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哪里(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什么是立党为公)

作者:李建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哪里(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什么是立党为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治国之本,惠民之本。造福人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的急的问题,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个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新的征程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要务。经过一百年的探索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在养儿育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扶弱济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突出,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育儿、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断改善民生和生活质量,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与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鼓励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促进共同富裕,改善民生。我们应该鼓励勤劳、创新和繁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根据贡献获得报酬,以实现个人的繁荣。促进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福祉,需要正视不同地区的客观发展条件和个人能力与贡献的差异,允许与人们工作能力和贡献的差异相适应的适度收入差距。我们还需要允许收入分配格局在某些发展阶段偏离中间小两头大的橄榄形分配,但要防止市场失灵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严重两极分化。鼓励先富者先富,通过再分配和调节,促进过度差距向适度差距回归,变橄榄形分配为橄榄形分配,使人民在共同奋斗中不断提高富裕水平,在参与中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初次分配制度的统筹效率和公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协调的体系。”完善分配制度,首先要以总体效率和公平为目标,完善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合理反映不同要素的价值贡献和市场回报,促进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特别要注意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加强再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再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途径。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是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主要手段。强化再分配制度对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首先要完善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收调节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中等收入者税负,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不断完善财产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次,要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保障待遇水平,加快全国统筹进程,逐步缩小地区间、行业间保障待遇差距,扭转现行制度设计中的“反向转移”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转移支付的准确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比重。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鼓励先富群体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和财富差距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完善现代慈善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立法修订,更好提供法律保障,落实和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事业。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补助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创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力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和改进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养老和医疗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保障水平。

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并要求“加强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劳动保护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对灵活就业群体、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保护,破除阻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就业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把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作为增强平等发展能力的关键,加快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建立与人口流动挂钩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受教育机会。加快建设优质教育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落实,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确保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普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以基层为导向、以卫生需求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注重农村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构建更加高效公平的健康保障体系,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筹资和待遇差距。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基本服务支持和保障,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树立个人健康责任意识。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不仅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促进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新的征程上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就要在不断种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准则,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培育共同富裕理念。并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建设。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622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