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快公司()

一款安全带弹簧实现销售额1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70%;一个只做齿轮核心部件的公司,有150年的历史。企业数量只有当地企业的10%,产值却是后者的200%……这些来自德国的企业,经过26年的发展,成功地将江苏太仓从一个江南粮仓,变成了“德企之乡”和先进制造业城市。

通快公司()

如今,已有300多家德国企业落户太仓,每万人有效专利和发明数量达到53项…不断壮大的德企队伍推动太仓实体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创新引领发展成为共识。太仓市委书记沈密表示,实体经济是太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创新发展是太仓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只有抓住了根,留住了魂,太仓的发展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50多家入驻的德国企业成为全球“隐形冠军”。

2018年5月落户太仓高新区的德国卡斯特机械太仓有限公司,手握工业4.0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拳头产品,现在订单忙得不可开交。

不仅是卡斯特,近10年来,太仓高新区平均每年新增20家左右的德资企业。有38家德资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太仓已成为德国企业在华集聚度最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好、中德企业在华合作最好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国“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第一家德国企业的落户多少有些随意。1993年太仓撤县设市。太仓高新区的前身太仓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一年,太仓引进的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公司CEO张振伟还记得,那时候公司初期投入比较少,只有50万马克,初期场地是租的,员工不到10人。企业虽小,但在太仓享受无微不至的服务。这家在太仓成长起来的德国企业,已经成长为拥有900多名员工、38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8家分公司的中国业务集团。企业生产的安全带弹簧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销售额超过10亿元,纳税超过1亿元。“我们看好太仓的发展,每年都在增资扩产。”张维为说。

在Kern-Ribes示范效应的带动下,20多年来,舍弗勒等300多家德国企业相继落户。这些看似很小的德国企业,很多都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太仓市市长王建国介绍,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其中,超过50家德国企业是各自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

近年来,德国企业的净资产、产销量、利润等指标每年保持20%的增速,带动了400多家当地企业合作融合发展。一些德国企业也在太仓设立了R&D中心和地区总部。

400多家民营企业与德国企业深度合作。

有一个数字,曾经让太仓干部很尴尬。

在太仓高新区,以德企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数量只有当地民营企业的10%,但从产值来看,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原因在于本土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据德资企业通快(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2018年,公司将10%的资金投入研发,既做应用研究,也做基础研发,布局颠覆性技术。

看到差距后,太仓从2008年开始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去德国考察;资助本地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和技术,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园、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平台……通过一系列措施,太仓逐渐将“德国制造”基因移植到本地企业中。

在合兴集团太仓分公司的生产车间,中德合作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源源不断地生产最新的汽车转向电子零部件。这些电子配件随着大众、宝马等德国车企走向全球,占据同类产品90%的市场份额。合兴集团副总裁周志表示,与德国公司合作后,生产管理变得更加严谨。原来一条生产线需要20个工人,现在只需要3个工人。随着效率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提高了。

在德国中心(太仓)大楼里,许多中国企业出现在这里。该公司负责人马体·斯告诉记者,中国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开拓海外市场,并通过这些市场在德国投资。

太仓推动当地民营企业与德企融合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加强与德企对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民营企业在融合发展中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高成长性民营企业。目前,太仓已有400多家民营企业与德国企业在产业支撑、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平均每天诞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20项专利。

近日,太仓最大的德国企业舍弗勒集团连续投入使用两座电驱动桥,并签约电驱动和航空空组件两个新项目,以应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新能源市场。

除了舍弗勒,卓能电子、法科赛等企业也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太仓高新区已初步形成百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了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中德智造质量标准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与德国的经济合作是要创新的,太仓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太仓市委常委、太仓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红星说,德企制造业平均每亩产值、利税分别达到1400万元、150万元、110万元,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022吨标准煤,优于苏州平均水平。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太仓德国企业逐渐攀升至R&D中心和地区总部,近50家德国企业在太仓申请专利。作为德资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开发区,8000多家中外企业在太仓高新区共生共进、共同发展,走了一条高质量对外开放之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王红星介绍,目前,在太仓中德创新园,平均每天诞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项专利。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80项,高层次人才150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4.5%。

创新也让太仓本地民营企业尝到了甜头。向塘集团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最大的工艺鞋生产和出口基地。集团董事局主席顾建平带领企业主动转型。2008年与北京赵岩新药研究中心合资成立赵岩(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新公司自2011年5月运营以来,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利税近1亿元。

从拖鞋到生物医药,向塘集团展示了一条创新引领太仓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引进西北工业大学、Xi交利物浦大学、同济大学高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等。是太仓整体转型的一条新路。“今年有9个科技项目落地太仓,其中新盐水储能电池项目,其成分和制备工艺绿色环保,实现了技术转移。”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苏州所所长张涛介绍。(记者王维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49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