府军总司令黄兴对袁既有疑虑,又有幻想。黄兴说袁世凯是个狡猾大胆的人。如果他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就能帮助我们推翻清朝。否则他可以像曾国藩为清朝搞垮太平天国一样搞垮革命。只要他愿意推翻清朝,如果我们给他一个任期只有几年的民选总统,让战争早点停止,让人民早点过上太平日子,岂不是很好?

黄兴的观点在当时的革命派中很有代表性,完全符合孙中山当时的思想实际。孙中山认为,清政府统治的结束就是革命的成功,随着革命的成功,政治民主、工商业繁荣的好时代就会到来。他只想民国的招牌早点挂上,革命局面早点结束,这样他就能在“安定的秩序”中完成他的实业救国理想。

综上所述,应该说“让位”是包括孙中山本人在内的大多数革命家的意见。“让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然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有失公允。

孙中山非常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后来他终于意识到,把权力交给袁世凯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悲伤地写道:“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其政治后果就像如果科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朗热尔去莫斯科接替列宁会在俄罗斯发生什么一样。”宋庆龄还问孙中山为什么辞去南京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告诉宋庆龄,我没有革命军,没有革命干部。孙中山后悔没有组织他认为最爱国、最可靠的中国海员。

袁世凯的狡猾

革命者面对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这个人的社会政治经验比那些年轻幼稚的革命者丰富得多。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首领。辛亥革命期间,他被任命为清政府总理,掌握军政大权,成为中外反动派倚重的有力人物。袁世凯很会耍花招。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袁世凯,他身穿布衣,头戴李帽,正在家乡的一条小溪边钓鱼。他一手拿着鱼竿,苦苦思索如何应对这场革命。他知道清朝的覆灭是无法挽回的,革命的火焰是无法用武力熄灭的。于是采取软硬兼施的反革命策略:一拳打倒清政府,一拳对付临时政府。他用来推翻清政府的武器是“革命”,他用来推翻革命民主派的武器是“团结”。“媾和”是袁世凯又打又拉的产物。

1912年8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孙中山与袁世凯进行了13次会谈,每次都从下午持续到深夜。袁几乎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每一个主张..其中有些问题,比如《耕者有其田》,被附和纯粹是为了博取孙中山的信任。

虽然袁世凯一再表示忠于共和,但他却在暗中谋划如何尽快恢复旧的社会秩序。唯一不同的是,他用自己的统治取代了清朝的统治。革命者谈论的是工业振兴、政党内阁、议会政治等。,和袁世凯想的完全相反。

对于袁世凯的背信弃义,金冲及先生在《民初同盟国人民的几种社会政治方案》一文中作了如下描述:

袁世凯深有体会:需要克制的时候,甚至可以变脸对付革命党人;什么时候可以突然翻脸,突然而平淡?他也完全明白:在他的准备过程中,革命党人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暂时容忍的,比如要求孙中山倡导10年内修建20万里铁路,甚至让国民党在国民议会获得一段时间的多数席位;哪些是不能让步的,比如政府南迁,让国民党人担任陆军总长或直隶总督等。还有什么是必须尽快削弱或铲除的,比如用金融等各种手段迫使南方缴械,迫使黄兴辞去南京留守。在革命者中,认真考虑过革命后如何维持革命政权的人并不多。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宋因其组织强大的政党和取得国会多数席位这两件大事而深为袁世凯所恨。表面上,袁假装不在乎。他一准备好了,就立刻毫不留情地下手,派人暗杀宋,下令撤换国民党南方三将,并以嘲讽、恐吓的口吻公然说:“现在,看破孙(中山)、黄(兴)除了捣乱,没有别的本事。左派在捣乱,右派在捣乱。我是受四亿人委托的,不能听人拿四亿人的财产和生命来闹。”不久,袁残酷地到处搜捕和屠杀革命者。

鉴于这一惨痛教训,鲁迅先生深刻指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杀害党员。在袁世凯看来,杀他们没有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错的是革命家被骗了,以为他真的是从北洋大臣翻跟头变成革命家,就当是一个调,流了大家的血,把他扶到了总统的位置上。”

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让位”是由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帝国主义对袁的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当时的革命派大多不知道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以为中国的衰弱只是因为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只要被推翻,中国就会逐渐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甚至天真地认为他们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西方的典范,可能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所以革命之后,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触及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他们在对外宣言中,宣称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继续支付赔款和外债,企图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的同情和对革命政府的承认。只要推翻了腐朽的清朝,中国的根本问题就能解决。当然,这是革命者的一厢情愿!

帝国主义看中了袁世凯,把他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全力支持袁,对革命者施加压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军舰驶入长江,耀武扬威。俄军集中在中国东北,日军在中国东南和内蒙古东部蠢蠢欲动。外交上,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在舆论上,帝国主义报纸颠倒黑白,批判革命者;财政上,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南京政府的经济封锁,海关不交任何税,使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1911年12月20日召开的“南北和会”的过程,就是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席位的过程。这次“和谈”从袁世凯和英国公使朱尔典开始,他们与德、日、俄、美四国代表秘密谈判,再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向各省督抚代表传话。帝国主义不仅在整个和平谈判过程中为袁世凯出谋划策,而且公开告诉革命派,只有让袁世凯当总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革命党人为了避免帝国主义的干扰,自然不得不让袁世凯赶快出来当总统,以尽快结束“战争”。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交出政权,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孙中山在“退位”过程中与袁世凯进行了一些斗争。虽然不是没有用,但是为了防止袁世凯危害民国而采取的措施是没有用的。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开始在中国建立。“中华民国”成了空招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33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