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狼什么意思(闪电狼啥意思)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甲午战争北洋舰队“靖远舰”残骸在大连庄河海域被发现。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甲午战争北洋舰队“靖远舰”残骸在大连庄河海域被发现。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

靖远舰作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之一,既没有配备像定远、镇远那样令日本海军闻风丧胆的巨炮,也没有像致远舰那样发动致命攻击,欲与敌船同归于尽。可惜它沉在了路中央,留下了一个悲伤而广为流传的故事。在甲午战争的悲壮画卷中,“袁静舰”似乎并不那么显眼,但不代表她没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本文以陈悦的《北洋水师舰记》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讲述了在与海军列强纷争的背景下诞生的“靖远舰”是如何走向最终归宿的。

闪电狼超勇的是什么意思(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插图“靖远”,这是建造完成后在英国与“致远”级军舰会面时拍摄的。(图片来自陈悦:《北洋水师实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静园:前卫设计的实验品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在马江之战中,福建水师在法国水师的进攻下全军覆没。1885年6月,中法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结束了中国无敌、法国无敌的战争。同月,清廷发布上谕,指出“虽和平定了,海防不可放松”,认为在中法战争中,清朝“以陆军队取得无数胜利,仍能显示我军之强大。若海军兵力得力,互相支援,则处处牵制”,于是决心“此事定,大海军当主力”,从而开了第二次海防会议,也促进了海防的发展。

此时清朝的财政状况已经无力再购买像定远、镇远这样的大型铁甲船,于是决定再订购四艘快船,而靖远就是这个计划中的四艘快船之一。

巡洋舰,由风帆时代的单层炮甲板战舰演变而来,拥有装甲船无法比拟的高速,所以中国将其翻译为“快船”。早期的巡洋舰舰炮不要求大口径,而是要求大数量;一般吨位小,但是煤仓设计的很大,续航能力突出。

就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几年,英国著名船舶设计师兰德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巡洋舰设计方案,被称为“完美巡洋舰”。这艘巡洋舰以其防护方式——装甲甲板巡洋舰而闻名于世。单词“dome”的意思是中间凸起的拱形。所谓穹甲,就是中间平坦、两侧倾斜的穹甲。此前,巡洋舰的飞机装甲甲板在吃水线以下。一旦吃水线被打破,涌入的海水会淹没整个扁平的装甲,导致战舰失去浮力而倾覆。穹顶的设计使得高泉线以上的中间部分,即使水线破损进水,也很难暂时淹没高泉线的装甲甲板,战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另一方面,装甲甲板向水线倾斜的两侧变成了防弹效果好的倾斜装甲,舰外海水的阻力对水线附近的舰舷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即“斜坡拒弹,穹顶隔漏水”。

1883年,中国已经向德国沃尔肯造船厂订购了一艘轻巡洋舰——后来命名为“济源”号。事实上,德国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圆顶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中国订购的新型巡洋舰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圆顶巡洋舰,为后世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

北洋舰队沦陷后,“济源”号被日本俘获(图片来自《北洋水师舰志》)

德国人在“济源”号上使用了很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材料,这是一艘由中国白银制成的轻巡洋舰。比如她的穹顶甲板采用了当时最新的钢铁复合装甲,而她的穹顶风格与英国不同,是中间平两边斜,是中间凸起的弧形穹顶。当时认为英国的穹顶实际上是三块扁平的装甲片铆接在一起,装甲的连接处可能不够坚固,而德国人则是凭借精密的冶金技术直接加工弧形板,从而避免了这一弊端。

然而,德国仍然没有学习英国的圆顶巡洋舰。济源号的穹顶仍然采用了早期英国穹顶巡洋舰的设计。穹顶只覆盖了机舱,并没有延伸到整艘船。而且穹顶的位置居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完全背离了“穹顶边界漏水”的设计思路。然后低矮的圆顶甲板压缩了其下机舱的空室,使得“机舱狭窄,没有空空隙,只能侧身行走,担心意外接触,夏月燃烧,人心惶惶”。

吸取了“济源”号的教训,清朝在再次向富尔坑船厂订购巡洋舰时,自然提出了改进要求。德国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改进“济源”级的原设计,提高圆顶甲板的安装位置,使之成为高泉线,增加煤仓;另一个方案提出了当时相当前卫的设计——装甲巡洋舰。即在巡洋舰上设置类似定远级装甲舰的装甲堡垒,将军舰的关键部位围在装甲带内,水线带上部8英寸(约20厘米),下部6英寸厚。最后,清朝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靖远”级战舰装甲防护部分示意图(见图中黑带和黑色粗线部分)(图片来自《北洋水师舰艇》杂志)

但是,就像之前建造济源一样,德国之前并没有设计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这一次拿了中国的钱做实验,精原成为德国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先驱”。

