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国语版(我的回忆不是我的国语版歌词)

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国语版(我的回忆不是我的国语版歌词)

有人说,

没有她,用不了多久,世界就会知道南京大屠杀。

还有人说,

中国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不一定知道她。

张纯如|视觉中国

1997年,

南京大屠杀六十年后,

日本右翼分子还在连连皱眉。

当否认、篡改或抹去暴行时,

张纯如,29岁,

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英文书《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

闯入东西方视野,引起轰动。

为30万亡灵奔走,为正义的良知发声,

她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一场灾难,

“从民族记忆到世界记忆”。

如果你还不了解她,

或者我听说过,但我不知道,

没关系,这一刻永远是最及时了解她的时刻。

张纯如的点点滴滴

01

张纯如,美籍华人,江苏淮安人。她的父母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物理学和微生物学研究。

02

当她在1968年出生时,她的父母给她起了一个中文名字“纯如”,意思是纯洁和天真。“Iris”这个英文名是春如的妈妈提到的。虹膜也是“虹膜”的意思,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看世界。“我们没想到,春如的名字居然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她的一生”。

03

春如的祖父总是教导她和她的弟弟不要忘记中国文化,学会说中文和阅读中文,并“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所以春如定了一个“规矩”:在家说中文,出门说英文。

04

现在,当我们在电视采访中看到侃侃谈话的音频和视频时,我们很难想象她的童年在学校里是“害羞得要命”的。她曾经被老师认定有语言障碍,她被送去参加了一个“谈话治疗课程”。

05

和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南京大屠杀在她整个童年时期都深深地隐藏在她心里,“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邪恶的隐喻”。

“日军不仅会把婴儿劈成两半,甚至会把它切成三四段;曾经有一段时间,长江被鲜血染红。”纯洁如我所记得的,当我的父母告诉她这些时,她的声音“气得发抖”。

06

我还在上小学。我翻遍了当地的图书馆,试图找到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但一无所获。“我在我的世界史课本里找不到任何东西。更糟糕的是,我的老师对此一无所知。”

07

1985年,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攻读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她非常享受大学生活,去竞选要求“智慧与美貌并存”的“校友同学会女王”,成为10名入选女学生之一。最终,她没有被选为“女王”,但作为“归乡公主”,她参加了游行和庆祝活动,她也很受欢迎。

08

在学校聚会上,张纯如对高大英俊的“学霸”布雷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一年后,在1988年10月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布里特向春茹求婚。

张纯如的婚纱照

09

相识16年,相守16年。你会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致谢部分的最后一段和她分享一个难得的柔软瞬间:

感谢我的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在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触目惊心的故事给研究者带来了无尽的精神折磨,他毫无怨言地陪我走过了这一切。他的爱、智慧和鼓励给了我完成这本书的力量。

10

当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写作时,她决定遵从内心的渴望,转到新闻专业读大三。父母尊重她的决定。“我们相信,只有阅读她真正喜欢并愿意投入时间的科目,她才会有所成就。”

11

她的第一篇文章以“新闻新手”的身份发表,题目是“流行摇滚:是真的好笑,还是真的致命?”这是一份做了大量数据收集的深度报告。后来,她先后为《纽约时报》的《芝加哥论坛报》和美联社写了重要的新闻文章。

12

她的自学时间:她编辑了一份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详细清单,还有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清单,开始一部一部的读,一部一部的看。我甚至在休息日也系统地学习这些书和电影。

13

她一生写了三本书,都与中国有关。第一本是《钱学森传》,翻译成丝绸:中文版《钱学森传》。张纯如说“钱学森的故事就像一部史诗”,1993年她第一次回国进行深入采访和资料收集。

钱学森的家庭

14

1994年12月13日,一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会议给了张纯如极大的震动。组织者在会议大厅展示了海报大小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张纯如看到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经历了一场“瞬间眩晕”的精神地震。她后来写道:

日军在南京滥杀无辜。

除非有人敦促世人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如果不是我,那会是谁?

她下定决心要写下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15

后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时,记者问“你为什么决定写这本书?”

她说,“我不希望这段历史消失。我不希望这么多人的生命消失。”平和坚定。

事实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她已经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忘记大屠杀是第二次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趁着这些历史见证者还健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去调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或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唤醒日本人的良知,为南京大屠杀负起责任。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复过去”。

16

1995年夏天,27岁的张纯如在南京呆了25天,查阅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并访问幸存者。在一次拍摄中,相机镜头意外翻转,张纯如对着镜头做了个可爱的鬼脸,留下了她在南京考察期间唯一的动态画面。

视频加载…

17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人还是鬼”,这是张纯如在南京期间令人痛心的口述。

18

协助她的中国工作人员发现,张纯如非常敏感和理性,会跟进任何她不明白的问题。

她问得“很详细”:“1937年的冬天冷吗?”“1937年南京人吃什么?”” 1937年南京的道路是沥青的还是碎石的?”

