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是什么(气溶胶往上飘还是往下飘)

在2月8日召开的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气溶胶是什么(气溶胶往上飘还是往下飘)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飞沫引起的感染,呼出的气体被近距离直接吸入;

气溶胶传播是指雾滴混在空气体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接触被污染的手后,再接触口、鼻、眼的黏膜,导致感染。

那么,什么是气溶胶呢?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如何保护自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做了如下提醒。

问:空气溶胶里有病毒吗?如果有,传输距离有多远?

曹军骥:

可以肯定的是空气体中确实存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

室内空空气中的致病生物气溶胶包括病毒(流感、麻疹、水痘)、细菌(衣原体、结核杆菌、军团菌)和真菌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大小的生物气溶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0.02-0.3微米的病毒、0.5-10微米的细菌和0.5-30微米的真菌。

气溶胶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单个细菌细胞或孢子、真菌孢子或病毒;几个单细胞、孢子或病毒的集合体;或者附着在其他非生物颗粒上。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病毒或细菌可透过悬浮粒子远距离传播,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感染。

气溶胶的传输距离很远,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远远超过雾滴的传输距离。

问:公众比较熟悉的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有什么区别?

曹军骥:

总之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输距离的不同。

飞沫是人们打喷嚏或咳嗽时排出的唾液飞沫。它们的颗粒大小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的空室内扩散约1至2米。它们属于近距离传播。

气溶胶是人们日常说话、大笑、唱歌时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在0.1mm以下,呼出后迅速蒸发(一秒钟甚至几十毫秒内),形成液滴核(粒径几微米)。液滴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体中,随空气体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问:人体会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吗?如果是,这种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是如何感染健康人的?

曹军骥:

人类的活动,如呼吸、咳嗽、打喷嚏或大笑,都会产生飞沫。

一般在室内环境中,大于100微米的液滴通常在蒸发之前就落到表面,而小于100微米的液滴在到达表面之前就会蒸发形成液滴核。通常,10微米的液滴可以在毫秒内形成液滴核。

一个喷嚏可能产生多达4万个直径为0.5~12微米的液滴,喷出的速度可能高达100米/秒;咳嗽可以产生多达3000个液滴核,与5分钟通话时间产生的液滴差不多。

打喷嚏产生的颗粒很多,但是尺寸比较大,容易沉降在表面。其他日常活动,如说话、呼吸、咳嗽等。,会产生更小的颗粒。

这些粒子空气体具有更长的停留时间和更高的频率。

当飞沫与呼出的空气混合时,会产生传染性气溶胶。

世卫组织指出,漂浮在空气体中的液滴可以通过空气体的运动进行迁移。

在日常活动中,受污染的气团可能会随着空气体移动到其他区域,如人走动引起的空气体的混合交换或房间与相邻走廊之间的开门或空。健康人经过污染气团时,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中,从而吸入可能的病毒。

回顾过去,研究人员发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SARS病毒通过空气溶胶途径传播。

2004年,中国香港学者于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通过研究SARS期间香港陶达花园的病例分布,发现SARS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体传播。

香港淘大花园中高层居民感染风险高于底层居民,不能用随机接触传播来解释。

发现建筑物通风竖井内存在病毒,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估算了通风竖井逸出的含病毒气溶胶在建筑物间的扩散。发现计算的气溶胶分布与实际病例分布符合较好,推测SARS可能是由空气体传播的。

其次,也有证据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

2012年,荷兰学者Herfst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或呼吸道飞沫传播,而不会在中间宿主中重组,从而构成人类疫情流感的风险。

问:你有什么防控建议给大家?

曹军骥:

建议分两种情况进行防疫防控:一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实行三早处理,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第二,绝大多数公众应对可能的气溶胶传播采取预防措施,实行三防,即“自我防御、他人防御、病毒防御”。

自我防御:尽可能远离新冠肺炎,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具体措施如下:

多待在家里,少出门,减少污染气团的影响;回家时,尽量避免将外界可能的污染物带入室内。比如鞋子、衣服、帽子,可以很快脱下来,分开存放好几天。立即洗手洗脸,有可能的话洗个热水澡,保持个人卫生;

外出时,一定要戴口罩、手套、帽子等。注意口罩漏水,也会增加感染率。正确佩戴;尽可能选择通风量大空且有隔离工具的车辆,如自行车、私家车等;

建议尽量少用中央空音,防止气流将新冠肺炎带入室内。

预防他人:提高预防意识,切断他人感染自己的可能途径。

具体表述如下:

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提醒对方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杜绝不戴口罩的亲密交谈;

抗疫期间拒绝各方。如果要接触,保持双方距离不小于手臂宽度;

尽量减少在小空房间面对面开会,建议以远程办公为主。

新药预防:根据新冠肺炎感染规律科学有序防控。

采取多种措施杀灭环境中的病毒。使用酒精、消毒剂、紫外线灯、具有杀菌功能的净化器等措施杀灭病毒,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数量。

增加通风,稀释空空气中的病毒。在病毒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病毒感染的剂量和毒性。

空气体中的病毒可以通过混合稀释的方式减少,但有时即使是极少量的病毒颗粒也能引起感染。

所以建议尽量开启空气体净化器,或者适当开窗通风换气,以稀释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

注意地面灰尘等。地面可能是病毒隐藏的另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公共场所。病毒从患者体内排出后,可能会沉降在地面上,浓度比较高。

因此,由于地面干扰,存在很大的暴露风险。建议避开公共场所,保持地面清洁。

总之,要高度警惕空气溶胶的传播方式,切实落实“三防原则”,切断其未知的传播链,减少气溶胶传播方式很可能导致的感染病例,保护更多人免受感染。

作者|丁···

本文摘自中国科学报旗下微信官方账号微信“科学网”(ID: sciencenet-cas)。原文章发表于2020年2月8日,标题为《新冠肺炎气溶胶传播有待澄清,专家建议“宁可信其有”》,不代表旺旺智库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63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