中国购舰背后的英德角力

在向德国订购“靖远”号的同时,清朝还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签约订购了两艘“致远”级军舰(即“致远”号和“靖远”号)。主持购买该舰的李鸿章原本倾向于“圆顶快船”的方案,打算按照“济源”号的设计在英国和德国订购两艘。但由于“济源”号的上述缺陷,引发了巨大争议,被德国抢了订单的英国人甚至对该型战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使得欧洲负责具体购舰的官员不得不小心翼翼。为了保证新巡洋舰的质量和先进水平,英国公使曾纪泽和德国公使徐景澄并没有根据命令直接订购“济源”号军舰。而是在欧洲各国反复考察,咨询英德两国的海军部和造船专家。这就引发了“穹顶装甲”和“装甲”的争论。

英国海军认为巡洋舰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的高速度,强烈不赞成德国设计的装甲巡洋舰。感觉这样做出来的战舰,速度比传统的圆顶巡洋舰低,防护能力还不如真正的铁甲船,不是驴也不是马。受此影响,驻英大使曾纪泽也不喜欢装甲巡洋舰,多次与徐景澄争论,而徐景澄一直坚持水线带甲优于穹甲的观点,装甲巡洋舰生存能力更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几乎剑拔弩张。最终,倾向于徐景澄的李鸿章让步,分别在英国和德国购买了穹顶装甲和装甲巡洋舰。

这场关于英德出口军舰的“穹甲”和“铠甲”之争,甚至惊动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亲自过问两艘“靖远”级军舰的建造情况,指出“这次出色地、按时地执行中国的命令,意义重大”。在德国政府的集中关注下,两艘“靖远”级装甲巡洋舰提前完工。

为中国设计定远和济远的鲁道夫·哈克设计的靖远级战舰,排水量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最大吃水5.11米,航速16节(1节=1海里/小时= 1852米/小时)。主炮采用2门1880式210mm 35x口径克虏伯钢箍炮,一式2门安装在舰首外露炮台。副炮为两门1880式150mm 35x口径克虏伯钢箍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炮相同。

战舰中部仿照定远级战舰,一个被称为铁甲堡的设防空室四面被“垂直装甲”包围。堡垒的旋转机构、弹药舱、锅炉、蒸汽机等关键部位都是在这个区域设计的。装甲堡垒最厚的地方有9.5英寸(24.13厘米),由三块装甲拼接而成,而不是像后来的战舰装甲板那样采用互相咬合的制造工艺。一旦关节中弹,很可能造成装甲带破裂进水的后果。这一缺陷也成为靖远号沉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为“静园”埋下战斗隐患的设计是她的指挥官塔。中国早期军舰上的司令塔观察窗都是类似碉堡弹孔的开口,防护效果不错,但视野不太理想。“靖远”级战舰的指挥官塔采用了指挥官塔顶盖与塔壁由安装在指挥官塔内部的几根立柱连接的设计,顶盖与塔壁之间留有一定高度空的间隙(想象一下窗外安装安全窗的样子),开阔了不少视野。但在战斗中,更小的弹片甚至小口径炮弹都有可能毫无阻碍地飞入指挥官塔内部。

1887年,两艘完工的靖远级战舰靖远号和涞源号前往英国朴茨茅斯与致远号和靖远号会合,与在英国亚罗造船厂建造的鱼雷艇左对1号一同回国。林永升被任命为“靖远”号的船长。但编入北洋舰队的“靖远”号,与她的姊妹舰“涞源”号不是一个队,而是与英国制造的圆顶快船“致远”号混编在一起。曾随京、来、直、京四艘远舰回国的清朝官员于思真认为京、来“不及直、京之快,而太强”,北洋舰队采用了——致远。“涞源”和“靖远”混合编队,可能是希望“靖远”级战舰的厚装甲和“致远”级战舰的快腿配合,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死后:靖远最后一战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结局,以及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各种原因,学术界都有大量研究,也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几个细节是关于北洋舰队战舰的情况,双方的战力,甲午战争最后的靖远之战。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当天10点20分,日本海军吉野号前桅瞭望员发现了烟尘。10时,吉野的了望兵从望远镜中大致能分辨出7~8缕烟尘,而且烟尘的数量还在增加。1时30分,日军确认发现北洋水师主力。另一边,北洋舰队在11点半左右发现西南方向有微弱的烟尘闪烁,又过了半个小时才发现是日本联合舰队。

