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面具里的哭和笑是什么(威尼斯喜剧面具)

威尼斯运河上的“贡多拉”威尼斯运河上的“贡多拉”由于整个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嘉年华的载体,威尼斯在古代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任重道远,但在我们

威尼斯面具里的哭和笑面具(威尼斯面具派对)插图

威尼斯运河上的“贡多拉”威尼斯运河上的“贡多拉”

由于整个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嘉年华的载体,威尼斯在古代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任重道远,但在我们的参观中,最感受到了威尼斯古代文化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驶进了威尼斯。一路上,河的两岸都是古建筑,有哥特式的教堂,拜占庭的别墅,古罗马的庭院,令人眼花缭乱。上岸后,我们沿着堤岸向西,经过叹息桥、市政厅和法院,跟着导游进入圣凯尔大广场。广场东面是圣凯尔大教堂,历经900多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它融合了哥特式、拜占庭式和东方风格。教堂正面的墙壁雕塑非常精美。在中央拱门的门楣上,有一组浮雕展示了13世纪威尼斯人的日常工作。它们充满了生命和生动的角色(这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拱门上方是四匹跳跃的青铜马,正门顶端是三组直插云霄的尖塔空,构成了教堂宏伟的气势和庄严的气氛。教堂内有五个大的圆形屋顶,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内外有4000平方米的马赛克拼花,是世界教堂史上独一无二的特色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去参观)。在圣凯尔大广场矗立着一座15世纪建造的97米高的钟楼。每小时会有两个机器人自动用木槌敲钟,整个城市都能听到钟声。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威尼斯(建于水上)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艺术造诣,闪耀着古代中世纪文化的光辉。这不得不归功于意大利对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形成了国家拨款、民间集资、全民参与的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代代相传。

威尼斯有许多玻璃作坊。据当地导游介绍,玻璃艺术是威尼斯的一大特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威尼斯的一张名片。导游领着我们进了一家玻璃艺术商城,店家安排了现场玻璃加工表演(导游说是水晶制作表演)。为我们表演的是一位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老工匠。整个制作过程一气呵成,手法非常娴熟,极具观赏性,体现了威尼斯人在玻璃制作上无尽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传承。之后我们参观了玻璃店,橱窗里有很多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绚丽的色彩到简单的造型,都体现了威尼斯的民族特色。但遗憾的是,经营者与当地导游唱双簧,一边怂恿游客购买所谓的“水晶杯”、“水晶项链”,一边却不介绍、不宣传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这与余在《平凡的威尼斯》中称赞的老艺术家“只求朋友不要钱”的风格渐行渐远。

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有许多商店和售货亭出售面具。我注意看,各种夸张的人物面具,各种幼稚的动物面具,各种吓人的鬼面具,满店都是。面具也是威尼斯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每年在这里举行一次的世界非物质遗产威尼斯狂欢节的主要道具。面具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500多年前)。当时的贵族阶层频繁举办即兴喜剧和锐舞派对,面具使用率很高。制作作坊随即产生,很快出现了一大批面具制作者,制作从简单到奢华。嘉年华面具,在当时是贵族阶层的娱乐消费品,普通人只能是生产者而不是拥有者。如今,博塔已经脱离了“奢华”。它不仅是狂欢节的道具,也是旅游纪念品。其制作重在精致,功能重在装饰和收藏。威尼斯人非常重视这种蕴含着古老民族文化艺术的手工艺品,因为它能揭示和解读威尼斯的前世密码、历史脉络和人文细节。目前,有相当多的工匠从事面具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古老的艺术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欣赏威尼斯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让我想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古代艺术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在建筑方面,地方、地方、政府、政府为了各自的政绩,开展了同样的造城运动,一夜之间推倒了许多古代艺术建筑,浑然不知只有高层建筑才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许多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明显的艺术瑰宝,都面临着资金匮乏、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我觉得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否则中国的很多文化艺术瑰宝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26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