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冷吗是冷冬还是暖冬(今年冬天冷吗2022到2023)

寒冷…这两天你感觉到气温骤降了吗?早上越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在路上玩手机手都冻僵了。

今年冬天冷吗是冷冬还是暖冬(今年冬天冷吗2022到2023)

中央气象台11月27日上午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预计明天至11月30日,寒潮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华北大部、中东部气温将先后下降10 ~ 16℃,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

“断崖式降温”来袭,一夜之间从南到北“真的入冬了”。这场“今冬以来最强寒潮”是如何形成的?

01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高压

下图是最近的天气预报。从图中可以看到,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高压。

那么,这种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前数值模式预测的西伯利亚极端高压。来源:Windy

在这里,我们来回忆一些高中地理知识(希望你没有“把它们还给老师”)。

在冬季,由于陆地区域的吸热和散热能力低于海洋,中高纬度的陆地更容易通过辐射降温形成冷中心。这种不断散失热量的区域称为冷源,尤其是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

在冷源区,由于较强的降温,上方大气收缩下沉明显,在近地面的low 空处形成一个较强的冷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的冬风从这里呼啸而过,吞噬万里后融化在南阳。

1991-2020年亚洲冬季(12月-2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填色,单位:百帕)。图中黑色椭圆标注的高压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但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名称更多的是描述多年冬季平均气压的季节性高压系统。在短期天气过程中,它有着活跃而剧烈的变化,表现为持续数天的许多冷高压的增减和移动。经过长时间的平均,这些上升和漂移的数字就成了我们上图看到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压加强并东移南下,给我国带来冷空气团,形成冷空天气过程,其强度甚至可达寒潮级别;反之,当冷高压较弱且位置偏北时,冷空气体活动较弱,我国冬季气候趋于偏暖。

目前这种极高的气压是由冷空气团的积累和发展造成的;本周末它大举南下,自西北向东南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

02

这次寒潮的冷高压强度如何?

是不是像谣言一样打破历史记录?

冷高压强度通常可以用中心海平面的最高气压来衡量,气压越高,冷高压越强。

根据最新的数值模式预报,本次冷高压的中心气压可达1065百帕左右,属于“偏强”,但距离历史最高纪录仍有差距:

公认的最高记录出现在1968年12月31日,西伯利亚北部的台站记录到的海平面气压高达1083.8百帕;2001年12月19日和2004年12月30日,蒙古西北部的托索特恩格尔分别报出1085.6hPa和1089.3hPa。但由于这个观测站海拔超过700米,要用经验公式换算成海平面气压,存在争议。

蒙古Tosontsengel气象站内部照片(Purevjavet al. 2014)

03

这种极强的冷高压及其相关的寒潮

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这次强寒潮的冷气团已经在西伯利亚盘旋了好几天了。但能把它向东向南推,影响我国的驱动力,可以追溯到千里之外。

在中纬度对流层,西风带强烈存在,如环绕地球的同一条长河。

这条长河中还会出现涟漪或巨浪——东流的激流中出现南北波动,地面附近还会出现持续的气旋和反气旋,为下面的地球吹来热带的稠密或极地的寒冷。这次寒潮的起源是大西洋的气旋家族。

北京时间11月24日8时(当地时间11月23日夜间),北大西洋多气旋。图片来源:https://rammb.cira.colostate.edu/

这些气旋在北大西洋咆哮时,也借助西风带这条长河,更快地将能量转移到下游地区,气象学上称之为弥散效应。

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波浪,沿着西风带到达欧亚大陆,并于11月24日在乌拉尔山西北侧形成一个高空暖高压脊(高压区,如下图所示)。

高压脊示意图(不是现在的寒潮过程)是指水平气压场上等压线向低压侧凸出的脊部。

在这道高压脊东侧偏北气流的带动下,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团开始明显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是目前影响我国的寒潮的前兆。这个时候暖高压脊的出现,给了它东移南下的动力。

冷空气气团在经过已经进入寒冬的西伯利亚荒原时进一步加强,而乌拉尔山附近的暖高压脊也在沿着西风带东移,推动低涡进一步东移南下,最终将冷空气空导向中国。

于是,北方的腐草被霜雪覆盖,而江南的木叶则会在北风中寒颤抖动。

04

这次寒潮会有什么影响?

此次寒潮将带来气温骤降、大范围雨雪冰冻等灾害。

除青藏高原和云南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明显下降8℃以上,尤其是北方大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气温,0℃的最低气温线将穿越长江。

此外,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也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长江以北很多地方和江南部分山区将出现初雪,而湖南西部和贵州的一些地方需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冻雨。

11月26日至30日全国降温预报图显示,由于30日以后才会受到影响,华南和台湾省岛降温幅度不大。来源:中央气象台

在具体时间上,寒潮27日开始影响新疆北部,随后28-29日影响长江以北其他地区,30日起飞过长江,影响长江以南地区。

这次寒潮可能带来的最低温度图。来源:中央气象台

05

这场初冬的寒潮

会不会预示着今年的寒冬?

先说一个结论:两者没有直接关系(关于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可以参考科普中国之前的文章《冷冬VS暖冬,今年冬天该穿厚点还是薄点?就看这个吧!》。

寒潮是持续数天的天气过程,而“寒冬”是描述冬季平均气温寒冷的异常情况。

一个赛季可能会有剧烈的起伏,但短期的起伏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赛季的整体温度。冬季的气温更多的是受影响季节尺度的气候因素的影响,比如极地海冰的多少,赤道太平洋海面的温度异常等等。

2020-21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异常(偏离1981-2010年平均气候状态的情况)。虽然今年冬天强寒潮多,东北等地寒冷,但全国平均仍明显偏高,判定为暖冬。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今年入秋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异常再次发展,预示着2020年以来第三次峰值拉尼娜事件正在发展。

根据初步统计相关分析,拉尼娜事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趋于微冷,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冷空气和寒潮相对活跃;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的相关系数不高,这表明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北极海冰、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高纬度和青藏高原积雪等,以便更好地分析和预测我国冬季气候的趋势。

最近一个月(10月23日-11月19日)全球海温距平(1991-2020年偏离平均值的情况)分布(单位:℃)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明显偏冷,表明拉尼娜正在发展。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冬季整体气候形势预测。据预测,东北地区的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将是寒冷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南部和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东将是温暖的。

一般来说,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冬季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更容易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出现寒冷天气。但拉尼娜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并不直接,影响中国冬季气候的因素很多。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个条件就判断冬季气候,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国家气候中心对今冬(2022年12月-2023年2月)季节平均气温距平的预测。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一场寒潮背后,可以看到广阔世界的变化。这一点相当关键。

但或许是我的想法有点太遥远了——在萧瑟的北风来临之前,我们想提醒一下每一个正在再次受到寒潮影响的人,注意天气的剧烈变化,及时保暖。

参考资料:

[1]Gomboluudev Purevjav、Robert C. Balling Jr .、Randall S. Cerveny等人,《蒙古Tosontsengel世界记录海平面气压极值:海平面气压调整中海拔偏差的空间分析》。国际气候学杂志,2015,35 (10): 2968-2977。

[2]吴·。现代天气原理。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作者|风云梦圆在读气候学博士。

审核|艾万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办公室首席专家研究员

封面图片和本文中的一些图片来自版权画廊。

图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61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