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集团军有多少人数()

1945年10月24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突然接到延安发来的电令:“过几天把轻骑指挥权拿到东北去”!罗荣桓坚决执行他的命令。当天,他率领军区参谋长李作鹏

1945年10月24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突然接到延安发来的电令:“过几天把轻骑指挥权拿到东北去”!罗荣桓坚决执行他的命令。当天,他率领军区参谋长李作鹏、情报局长苏静、供应局长贺敬之、卫生部长黄农等骨干。警卫部队只带了一个营的特勤团,从山东临沂出发。

一个集团军有多少人数()插图

此前的9月19日,延安已决定在东北局原有主要领导的基础上,派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到东北工作。同时命令当时我军六大军区向东北派出强大兵力,以便迅速掌握东北。这六个军区(一级军区)是:

山东军区(兼八路军115师师长罗荣桓)、晋察冀军区(聂司令员)、晋绥远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兼120师师长贺龙)、晋冀鲁豫军区(兼129师师长刘伯承)、新四军总部(陈毅司令员),注意新四军总部相当于一个大军区。

需要指出的是,抗战胜利后不久,决定夺取东北,临时升格为大军区:冀热辽军区,任务是阻止敌人经冀东、山海关进入东北。新的军区司令员是林彪(原职务是接替罗荣桓担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中间有任命和变动)。

第一,延安要求暴力军事扩张。

特别是原冀热辽军区是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由于地理位置离东北三省最近,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率部向东北挺进,林彪接到新的命令,向冀东转移,改组冀热辽军区。

八路军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原均属晋察冀军区)部队率先挺进东北后,延安命令山东军区拿出至少6万主力部队海陆并进,迅速增强了我军在东北的实力。

与此同时,延安给东北局领导彭真、陈云发电报,“你们要依靠山东部队,在两个半月内组织东北二十至三十万全能型部队,完成任务”!

也就是说,延安在尽可能调兵出关的基础上,还对东北局下了死命令。到1945年底,为了顺利完成夺取东北的战略任务,需要把军队扩充到30万人左右。应该说,这次扩建任务相当艰巨。

第一,为什么要“依靠山东的力量”?一方面,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是几大军区中兵力最强的,有27万正规军和地方武装,还不算河北、山东、河南军区的10多万兵力,有能力抽出相当一部分兵力挺进东北。

另一方面,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山东部队可以从山东半岛通过海路快速驶往东北沿海地区,而其他军区:冀热辽兵力有限,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距离较远,都有自己的战略任务。

根据军委命令,罗荣桓立即组织山东军区主力:第1师、第2师、第3师、第5师(第1师)、第6师、第7师,以及两个支队和一个警卫旅,6万余人分批开赴东北。11月13日,罗荣桓风尘仆仆地抵达沈阳。

与此同时,接到命令,黄克诚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从淮北地区向北出发。黄克诚所在的第3师有3.7万余人,到达锦州时仍有3.2万余人,是新四军出关的基本力量。

因此,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中,山东军区、新四军两大军区的部队占近9万人(路上要吃亏的),作风硬,战斗力强,将成为未来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的核心力量。

其他军区的通关力量实际上数量并不多:

察冀军区:十一个团、两个支队奉命出关,总兵力10040人,其中隶属于冀热辽军区的七个团、两个支队。也就是说,其他二级军区、军分区只派了四个团。

晋绥军区:只派出吕正操领导的军区第三十二团,总兵力只有六百人。这个团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

晋冀鲁豫军区:派出邓克明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第24团,约1500人;周恒率太岳支队600余人,两部仅2100人,杨得志1纵队2万人北上(后调回)。

延安:三五九旅、警卫一旅共六千三百多人;教1旅、2旅3350人(非全部);延安枪校反士官生1000余人,反士官生1069人,共计约12000人。

冀辽军区:刚升格,调入部队计入晋察冀军区总人数。不久,军区降级为二级军区。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未来的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将包含八路军、新四军全部三个师的精华,涵盖当时华中全部五大军区和新四军的兵力,将是人民军队的最大成就。当然,山东军区占比最大。

第二,成立“货架小组”通关

各大军区抽调到东北的部队,要克服时间紧迫、路途遥远、临近寒冬、水土不服等种种困难,努力向关外挺进。还不是高铁时代,指战员几乎全靠徒步行军。

在此期间,也有一些减员。据东北局最后统计,成功到达指定地点的部外部队有107959人,也就是不到11万人。那么,如何完成延安交给的扩军任务呢?10万到30万,差距很大。

