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行政手段)

2021年,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中央部门“明白账”的收支近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在本部门网站、财政部网站和中国政府网站,公开2021年决算,接受全

2021年,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行政手段)

中央部门“明白账”的收支

近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在本部门网站、财政部网站和中国政府网站,公开2021年决算,接受全社会查询。

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晒”收支账本以来,到今年已连续12年向社会公开决算。今年的决算公开有哪些新亮点?记者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和财政专家。

推进综合绩效评价信息公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102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决算。与以往相比,今年中央部门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项目自评结果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数量继续增加,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进行说明。

据财政部负责人介绍,今年随中央决算一并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项目绩效自评表增加到586份,比上年增加93份。围绕财政部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对72个项目开展了财政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3万亿元,项目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同时,首次将中央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纳入评价范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今年,财政部选取了36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与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一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考。举报件数比上年增加7件,涉案金额6000多亿元。

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德华认为,经过多年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的决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部门决算的内容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是增强财政透明度,构建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也将对地方部门决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增加决算公开内容,扩大绩效评价信息公开范围,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及时反映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有利于督促各部门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利于当前稳增长政策取得实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根据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财政决算的报告要求,对绩效评价低的项目和评价结果差的部门,在安排2022年预算时将按一定幅度逐级核减,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增加政府采购透明度,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今年是政府采购支出连续第七年向社会公开。往年只公布授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和小微企业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支出的比例;今年,为推动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还提高了公共产品支出、项目支出和服务支出中授予中小企业的比例。

例如,广电总局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政府采购支出中,授予中小企业的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总支出的62.8%,其中授予小微企业的合同金额为16191.03万元,占授予中小企业的合同金额的23.8%;授予中小企业的货物合同金额占货物支出金额的85.1%;项目采购中授予中小企业的合同金额占项目支出金额的53.1%;授予中小企业的服务合同价值占服务支出的55.9%。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采购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有类似要求,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王德华认为,细化部门决算公开信息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和推动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社会各界分析相关政策领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领域的相关制度设计,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落实政府从紧生活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2021年中央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中央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加强地方民生和财政保障,牢牢守住了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如国家能源局2021年“三公”经费预算921.49万元,决算291.62万元,占预算的41.1%;财政部202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283.74万元,支出决算514.41万元,占预算的22.5%。

各部门解释了决算数少于预算的主要原因:一是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二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作未按计划开展。

“在建设有为政府的过程中,财政部门通过有效增收节支,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铭轩表示,通过公开决算,老百姓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的明白账,看到厉行节约共同渡过难关的实际行动,可以促进全社会形成节俭的良好风气,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记者曲)据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047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