她想知道南京人在和平时期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知道侵华日军对这片土地犯下了什么罪行,比写出来的还要多。

19

当时还是纯翻译的杨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看不懂中文资料,我只好逐字逐句地给她翻译。她非常认真严谨,经常拿美国的材料和中国的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她一般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有点偏执。”

在接受张纯如采访时

20

一位曾经帮助过张纯如的老师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有时她甚至不得不停下打字的手来稳定情绪。

在打字记录日军暴行的时候,她会不停地重复“人怎么可以这样?人怎么能这样?”

21

写南京大屠杀,最难的是看一篇又一篇日军暴行的记录。难——有时候,她觉得痛苦得几乎窒息。她必须离开那些文件,深呼吸。

22

1996年4月的一个晚上,春如的妈妈想起女儿打电话来,说她一直睡不着,经常做噩梦,最近瘦了很多。当你的头发掉光了,那就一塌糊涂了。

担心女儿的健康,问她要不要继续写这本书。

淳说:“是,妈妈。我现在所遭受的痛苦与那些死于大屠杀的受害者的经历完全无法相比。”她还说,“作为一个作家,我要拯救这些受害者不被遗忘,为那些哑口无言的人哭泣。”

23

不得不提的是,在资料挖掘的过程中,张纯如还发现了有力的史料:拉贝的日记和华特林的日记,展示了侵华日军的罪证,成为帮助他们公之于众的关键人物。约翰·拉贝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明妮·魏特琳保护了大批南京妇女免受日军侵害。

24

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前,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用英文全面研究南京惨案的专著”,影响了西方主流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很快,这本书就登上了非小说类图书的畅销榜三个月,然后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

25

“忘记大屠杀是第二次大屠杀”。

一位作家说,因为张纯如的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结束了。

26

可想而知,这本书和它的作者立即遭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围攻。然而,张纯如是冷静和专业的,他写文章进行反击,并在电视节目中与右翼争论。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发表声明,诬蔑南京大屠杀“包含许多极不准确的描述和片面的陈述……”。

在与齐藤邦彦的对抗辩论中,张纯如要求日本“从心底里道歉”:

“首先,日本需要诚实地承认其暴行的基本事实。但是很多历史篡改分子还是不肯承认。然后,对受害者的书面道歉和赔偿是必要的…同时,有必要在日本教科书中写入有关日本战争侵略的内容……”

而齐藤邦彦只是用惯常的说辞搪塞过去。

一名游客在日本战败投降油画前驻足|视觉中国

27

这本书字字珠玑,国内那么多人不忍心细读,上面的涟漪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签书的时候,很多亚洲老人找到了张纯如:中国人、韩国人、菲律宾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含泪感谢她写了这样一本书。

感人的,还有一个老华侨的故事: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的“老华侨”,我完全有理由不关心中国文化。比如我觉得离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很远;已经进入美国,生根发芽;现实生活忙忙碌碌,没时间去想那么遥远抽象的事情;况且中国问题这么复杂,我作为一个文化边缘的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然而,4月17日,当我在柏克莱大学听完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讲座后,我所有的“理由”都不得不被扔进了废纸篓。如果张纯如和拉贝如此关心中国,作为一个吃着中国产的牛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长大,后来移民美国的“老华侨”,我真的有理由不关心中国的一切吗?

28

几年前有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一个高度赞扬的答案,它讲述了张纯如的故事。

如果一个中国人还在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南京大屠杀和她远离中国有什么关系呢?但她尽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是一生的努力,去回答。

29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车内开枪自杀,年仅36岁。遗书上写着:

当你相信自己有未来的时候,你想到的是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当你不相信的时候,时间不是以天来计算的,而是以分钟来计算的。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软弱了,承受不了以后那些痛苦和麻烦的岁月。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加困难…就像在汪洋大海中溺水一样。

30

历史上长期暴露的不良人性、残忍、血腥;经常通宵工作;日本右翼分子一再发出的死亡威胁;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这些就是解释张纯如精神崩溃的原因。

当很多人把春如的死抹黑为烈士的悲壮色彩时,她的家人却想呵护春如。“不要只关注她为什么死,要关注她为什么活着。”

张纯如的父亲、母亲和哥哥凝视着张纯如的铜像。

31

与张纯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有过多次交往的朱成山感叹,“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失去的是一位正直的同胞和朋友;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并试图说服别人的人。”

32

她的母亲张莹莹说:“我的立场是独特的:我可以用我的余生来哀悼我心爱的女儿,或者我可以把我的损失变成积极的事情。对我来说,完成未竟事业也是我的使命——教育下一代记住残酷的历史教训,让历史不再重演。”

纪念馆里的张纯如雕像

33

2017年4月,情感纽带为“难忘的记忆”的张纯如纪念馆在她出生的江苏淮安开馆。她死前说过的一段话,被反复讲述-

请一定,一定,一定要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

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胸怀大志。不要局限自己的眼光,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或想法。

34

对了,她的英文名iris还有另外一个意思:Iris,是她生前最喜欢的花。今天,世界用艾瑞斯献祭了她。

35

张纯如说,“每个人都会死两次——一次是在肉体中,一次是在记忆中。故事丢失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

让她的故事永远不要再失落,她的故事注定要被我们一代代的讲述。

内容编译自《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

《张纯如:一个不能忘记历史的女人》作者,张莹莹中信出版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制片人李哲

编辑王若露校对高绍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54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