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补偿心理学名词解释)

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补偿心理学名词解释)

-01-

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抱怨他15岁的女儿。因为她在生活中经常感到累,所以我们叫她“雷老师”。

雷女士说,女儿个子比她高,但是又懒又不懂事。她的表现是:节假日经常在家睡到早上十点或者十一点,经常躺着看电视或者用iPad玩游戏,从来不好好打扫房间。每次受不了就帮女儿收拾,更别说照顾妈妈,帮她分担一些洗碗吸尘之类的家务。按照她的话来说,我女儿就是一个生活各方面都不勤快的懒小懒鬼,自私鬼。

这位妈妈在咨询中开始自我剖析,说孩子小的时候,她觉得女儿太小,所以没有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上了高年级和初中后,她觉得女儿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以作为母亲,家务都是她来做,经常帮孩子整理衣服、房间,甚至每天背的书包。

我问她,你小时候做家务吗?

她告诉我,她家有四个孩子。她是家里的长女,父亲是木匠,养活全家。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她从5、6岁开始就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分担各种家务。她还记得小时候帮家里搬煤球的经历,寒暑假每天晚上其他同龄人都在外面玩的时候她需要帮妈妈做饭的场景。

她说她不希望女儿的童年那么苦,因为她童年很苦,肩负着沉重的家务负担,和妈妈一起带孩子,好像没有童年。

结婚后,她虽然外出打工,但在家做了大部分家务。孩子小的时候,丈夫很少分担抚养孩子的重担。工作、育儿、家务,一根蜡烛分三份点,让她觉得很累。

她进一步补充道:女人的生活很辛苦很累,所以总想着在女儿还小,不用承担更多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时候,能为她做的尽可能多。女儿结婚成家后,也要像自己一样兼顾工作和家庭。太累了。

可见雷女士是一个付出的母亲,同时也把太多的内心体验投射在女儿身上。她把孩子当成自己内心的孩子。

从小她就不让女儿做家务,把生活中的琐事都安排好了。她一方面溺爱女儿,另一方面试图弥补内心孩子缺失的部分,满足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抚平童年因缺失而承担过多家庭责任的心理阴影。

-02-

其实不光是她,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都有心理补偿。比如有的人当了父母,就把小时候想玩却买不起的玩具都买了。小时候想吃吃不到的食物,但也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经调侃过自己的女儿,说她是“小明星”,因为她的孩子衣服鞋子很多。原因是她小时候,女朋友经历了一次衣服鞋子的深度匮乏。等她有了孩子,家庭条件好了,就开始疯狂的补偿内心的孩子。

这种心理补偿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父母没有意识,过度,也就是分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出现问题,阻碍父母看清孩子的真实样子。

在亲子关系中,把自己太多的需求强加给孩子,抹杀了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志和存在感,也会造成亲子关系中太多的不公平和牺牲,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懂得感恩。

在潜意识层面,文章中的雷女士可能还在嫉妒女儿:“为什么我有这么苦的童年,你却有这么安逸的生活?”所以,在意识层面上,她需要抱怨女儿的懒惰和自私,以获得内心的心理平衡。

雷女士还将“如何做女人”、“女人应该怎样生活”的认知传递给女儿,即“女人结婚后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女人结婚后很苦很累”。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个因为母亲的心理补偿而被母亲宠着的女孩。她不用做任何家务,她总是过着非常轻松愉快的生活。但同时,她妈妈也一直在用行动和言语告诉她,等有一天她结婚了,她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轻松快乐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她的生活将变得。

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大概不会选择结婚吧?