中日最早发现敌人踪迹用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日本舰队用的是优质煤,薄薄的煤烟很好的掩盖了舰队的踪迹。但是北洋舰队军舰的锅炉烧的是劣质煤,所以烟囱里冒出黑烟。尽管海军提督丁多次与矿务局抗争,但在开平煤矿总办看来,将优质煤炭卖给商人牟利,显然比以平价供应海军要有吸引力得多。此外,虽然“超勇”号和“洋威”号这两艘已近淘汰的老战舰只能勉强达到7节的最高航速,从而拖慢了整个舰队的航速,但劣质煤炭让北洋舰队老化的锅炉和主机雪上加霜。即使没有“超勇”和“扬威”,舰队的速度也未必能提高多少。北洋舰队的“龟速”甚至让日军指挥官怀疑丁有没有耍什么花招。

下午1点10分左右的东沟海战态势图(图片来自《陈悦:中日海战》,中信出版社,2014)

战斗开始后,细心的中国军官注意到吉野船尾冒出的烟是黄色的。“镇远”号上的美国雇员菲洛·马吉芬认为,一些日本军舰“使用了苦味酸爆炸弹,其散发的有毒烟雾可以与黑火药明显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广佳”号上的军官陆注意到,“敌人的火药很不一样,不管是木头的还是铁的,枪打中的地方立刻燃烧起来,而且很难扑灭”。

在陈悦的《甲午战争》一书中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军舰装备的速射炮都不同程度地配备了装填下濑粉的新型爆破弹。苦味酸,学名“三硝基苯酚”,原本是一种黄色染料,用它制成的炸药的烟雾是黄色的,所以又叫黄色粉末。装满黄色粉末的炮弹不仅灵敏度高,而且爆炸后还伴随着“能点燃钢铁”的火焰。这种粉末点燃的火龙会像汽油一样流动,即使在海水中也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1891年,日本海军工程师Yasuhyun Xiase生产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Xiase火药,并于1893年装备海军。除了炮弹的推进剂,日本的推进剂中已经使用了无烟推进剂,消除了下一发子弹必须在烟雾散去后才能发射的弊端。而在北洋舰队中,仍然使用填充黑火药、易受潮、爆炸性能差的炮弹和能产生大量烟雾的推进剂。

火药性能和舰队速度的差异也是中日战损比差异巨大的重要原因。据日本人统计,在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所有舰艇一早就逃离了战场,仅射了15发炮弹。其余定远射159发,镇远200发,涞源225发,靖远110发。致远舰、广佳舰和靖远舰被击沉。所有日军舰艇,除赤城和Bi30被射20次以上(赤城30次,Bi30 23次)外,其余舰艇均被射3至13次,无一沉没。据马友元介绍,在近5个小时的战斗中,北洋舰队仅造成36%的日舰被击出个位数以上,可见命中率之差。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口径火炮数量和发射炮弹比例,发现北洋舰队操作老式火炮落后于日军,在敌人优势火力的猛烈打击下,其射速高于陈悦联合舰队。他认为北洋舰队官兵的作战素养高于日本海军官兵。

在大东沟海战中,靖远、致远组成的编队与定远等舰一起与日军舰艇碧佐、赤城作战。装备着火枪和马刀的水兵和陆战队员被集合起来准备跳岗战斗,俘虏们误入了定远和靖远之间的比佐。“致远”号沉没后,“靖远”号曾向“吉野”号发起攻击,但遭到日军第一游击队炮火的重创,孤军奋战的“靖远”号被迫退守浅水自救,随后日军第一游击队配备大量速射炮的4艘新巡洋舰(吉野、高千户、秋金洲、浪涌速)相继抵达。不幸的是,林永升,这位在司令塔指挥作战的管带,“突然被敌人的炸弹击中,死于脑裂”。击中林永升的炮弹或弹片很可能是从“靖远”网格状指挥塔的空缺口飞进来的。靖远有缺陷的装甲堡垒成为了压垮靖远的最后一根稻草。17时03分,在吉野的炮击下,靖远左舷水线带的装弹机被击中,子弹正好打在装甲的连接处。装甲带立即断裂并部分脱落,海水从水线装甲带的破口处涌入,船体向左倾斜。

西方艺术作品:《沉沦》中的“袁静”(图片来自《陈悦:甲午战争》)

围攻靖远的四艘日军舰艇不停开火。17时25分,京元号船体向左倾斜,右侧螺旋桨逐渐露出水面。四分钟后,靖远号左转,翻船入海。全舰只有16名官兵获救。日本海军也对英勇战斗中沉没的“靖远”号表现出极大的敬意,称“敌人从未升起或降下它的旗帜,而是一直战斗,至死都能看到打印的海底。”

参考数据

陈悦:《北洋水师实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陈悦:中日战争》,中信出版社,2014年;

马有元,《京海澄江:中国近代海军史新解》,中华书局,2013年;

纪琛译:《龙之旅:北洋水师四种航海日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

陆·《等待:北洋水师官兵回忆汇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935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