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怎么看(农历年月日怎么推算)

元旦一过,中国人就开始等新年了。于是,最近很多人都在查农历:今年过年是几月?这是中国新年的一件大事,国家已经将春节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假期天数与国庆假期相同

元旦一过,中国人就开始等新年了。于是,最近很多人都在查农历:今年过年是几月?

这是中国新年的一件大事,国家已经将春节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假期天数与国庆假期相同。春节大多是书面的或者比较正式的,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过年”。12月30日,农历,是传统的一年计数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就是过年了,所以也叫“过年”。

我很惭愧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总是对农历、阳历和节气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一些常识,但只是一知半解,几个概念完全不清楚。

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人。

比如我妈85岁了,总是查节气的日期。前几天她拿出历书问我:“冬至是几号,‘三九’是什么时候?”

我对她说:“你怎么不知道这个?12月22日,冬至,是每年的这一天,不会变。从冬天的前九天到一月,一定是‘29’、‘39’、‘49’。为什么非要查历书?”

她还是问:“冬至怎么会是阳历,怎么会年年不变?”

我说,节气不是按农历排的,是按阳历排的。有些节气是永远不会变的,每年都是这一天。例如,在立春的2月4日,清明的4月5日和冬至的12月22日,很少会有变化和调整。

我的解释让我妈更糊涂了:节气是为农事服务的。它们和阳历有什么关系?

已经结束了——我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说得这么清楚。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农历是传教士汤若望编的”。看了百度,有几篇文章证明是真的,让我认真起来。如果这个问题再不清楚,以后我孙子再问,我就乱说,岂不是误导?

资料显示,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有阴历、中历、夏历、中历、中历等名称。但是,农历不是简单的阴历,而是阴阳结合。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太阴月为月长,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为年,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和闰月,使平均历年适应回归年。从年表上看,元年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在位。

根据资料,中国的历法和纪年采用的是阴阳三重历,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办法研究。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和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目前的阴阳历法规则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从古代到清朝末年西历(公历)投入使用,中国历史上共有102种历法,如夏历、商历(阴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炀帝极历、唐大衍历等。

阴阳支,阴自然指月亮,阳是太阳,阴支指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人、鬼。地支是:子丑毛寅辰巳中午没申请你徐海。按照顺序,天干地支各取一字,组成一个年号,如甲子年、二丑年等。60年后我会回到起点,所以60年叫甲子。因此,六十岁也被称为六十岁。

难怪我总是很困惑。这个农历好复杂。这种阴阳和分支的结合,让很多人总觉得两者之间有关系,但又说不准。

那么,这个传教士汤若望呢?他跟我们国家的农历有什么关系?

查资料,真的很重要。

明末,《大李彤》出版已久。但在使用中发现历法有较大误差,秦预言的日食、月食“常不核对”。如何修订更精确的日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当时中国缺乏天文人才,直到一批西方传教士的出现,才把欧洲先进的天文知识带到中国。

利玛窦、熊三巴、汤若望和迪戈·德·潘托加等传教士与中国官员徐光启和李之藻交了朋友。在这些中国官员的支持下,1611年,明朝朝廷请迭戈·德·潘托加和熊三巴参与修订历法(崇祯新历)。但明末社会动荡,历书尚未完成,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传教士汤若望两次上书清廷建议修改历法,并要求清廷派人检查他所预言的日食是否准确。顺治元年八月,大学士全峰和秦官员在对月食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汤若望的预测是准确的,而利用大同里和会理计算的结果有误差。因此,清朝决定采用汤若望提出的新历法,即《时宪历》。

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年仅六岁的康熙即位。鳌拜等辅政大臣掌管朝政,废除了许多政策,传教士制定的新历法也参与其中。他们试图处死汤若望和支持西历的官员。后来,由于孝庄皇太后的干预,汤若望被赦免,但他在秦的职位被免除,被废除。直到康熙皇帝推翻了鳌拜,李世贤才得以恢复。

在向中国传播天文学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天文学发现和发明。然而,说清政府当时使用的历法是由汤若望编撰的并不完全准确。只能说是传教士修改了中国传统历法,推出了新版本。

现在中国使用的农历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颁布的,习惯上叫紫金历。就历法编制原则而言,延续了明末崇祯历书、清代世贤历书等历书思想,但预测手段却变成了现代天文手段。在节气方面,他们延续了明末以来的几部历书。

紫金历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推出,一直延续至今。那时候叫夏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沿用民国时期使用的西历(即现在的公历),采用纪年法。然而,人们恢复并保留了传统的夏历。夏历采用支历,两种历法并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夏历被正式称为农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123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