或者进入婚姻后,大部分都会不幸福,因为一方面她从小训练很少,可能会承担家务,做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她认为一个女人要兼顾所有的工作、家务、育儿,但她做不好,自然生活会很累,自我挫败感极强。

当然,也许这个女孩会从她妈妈的经历中学到相反的东西,也可能她没有继承她妈妈告诉她的认知。她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认知,于是有了新的认知突破:我不想和我妈一样累。作为一个女人,我想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想找一个可以分担家务,一起养孩子的老公。而她可以根据这个认知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现实中当然有这样的女儿,但不多。因为女儿大多和母亲是同性,母女之间有很深的纽带,对母亲的认同感更强。所以她们受母亲不良认知的影响更深,甚至很多女儿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摆脱母亲带来的这种影响。

-03-

雷女士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游客的故事。她也是一个中年妇女。我们就叫她“晓晓”吧。

萧是她父亲家的独生女,也是家里三个孩子中唯一最小的女儿。她的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很爱她,从小不允许她做任何工作,什么都不用她操心。

原本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她,在22岁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男生。恋爱两三个月后,她结婚了,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来婚礼应该是美满的,但是结婚第一年,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因为不擅长家务和做饭,以及为人处事的笨拙和情商的低下,遭到了婆婆和老公的拒绝、批评和打压。她感到极度沮丧和委屈。

第二年,她怀孕生了个女儿,又因为公婆和老公经常嫌弃照顾孩子不好,再加上育儿的琐碎和压力,她陷入了产后抑郁症。她跟父母说想离婚,但被父母反复劝说,对孩子要有耐心,要勤快,多做事。

当时她责怪父母和哥哥在她小时候只爱他们,却没有教会她做人的能力,让她婚后吃了那么多苦。她也发现父母兄弟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因为她想离婚的时候,家里人不支持她,他们怕她成为他们的负担。

于是,当晓晓女士的女儿长到4、5岁左右的时候,为了避免婚后所受的苦罪,女儿又要经历一次。她开始训练女儿做家务,在与人相处时,也要求孩子举止得体,成熟机警。当她的孩子做得不好时,她会严厉地批评他们,并对他们提出极高的要求。

因为对女儿的教育严格而强势,虽然女儿一度怀疑是不是妈妈的亲生孩子,但总体来说还是乖巧听话的。但到了青春期,女儿变得叛逆倔强,开始激烈反抗母亲。婆媳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和冲突,婆媳关系差到不能同桌吃饭。

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这个女孩长大成为母亲,她对孩子,尤其是女儿的教育会是怎样的?

大概和她妈妈晓晓女士正好相反。她为了弥补童年缺乏被爱,很可能对女儿过度保护和溺爱。

通过这两位女士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童年创伤得不到感知和治愈,这种家庭创伤就会代代相传。

一个过分严厉的母亲养育出一个缺乏爱的女儿。缺爱的女儿为了弥补童年的缺失,把孩子当成自己内心的孩子,过分溺爱女儿。被溺爱的女儿长大后,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变成一个过分严厉的母亲,然后养育一个缺少爱和童年的女儿。

和A-A是一样的,把眼前的真实的孩子当成自己内心的孩子一样是有问题的,不管你对孩子是太严厉还是太溺爱,尤其是父母把太多负面的情绪体验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时候。

-04-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

第一步:父母应该意识到。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第二步:父母的自我改变。

收回对孩子的投射,收回对孩子的过度补偿,抚平自己的创伤,同时回归自己的需求,学会自我满足。

小时候玩的少,工作的多,就会学会让自己多玩游戏,多偷懒,而不是什么都为孩子做,什么都承担。

喜欢漂亮的衣服就给自己买,而不是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来满足内心的孩子。

想弥补自己小时候没上兴趣班的不足,就自己去报班,自己学习,自己体验,而不是去报一堆自己想上的兴趣班,逼着孩子学习,然后骂孩子不努力不上进。

第三步:看清孩子的真实面貌。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小时候的你和孩子的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一样。要看清孩子的真实样子和需求,他要一个苹果就给他一个,而不是你想的给他一车水晶梨。

只有这样,才能结束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才能享受流动而轻松的亲子关系,才能养育出内有爱外有光的孩子。

点击“再看”,希望你我都能做到。

注:该案例已获访客认可,匿名改编。

加工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章来自美亚,作者美亚一布。

作者:美亚,畅销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四年心理咨询经验,出版过《慢慢来,一切都来不及,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等多部作品,改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咨询微信:meiyang8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9843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