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打一作家名字(故居打一作家名字的谜语)

作者:刘晶

故居打一作家名字(故居打一作家名字的谜语)

根据《旅行中的文学课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作者陆震的说法,文学旅行是以文学朝圣为动机,围绕作家文学发生地进行的旅行,“到达现场就是旅行的全部意义”。只有到了那里,才能在亲手触摸文人墓碑的“无更近”中,听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享受灵魂与先贤的对话。

全书以“文学旅行”为主题,将所有作品分为“欧洲的光影”、“亚非之地”、“南美的日子空”三个系列。作者以虔诚执着的心,丰富细腻的情感,诗意灵动的文笔,记录和再现了他对文人故里的探访,对作家墓地的探访,以及他在世界各国的求爱。换句话说,作者所希望和实践的,是“始于风景,止于诗心”的到来,是探索,是倾听,是留恋,是在雨果、吕萨、王尔德、普希金等数十位大作家、大诗人的故居、故乡、墓地、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做他们的学生,在寂静胜于声音的地方。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文旅融合碰撞出的思想之花,会第二次绽放,带着甜甜的香味,明媚。带着跳动的朝圣之心,回到文学的现场,去发现和感受大师们不一样的情怀和品味…

与题目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节“文学课”的名字都很独特,比如《尤利西斯在脚下生根》、《一个疯子知道夜的黑暗》、《茶陵十字路84号的《我的情书》。但是,作者并非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他经常全神贯注地阅读整篇文章。仔细反思,题目的前卫精妙和精辟突然显现,令人叹为观止。的确,作者所倡导的是文学旅行中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独特的细节体验,精神地理的日益丰富,从而越来越接近文学作品的真实,从而“启发我们在现实中重新审视经典文学,甚至产生一种体验经典诞生过程的新鲜感觉”。比如他认为“读雪莱的诗,最好和雪莱的传记一起读,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此岸诗人徐志摩会把雪莱的诗当作标准”。相比之下,他赞美两位诗人跨空唱出“此岸黄鹂,彼岸云雀”,太阳所生的火热生命如伊卡洛斯。

作者承认到达是一种仪式。抵达的目的是召唤过去的阅读经验,鞭策我们在精神飞跃后探索新的王国。无论是雨果的中国梦,叫浮士德的餐厅,还是哈菲兹的夜莺…我们每一次到达,每一次审视,每一次思考,都从文学的角度解读文学和作家,也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解读文学和作家。我们不禁觉得,穿越了时间空的作家,是最敬业、最杰出、最有诗意的“精神引路人”,他们能看透岁月,讽刺世界和人性,预言社会发展。

笔者和很多文学朋友、诗人一样,一直对“文字不够,需要一张图”的书版不屑一顾。但是,这本书里的摄影插图完全不同,不可或缺。甚至一个铭牌,一个雕像,一根拐杖,都是作者在自己朝圣的驱使下,用一个文学院教授的眼光拍摄的。特别是一些照片的获取难度极大,让没有机会看到原作的读者大开眼界,自由思考。而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的时候,会带领我们穿越千山万水,轻拂时光的尘埃,来到文学巨匠的身边,聆听先贤的教诲。于是,“我们对美的感知越来越敏感,我们的视觉延伸到明亮和开放”。(刘晶)

来源:河北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44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