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分别是哪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哪四部史书)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尤其是他一生忍辱负重,完成“史家绝唱”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毫不夸张的说,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历史,但他无法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尤其是他一生忍辱负重,完成“史家绝唱”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毫不夸张的说,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历史,但他无法为自己立传,所以很多关于他的故事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代都不得而知。今天我们就通过三件鲜为人知的事来了解一下我们所熟悉的“太史公”:

前四史分别是(四史哪四个)

一、历史上第一个中书令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的儿子接替父亲的工作,继位太史令。

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说话被判死刑。那时,他可以用金钱和丝绸赎回他的头颅。可惜他因为家境贫寒,最后进了蚕室。

两年后,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他有什么毛病。他不仅特赦了50岁的司马迁,还任命他为刺史。圣旨在以前的官制中是找不到的。这是汉武帝新设立的职位。一般由太监担任,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和处理公文。他们有权向皇帝展示秘密事务,并负责撰写和颁布诏令。它在宰相之上,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职位,地位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但是,司马迁没有接受汉武帝的感情。他忍辱负重没有死,只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完成父亲的遗嘱。现在汉武帝设立这样一个宦官才能担任的职位,是在两次侮辱自己,于是多次上书辞官上谕。

当初汉武帝极力挽留,不肯辞官。但是,司马迁一边专心写他的书,一边继续写他的辞呈。直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才完成他的杰作。这时候汉武帝也烦了,就把船开走,让他回家养老。

其实汉武帝任命司马迁为刺史,真的没有羞辱他的意思。司马迁弃职后,酷吏张汤的儿子张安世接任刺史。张安世辅佐汉高祖刘弗陵13年,清正廉明,官至阜平侯。

司马迁以前是汉武帝弄臣的小角色(太史令负责撰写史书,管理天文历法,地位很低)。被阉割后进入内廷,成为汉朝最有权势的内相,命运捉弄人。

二、改姓冯、同二氏之谜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林同名,一个叫凤鸣观。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不姓司马?

原来司马迁知道,他的史书虽然直来直去,但把刘邦在书中刻画成好酒好色的痞子,把项羽列入这个法门,而且是放在高祖法门前面,或者说是夺取了刘的政权,把刘汉宗室的吕后也列入这个法门,这是对汉朝统治者极大的蔑视和讽刺。

以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了解和对历史的洞察,他和他的家族很可能会遭到汉朝的清算和报复。于是,司马迁精心策划了一条“安全通道”,让后代改姓冯、童,以逃避厄运。

而且宫刑的羞辱也让司马迁觉得自己配不上祖先,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报任安舒》中写道,遭受宫刑后,“为血汗党辱祖而笑重要,何以回父母冢之墓?每次丢人的时候都会汗流浃背,弄得衣服都在背上!“给后人改姓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但是,身体是有皮的,受父母影响。避祸避辱,改姓绝非易事。既能掩人耳目,又能让后人不受辱。也能让后人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出处。

首先简单实用,但是没有用空造词。是司马孚的姓,司马迁刚好有两个儿子。两个姓氏,只有两点一竖,变化极小。这个极小的改动,不仅把“司”和“马”两个字立刻改成了“家”,而且仔细看去,“司马”二字还隐约在里面。虽然字体和含义都变了,但是祖先的身影还是一直伴随着我们。

其次,不使用空作为姓氏,一举两得。冯、童同为古姓氏,周至秦汉时期分布于关中地区。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改动,就让司马氏后人化身在茫茫人海中,难觅踪迹。此时,司马迁和他的祖先居住在华池的南高门村,并迁到附近的许村,所以司马迁的后代不必忍受背井离乡的痛苦。

还是那句话,很有逻辑,但是很隐蔽。司马迁在《史记·袁盎列传》中将宦官赵坦称为“赵通”。司马迁用“通”字代替“谈”,以避其父名。反过来,人们看到“通”字,自然会想到“谭”字。司马迁改姓,暗示源于始祖司马谈。丰由两匹马组成,意为两匹马繁衍成一个畜群,寓意子孙万代,兴旺发达。

于是司马迁经过深思熟虑,改姓司马,改为童、冯。

三、所著并非《史记》

司马迁的书不是史记,而是《太史公》一百三十篇。

汉代很多书都没有书名,《史记》也不例外。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把它送给了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东方朔读完之后,惊叹不已,并在书上加了“太史公”几个字。“太史”是司马迁当时的官职,“公”是个好名字,所以只表示是谁的作品。东汉班固的《韩曙文艺志》只写了《太史公一百三十条》,这是汉代史籍的官方通称。

那么《史记》的标题从何而来?实际上,这是省略了“太师公基”四个字的结果。

原来司马迁同时代或后代的学者在引用此书时,往往认为《太史公》一百三十篇的标题太长,因而将其省略为《太史公公基》、《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等标题。久而久之,书名根据《太史公实录》省略为《史记》,大约是魏晋以后的事。

《史记》被贬低

事实上,一开始,《史记》并没有走上神坛。或许是因为对文人的鄙视,甚至被后人贬低。

《汉书》的作者班固对司马迁评价不高。“至于经典的收集和几家的流传,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有一些不同。”......我之所以自伤,“潇雅”是伦理的弄堂。"不过,承认他的书是"有条不紊,不华而不实,质而不俗,文直而真,无藏恶"(出自《先汉书》)也是一句中肯的话。

刘知几的《史通》对《史记》的评价不如《左传》和《汉书》。他认为《史记》中有许多问题。

第一,《史记》作为通史,包含的历史时期太多,文章太少,所以对很多历史事件模糊不清。他还将纪传体断代史视为编纂史书的最佳形式,这从他对《汉书》的推崇可见一斑。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中掺杂了许多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使《史记》成为最生动的历史著作之一。但他过于强调个人感受的写作风格,让史书失去了客观性。

第三,项羽和吕后不应该被列入本世纪,而陈涉,一个没有实际占领任何领土的叛军首领,也不应该被列入一个家族。认为刘知几列传应严格按照君主-诸侯-士大夫的等级制度进行分类,以免后人误解。

唐代以前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尊班(班固《汉书》)、抑马(司马迁《史记》”。宋初史家“明”的思想逐渐盛行,许多史家试图在学者开始“尊马抑班”之前写通史。

从宋代到近代,《史记》的地位逐渐达到顶峰。鲁迅评价它,“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这应该是对《史记》的最高评价。

个人观点:

在边肖看来,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最为著名。《三国志》在前四史中,文艺性较差,不被重视(仅从文艺角度)。史记,汉书,汉书一直是后世学者学习写作的典范。

三者相比,《史记》更擅长人物塑造,文学性最强。是历史传记文学的最高峰,但确实包含了更多的个人倾向,不如后两者。虽然《汉书》的文学性普遍不如《史记》,但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班固又非常注重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说明,使《汉书》看起来更加细致严谨,史实性更强。

《后汉书》的作者叶凡参与了刘义康篡位的阴谋,因此入狱而死。结果后汉书只有姬传部分流传,所以在完备性上远不如《史记》、《汉书》。但《后汉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即文笔与史书有些不同,更为清新瑰丽。如果《汉书》显得圆润而正确。那么《后汉书》就像一杯鸡尾酒,好看,口味多样!可读性更强,这也是很多现代文学爱好者更喜欢读《后汉书》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87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