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会死人吗为什么(疟疾能死吗)

本文内容完整,篇幅较长,包括疟疾的历史、治疗、症状、发病机理以及一些现代抗疟药物。整篇文章4300多字。虽然可能会给不习惯看长文的朋友带来“恐惧”,但如果仔细看

疟疾会死人吗(得疟疾不吃药会死人吗)

本文内容完整,篇幅较长,包括疟疾的历史、治疗、症状、发病机理以及一些现代抗疟药物。整篇文章4300多字。虽然可能会给不习惯看长文的朋友带来“恐惧”,但如果仔细看,还是能收获不少。

虽然疟疾在中国似乎并不常见,但它曾经在中国肆虐。而且中国每年会有近千例。

在世界范围内,疟疾致死的人数惊人,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疟疾。

传播疟疾的蚊子也被称为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

疟疾的历史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它甚至可能在晚期智人(我们)之前就出现在这个地球上。

一般认为,疟疾起源于非洲,随着人类向世界各地迁移而传播。

早在我国殷朝,甲骨卜辞中就有疟疾等疾病的记载。

古希腊人称之为“沼泽热”。

疟疾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后汉书》记载,古代远征越南时,军队中爆发了疟疾。“南周温热,有瘴气,十之会四五次。”

换句话说,当时的疟疾直接让汉军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士兵。

但在西罗马时代,由于长期的疟疾疫情,罗马人国力衰弱,土地荒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在遥远的地方,仅从1900年到1950年,疟疾就夺去了1亿人的生命。

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自人类有生命以来,将近一半的人类死于疟疾。

根据人口学家卡尔·赫伯的估计,共有1000亿人生活在地球上。换句话说,疟疾夺去了500亿人的生命。

这个数据很让人吃惊,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然而,仅在2016年,疟疾仍在全球90多个国家流行,新增病例2.16亿例,约44.5万人死于疟疾。

所以,人们根本不要低估疟疾的杀伤力。

中国在全球根除疟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2017年,中国疟疾发病人数为2697人,死亡人数为6人。你知道,中国有14亿人口。

金鸡纳树皮与疟疾

在金鸡纳发现之前,人类对疟疾基本上无能为力。

因此,病人能否挺过疟疾,完全取决于运气。

事实上,情况可能比这更糟,因为那时的医学离原理科学简直太远了。

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古代欧洲,你得了疟疾,你可能需要进行一系列“随机”手术,如灌肠和放血。

医生会在疟疾杀死你之前杀死你。

尤其是放血疗法,他们会直接拿刀从你的大血管里放血,直到你恍惚昏迷的死去。

金鸡纳树皮的出现,其实是上天的恩赐。

金鸡纳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脉的植物。

当地的印第安人经常用它的树皮来治疗疟疾,但是印第安人是如何发现它可以治疗疟疾的,这仍然是一个谜。

在南美传教的传教士不幸得了疟疾,当地友好的印第安人用这种药给他治疗。

所以传教士把这种药带回欧洲,作为传教士在世界各地传教的压箱药之一。

康熙1693年得了疟疾,在无数御医束手无策后,决定试试一个葡萄牙传教士随身携带的金鸡纳树皮。

康熙首先命令健康的人吃它,看它是否有毒。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试了试。结果出奇的好,治好了。

从此,这种药成为了清朝皇帝救命药单中的必备药物。

金鸡纳树皮能治疟疾,是因为它能有效杀死血液中疟原虫的裂殖子。

1820年,P.J. pelletier和J.B. Kafandu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了有效成分,即可可碱和4-甲氧基喹啉抗疟药,于是奎宁,俗称金鸡纳,诞生了。

奎宁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能抑制恶性疟疾的红细胞原虫繁殖或将其杀死。

但是奎宁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抑制心肌收缩,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毒。

按蚊与疟疾传播的发现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疟疾是如何发生的。

虽然人们早就从经验中知道疟疾与沼泽和热带雨林有关,但直到19世纪末,疟疾的具体病因和传播途径才明确。

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三位伟大的科学家:法国医生莱佛兰、英国热带医学先驱曼森和微生物学家罗斯。

军医莱佛兰怀疑疟疾的病原体应该是寄生虫,然后用显微镜发现了疟原虫。

然而,莱佛兰一直想知道它是如何进入人体的。他一直没找到原因。

曼森和罗斯解开了谜题。

曼森最早怀疑蚊子可能是疟原虫疾病的宿主,但他当时用来做实验的蚊子是尖音库蚊和伊蚊。

因此,他未能在叮咬疟疾患者的实验蚊子中发现疟原虫。

罗斯很幸运。他用按蚊重复了上述实验,并在体内发现了疟原虫。

后来,曼森再次重复了罗斯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

因此,人们知道疟疾的传播途径其实是由“蚊子”的叮咬引起的。

正因如此,罗斯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莱佛兰后来也因为原生动物也能致病而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后来人们的相继研究表明,人体内有四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格拉西&费莱蒂(1890)、三日疟原虫莱佛兰(1881)、恶性疟原虫韦尔奇(1897)和卵形疟原虫斯蒂芬斯(1997)。

在中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另外两个很少见。近年来,偶尔会看到一些从国外输入的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疟、恶性疟和卵疟。

得了疟疾的表现

上述四种疟原虫中,最危险的是恶性疟原虫,其他三种疟原虫死亡率都不高。

如果一个人被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不会马上发病,而是先进入潜伏期。

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中繁殖所需的时间。

如间日疟和卵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而恶性疟的潜伏期只有12天,三日疟的最长持续时间一般为30天。