为解决扩大东北军的实际困难,延安决定在各大军区组建一定数量的“架子团”,在部队的武装护送下,作为扩军骨干开赴东北,这又是一大创举。

其实军事文献中所谓的“架子团”的正式名称是“架子团”,即只有干部没有士兵的部队框架。因为诺丁汉东北不缺兵,各级军政干部严重不足。有了可靠的干部,扩军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以最合适的“团级编制”为单位,团、营、连、排等各级干部。,从各大军区的干部团、地方武装、军政单位抽调,只携带少量自卫武器,分别组成“架子团”,成为通关部队的重要补充。

“架子团”没有固定的人员数量。有条件的军区配备到班长级别,按照“三三制”原则,数量可以达到150到200人。不足的军区配备到排级,一般在40到50人左右,包括政治干部和副职是否配备。所以,情况不一样。

事实上,关于设立通关“架子队”的问题,早在1945年9月14日就已决定。当时曾克林从沈阳飞到延安汇报,更加坚定了我们掌握东北的决心,进而作出两个决议:一是决定成立东北局;二是从华中、华北向东北派出100团干部。

延安发给各中央局和各大军区的电报中,明确指示要准备全套100个团的干部分批进入东北,同时下达了组建架子团的任务指标。

山东军区设30个架子团,晋察冀军区设20个架子团,晋冀鲁豫军区设20个架子团,新四军负责设20个架子团,其他已在晋绥军区和延安完成。到1945年11月底,各大军区已组织并向东北出发的“架子团”如下:

查吉军区:以地委、行署为单位,组建25个架子团,出关干部1000多人。

冀鲁豫军区:还组建了25个架子团,1000多名干部,分批开赴东北。

山东军区:已组建30个6000多人的架子团。这是个比较大架子的团,副班长应该能配齐。

新四军:3000名干部原计划调到山东,改为配备为20个团的干部,从华中调到东北。"

延安:张秀山率领的800多名干部,加上林峰(晋绥军区)率领的700名干部,组成了1500人的干部团一起出关。

准备跟随南下的第二支队行动的延安五、九支队两千余人,立即改变任务,奔赴东北。从队名可以看出,这也是“干部团”的性质。

上述军区和解放区派出的“骨干团”和“干部团”总数接近一万五千人。不久,延安决定从各区抽调4000多名干部过关。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十万大军两万干部去东北”这个数字的由来。

第三,“架子队”贡献很大。

1945年10月9日,延安电告东北局,开始组建临时军事机构,定名为“东北军区”。然而,读者可能不知道,原来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实际上是冀热辽军区原司令员兼政委程将军!

此外,彭真被任命为军区政治委员,吴秀泉被任命为军区参谋长。需要说明的是,原东北军区暂时没有公开,是我们内部的称谓,所以在军事文献中并不多见。

东北军区秘密成立后,和程等同志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中心任务是加强对陆续到达东北的部队的协调,改编和扩充六大军区的部队。这一时期,以肖华为首的山东军区成立了“东满洲临时司令部”。

到10月31日,鉴于杜指挥的部队开始在营口等地登陆,山海关也已失守,以“冀热辽军区”为主要作战区域,御敌于山海关之外的想法显然行不通,于是延安下令整合我东北兵力,准备与辽吉两省之敌决战。

当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宣告成立,由现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任第一、第二政委,程任新副政委。因此,从1945年11月起,进入东北的各大军区部队都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领导和指挥。

东北人民自卫军在抵抗杜入侵的同时,继续进行内部改组和扩充。在这期间,“架子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彭真、罗荣桓在12月3日的报告中,列举了14个部队的兵力和分布情况,摘录了其中的两个:

3.吴克华第六师原来有七千人,现在发展到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海城和营口。

10.周保忠组建的部队和南方派来的骨干队伍有两万多人,分布在长春周围。

这充分说明,无论是东北八路军新扩充的部队,还是抗联余兵回归后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都引进了大量的干部和“架子团”。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招募和补充当地士兵,才能完成军队的快速扩张,否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八路军干部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新的军队,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敌人大规模进攻的恶劣环境下,他们四散甚至叛逃,纸面上的兵力数量不可靠。

