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组成剂量(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歌诀益气养阴治陈,养柴参草、当归;虚损内伤擅长治疗阳虚外因。组成黄芪【病重或劳累发热者一便士(18g),甘草(9g)各一个,人参(6g)去芦,当归(3g)焙干或

歌诀

补中益气汤组成剂量(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益气养阴治陈,养柴参草、当归;虚损内伤擅长治疗阳虚外因。

组成

黄芪【病重或劳累发热者一便士(18g),甘草(9g)各一个,人参(6g)去芦,当归(3g)焙干或酒干,陈皮(6g)二三个,升麻二三个(6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制成丸剂,每次服用10-15g,每日2-3次,用温开水或姜汤冲服。

2.古用法:取一份放在嘴上,两杯水,煎至一杯,捞出,稍烫。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解郁。

主治

1.脾虚气滞证。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四肢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弱;以及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腹泻和痢疾、子宫出血等。

2.气虚发热。热自汗,渴热饮,气短乏力,舌质淡,脉弱无力。

方义

本方治疗饮食疲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是脾胃滋养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食欲不振,因此,饮食减少,少气懒动,大便稀薄;脾升则清,脾虚导致清阳不升,中气下沉,故见肛子宫脱垂。当阳气困于下焦时,抑郁就会引起发热。因为不是真火,所以烧的不是很高,病程长。头发停了,手心比手背热,和那些不断外感发热,手背比手心热的人不一样。气虚不固,阴液外泄导致自汗。宜治疗补脾胃之气,举阳解郁。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以人参、炙甘草、白术为补气健脾之臣,与黄芪配伍,以增强其补中气之功。作为血气之母,气虚久之,营血亦虚。所以当归用来养血和营,人参、黄芪用来补气养血。陈皮调气和胃,使诸药相辅而不滞,都是佐药。此外,少量升麻、柴胡用于提升下陷的中气,辅以君药。《本草纲目》中说:“升麻引阳明清气,柴胡引少阳清气,因禀赋不足,气虚,劳饥饱,寒内伤,为脾胃经入门之要药”。甘草。可以用来制药。

配伍特点

诸药并用,气虚可补,气郁可升,百病自愈。气虚发热也可通过温补益气来消除。

运用

1.本方为益气升阳、温清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表现为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脉弱。

2.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肛门脱垂、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坐月子、胎动障碍、月经过多;眼睑下垂和麻痹性斜视属于脾胃气虚或中气郁结。

加减化裁

如有腹痛,加白芍柔肝止痛;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头痛者,加藁本、细辛祛风止痛;咳嗽加五味子、麦冬敛肺止咳;气滞者加木香、枳壳,理气解郁。本方还可用于治疗虚寒,可加入少许紫苏叶,增加辛散的力度。

使用注意

阴虚热盛者忌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升益胃汤、升仙汤、聚元汤与补中益气汤的思路相同,即重用健脾益气的药物,配伍解郁升降的药物。其中升阳益胃汤用黄芪,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益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能升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芍药养血。适用于脾胃气虚、阳气郁结、湿热瘀阻证。升仙汤用黄芪合升麻、柴胡,升阳解郁;知母凉润,黄芪温补;桔梗,装载药物,用于指导治疗大气下陷的胸部综合症。对于脾肺两虚者,可酌情加入人参以增强补气之力,或用山茱萸以抑制气的消散。袁剑用参芪、舒气、草乌补中气,吸血散结,升麻、升阳解郁,适用于中气下陷、失血而致的血崩血脱证。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的指示

《内外伤辨》卷中说:“气高喘,身热烦躁,脉大头痛,或皮肤口渴,皮肤不受风寒。"

2.《方伦文选》

罗梅《古今名医论》卷一:“脾胃虚弱者,肺气先亡。所以用黄芪保护皮毛,封闭皮肤,不出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补之;甘草味甘,泻心火除烦,补脾胃上火。这三味是除烦祛热的圣药。白术健脾;当归和血;气在胸中紊乱,清浊,用陈皮治疗,各种甘味药的滞散;胃气下沉时,如果升麻、柴胡气淡而味薄,就会诱发胃气升降,进而能升降生长。滋补品、出版品与自我保障;益气剂,清气之品,益气,此药有奇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811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