当然,有些病例确实有半年到一年的潜伏期,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由于母亲被感染,胎儿也可以在较短的潜伏期内被感染。

发冷期

当潜伏期过去后,感染者开始出现症状。

此时,就会进入寒蝉期。首先,病人感到四肢发冷,然后是背部和全身发冷。

全身开始起鸡皮疙瘩,嘴唇发紫,脸色苍白,关节肌肉酸痛。

然后全身开始不由自主的颤抖,牙齿打颤,那种冰冷的感觉盖几床被子都止不住,往往持续10分钟左右,然后寒战自然就停止了。

发热期

患者出现畏寒、畏寒症状后,脸色开始红润,嘴唇发紫消失,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多摄氏度。

高烧时,病人极度痛苦,辗转反侧,呻吟不止。有时会出现幻觉、抽搐、痉挛、昏迷等表现。

也可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一系列表现。

这一时期往往持续几个小时。

出汗期

发烧期结束,脸上和手心开始微微出汗。但是,很快就转入了出汗期。

全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2-3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病人开始感到舒适,但很疲倦,往往能安然入睡。

当我醒来时,我感到神清气爽,有食欲,可以照常工作。

但是,这并不是完全的改善,而是疟原虫繁殖的下一个潜伏期。

如果体内的疟原虫没有被清除,下一次的爆发又会到来,最终患者会在“寒热交换”中经历生死。

疟疾的发病机理

疟原虫的繁殖周期是通过蚊子和人体的交换来完成的。

疟原虫一生可分为三种形式: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

疟原虫主要在蚊子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当蚊子以疟疾患者的血液为食时,疟原虫的每个阶段都会进入蚊子的胃肠道。

在蚊子的胃肠道中,只有配子体能够存活,于是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相互交配,产生源源不断的疟原虫孢子。

当雌蚊“怀孕”时,它会悄悄爬上人类的皮肤,将口器插入皮肤的缝隙中,从中吸血。

而疟原虫孢子则沿着蚊子的消化道“逃逸”,进入人体。

随后,疟原虫孢子进入毛细血管,沿着人体内的血流“游动”!

肝脏是血流量极其丰富的器官,疟原虫的孢子迟早会来到这里。结果,疟原虫孢子在肝组织的血管中到处寻找。

当它发现库普弗细胞时,它会通过它钻入肝细胞。

也许是为了摆脱免疫细胞的筛选,它并不立即在靠近血管的肝细胞中繁殖。它会“奇怪地”跑进更深处的肝细胞。

最后“深层”的肝细胞休息,而外围的肝细胞因为它的渗透开始坏死。

随后,疟原虫孢子开始在肝细胞中“无性繁殖”。它们一点一点长大,直到数量足够大,肝细胞才会破裂,释放出更多的后代。

随后,疟原虫的早期子代源源不断地被释放到血液中。

他们将开始有新的感染机制。它们可以侵入红细胞。

为了躲避免疫细胞的推敲,它们会钻入红细胞。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经过滋养体等各个阶段,产生了许多裂殖子。

被感染的红细胞跟随血流,与其他红细胞一起“行走”。

但由于太重,无法漂浮在血浆中,沉积在血管壁上。

最后,在一次“爆发”中,成熟裂殖子、孢子、配子体和滋养体等各种成分被释放出来。

而这些“坏人”可以感染更多的红细胞。

疟原虫与疟疾症状的因果关系

疟疾为何能引起人畏寒?

有一种理论认为,当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最终会发现它,并开始杀死它。我

为了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身体会刻意提高体温。

因为当体温升高时,蛋白酶的活性会降低,病原体的繁殖会受到抑制。

当然,当体温升高时,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也“不舒服”。

机体之所以能提高体温,是因为病原体的相关信息会通过免疫细胞呈现给下丘脑,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下丘脑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就会使人体温度升高。比如原来定在37摄氏度,现在定在40摄氏度。

因此,人体会将40摄氏度作为其“标准”体温。

其实这个时候人的体温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所以身体认为自己“体温过低”。

拼命用瑟瑟发抖,起鸡皮疙瘩,寻求温暖的方式来提高体温。

疟疾时嘴唇发紫是为何?

嘴唇发紫,其实是体内的红细胞被疟原虫破坏后,贫血缺氧造成的。

发热又是为何?

发热期位于发冷期之后。当人体在寒战期间持续产生热量,达到甚至超过设定的问题。

疟原虫等。,会因环境不适而大量死亡。

因此,来自疟原虫感染的相关信息可以被下丘脑捕获,并且温度设定点逐渐降低。

但是,这个时候人的体温其实很高,突然人又感到极度的“热”。

而为了缓解这种“热度”,我开始不断出汗降温。

青蒿素与疟疾

奎宁是历史上第一个特效抗疟疾药物,但奎宁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

为此,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抗疟药物,如乙胺嘧啶、氯喹和伯氨喹。

1971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根据中医古籍记载,利用现代技术从黄花蒿中提取其抗疟活性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是继上述抗疟药之后最有效的抗疟药。

尤其是在长期消灭疟疾的过程中,疟原虫已经逐渐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青蒿素可以弥补这种抗药性。

而且具有起效快、毒性低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2011年9月,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土生土长、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背景和院士头衔的屠呦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抛开其他感情色彩不谈,青蒿素的提取在技术上或许并不困难,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绝对是一大创新。

而且放眼全球,青蒿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屠呦呦对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她无疑是伟大的。

然而,它绝不是因为诺贝尔奖而伟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743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