例如,曾克林的两个团,4700多人,是第一批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部队。他们一度膨胀到八万多人,队伍扩大了近二十倍。但由于新军干部不足,他们的立场并不坚定。

东北军区编辑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显示,吉林、黑龙江地区有近4万人叛逃,辽西地区有3.5万人叛逃逃亡,其中曾克林的部队约占一半。

林彪在给延安的电报中解释说:“在东北建立的十几个旅的成分极其恶劣,缺乏政治知识,流氓、土匪、宪兵、警察、伪军很多,真正的工农也腐化了”。

周保忠领导的抗联武装也在随后的两个月内从两万多人增加到七万人左右,受限于“架子队”和干部的不足,后续的武装发展也不是很靠谱,这也反过来说明了“架子队”的重要性。

四、林彪要改进“新老编辑”

经过不断扩充和精心整编,到1945年12月初,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重新统计了各部队的兵力和分布情况,上报东北局和延安,详细情况如下(司令姓名略):

1.龙江军区:8500人,枪3000支,分布在龙江、嫩江地区。

二。辽北军区:12000人,8400枪,分布在梨树地区。

3.辽西军区:1万人,6000枪,分布在康平、法库地区。

4.吉林军区有38000多人,24000支枪,分布在长春和梅河口地区。

5.延吉军区8000人,枪3000支,分布在延吉周边。

6.哈尔滨北部有一万四千多人,八千支枪。

七、佳木斯地区2万多人,1000多支枪。

八、吴克华14000多人,分布在海城和营口一带。

九、萧华有两万人,分布在安东(丹东)和辽东沿海地区。

十、359旅,8000余人,正在北满途中。

Xi。辽宁军区40820人,分布在抚顺、本溪、辽阳、鞍山。

十二、杨得志部2万人(先组成晋冀鲁豫纵队,然后到达冀辽地区)。

十三、总部直属队5000多人,驻扎本溪附近。

十四岁。上述各部包括梁、罗、杨、黄、李、陈各师,共272676人。

这一时期,我军在东北的总兵力虽达27万人,但基本完成了扩军任务。但兵变、哗变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杜·率领的敌美军的进攻下,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纠正我军初入东北时随意“招兵”的错误做法,彻底解决队伍组织成分不纯的问题,“东总”提出了新老结合的建军原则:

也就是说,过海关的老八路军、新四军的团的部队,和提前在东北组建的部队,一起编为旅、纵队。“新老合编”一开始采取的是混合的方式,新老部队都保持原团级建制,之后混编为一个旅。

但此举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新军干部队伍还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掌握军队,不能快速执行作战任务。

于是取而代之的是分散混编的方式,即“老团”被拆分,一个新团被两个营消化,形成一个主力团;用另一个营消化一个新团,组成二等主力团。

同时抽调干部加强另一个新团,换句话说,用旧军一个团改造带动三个新团,整编一个旅的野战军。

这种新老混合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部队的兵变问题。林彪经过慎重考虑,于1945年12月14日提出了新的混合方案,得到延安和东北局的批准:

1.旧军每个旅,在建制上必须保留三个旧团,再编一个新团为第四团。

2.旧军每个团都会分配一个新的营作为“补充营”,同时旧军的连队岗位也会充实新兵。

在这份整编令中,“董总经理”强调:“你们必须严格执行这一方针,决不能改变,否则将来战斗力大损”!事实证明,这是最有效的新旧编辑方式,效果非常显著。

老部队只有10万,这种新老合编的方式只能吸收4到6万新军。我们还应该做什么?“东总司令部”延续了一二线部队的调整:正确混编后的部队将作为野战部队直接归东总司令部管辖,在一线对敌作战。

其他暂不具备条件完成混编的部队,将以团为单位与各种“架子团”共编,置于各大军区指挥之下,以整训、剿匪、保卫地方政权为中心任务。他们属于二线部队,待有一定战斗力后再转入一线。

为进一步加强军区和政权建设,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于12月下旬调整了组织结构,完成了进一步整编。到1945年底,“东总司令部”下辖十大军区、三个纵队、五个师团、十七个旅,总兵力27.49万余人。

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大浪淘沙,当架子团得到正确充分的利用,即使发生了一些兵变,即使晋冀鲁豫纵向转移,我军在东北的总兵力不降反升,满园都是延安布置的任务。而且这些部队在关内充实了大量干部,可靠性大大增强。

1946年初,东北人民自治军整体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从此走上稳步发展的正确轨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704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