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什么?(文化创新的根基和基础)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课程,以灌输和启蒙为重要呈现方式,通过深入、透彻、生动地讲述重要知识,实现理论的自洽和成长,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课程,以灌输和启蒙为重要呈现方式,通过深入、透彻、生动地讲述重要知识,实现理论的自洽和成长,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如何对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原理进行深入、透彻、生动的阐释,从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回应、透彻的说服和有效的引导,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世界。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在报道中公开使用了“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从此这一概念全面进入大众视野。从概念本身的形式来看,互联网思维强调连接在发展中的作用,这与线性思维的发展观不同。凭借其丰富的关联性、渗透性和兼容性,很容易以辅助工具的形式实现跨界融合,在对外赋能中实现自身的影响力扩张和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一般来说,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迭代思维、跨界思维等具体内容。将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将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什么?(文化创新的根基和基础)

首先是用用户的思维赋能思政课,把枯燥的道理带入生活。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素。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用户当前问题为重点,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这种思想类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思政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泛泛而谈,逻辑性强,这就决定了它作为一种理性思考的产物,远不如一些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在说理时必然面临注意力稀缺的现实问题。所以,把看似枯燥的道理讲出来,活得有感情,就成了教学中的必要选项。将用户思维引入思想政治教学,让真理鲜活起来,有两个切入点:

第一,在形式上跟上学生的兴趣。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人们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谁就掌握了信息传递的入口。外在形式往往是吸引的“深水炸弹”,是关系内容的后续发展。所以,注重形式绝不是小事。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说理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审美偏好,因材施教,推出充满烟火气和时代气息的呈现形式,用生活化的语言“活”出政治道理和学术道理,做到生动而不生硬,给灰色的理论逻辑一个多彩的外壳,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讲真话的逆反心理,最大程度地争取学生的理论学习。

二是在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衔接。形式关系到注意力竞争,保持注意力靠内容,一定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在推理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想让真理的逻辑活起来,就要善于探索真理本身的内涵,对真理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和选择,将其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回答问题和指点迷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听别人讲和自己理解真理中获得方向感和力量感,进而增强对真理内容的认同。

其次是用迭代思维给思政课赋能,把重要道理讲透。

迭代最初是数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引入计算机领域。迭代思维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强调以自我提升为导向的更新,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迭代思维不同于熊彼特的“破坏性创新”。它从未期望在大突破中实现一步。它善于运用渐变的力量,通过不断的试错和修复,变得越来越完美。

马克思说,“只要理论说服人,我们就能掌握群众;只要理论透彻,就能让人信服。所谓透彻,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可以说,没有透彻的讲解,就很难把思政课中的一些道理讲透彻,从而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以理服人。用迭代思维赋予思想政治教学以力量,有两种方式可以把道理讲透:

是one 空之间的维度中的迭代。要解释透彻,就要在空这个维度展开一个具体的视点或事件,这样折叠的部分才能呈现出来。一方面,通过不断迭代,层层解释内部结构,说明其发生机理、内在动因和运行逻辑。一方面深入阐释其外部环境,指出与其显著相关的特定要素的相关条件,看到其特定的触发、催化、威慑作用。通过对细节的解释,学生可以对一个特定的观点或事件有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理解。

二是时间维度上的迭代。要解释透彻,就要把一个具体的观点或事件在时间维度上展开,把它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从时间维度观察,可以发现任何观点或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把握这个脉络,对加深认知有很大帮助。思政课教师要以历史事实为支撑,以当前观察为基础,以未来趋势为导向,讲清楚自己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在时间轴的穿梭中,学生可以对具体问题有深刻的历史认知。

三是用跨界思维赋能思政课,深入浅出道理。

跨界往往是变革的开始,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跨界思维要求人们用合理可行的方法突破原有的活动边界,在新的领域获取新的资源和开辟新的平台,通过跨界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解决那些长期难以解决或悬而未决的问题。

思政课内容纵向涵盖大学、中学、小学各科,横向包括涉及各学科的几门主干课程,可谓包罗万象。复杂的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有些道理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系统呈现。

这些都对思政课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跨界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它要求思政教师以课堂为主平台,深刻讲解浅显易懂的道理,理解其底层逻辑,做到深入;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解释透彻,把其内在逻辑解释清楚,化繁为简。这样才能让真理滋润人心,进而实现被教育、被理解、被倡导、被道德、被道德的育人目标。

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引入思政教学,赋予了互联网思维新的实践领域,使其从商业领域拓展到意识形态宣传领域,并在应用中实现了这一概念本身的成长和修正。一方面,通过借用互联网思维的固有特性,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深入、透彻、生动地强调思政课的真理性,使人们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实现从“真知”到“真信”的转变。(作者:孟晓东,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576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