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虫的图片 放大图片(脸上长螨虫的图片)

高能预警!前面的文字和图片可能会给人皮肤发痒的错觉!虽然是错觉,但不要怀疑螨虫此刻就生活在你身上的事实。提到螨虫,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样。尘螨示意图

高能预警!前面的文字和图片可能会给人皮肤发痒的错觉!虽然是错觉,但不要怀疑螨虫此刻就生活在你身上的事实。

提到螨虫,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样。

螨虫的图片(螨虫图片图库)

尘螨示意图 图片来源:wiki尘螨示意图图片来源:维基

的确,在众多除螨广告中,尘螨的出现率是最高的。不过不用担心,大多数时候,尘螨对人是无害的,因为它们很少寄生在人身上。人老户是一种奇特的蠕形螨,外观上与尘螨有很大不同。

蠕形螨在大多数时候对人体健康也是无害的,因为它们和人类有很深的缘分,因为它们和人类相爱了很久。

人类历史专家:蠕形螨

所谓“人不可貌相”,作为在地球上生活了4亿年的物种,蠕形螨记录了也许连人类都不知道的人类历史。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通过不断迁徙,最终呈现出人类种族的全球分布,并进化出肤色和血型的差异。同根同源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分化成不同种族的?蠕形螨可以告诉你答案。

人体皮肤中寄生有两种蠕形螨,一种是略细长的有毛囊的蠕形螨,主要生活在面部毛囊和眼睑的睑板腺;另一种是微胖的蠕形螨,生活在皮肤的皮脂腺中。

一些人研究了虱子,一种寄生在人类身上的寄生虫,发现虱子的遗传特征和它们的地理谱系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从理论上讲,蠕形螨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蠕形螨的流动性不如虱子。所以,了解蠕形螨的进化史,就一定能揭示人类的迁徙过程和进化史。

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分子方法揭示了蠕形螨与人类的关系,其中一些结论相当有趣。

首先,毛囊蠕形螨和短蠕形螨的区分是非常古老的,说明它们与人类共同生活了很久。

其次,两种蠕形螨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而言,毛囊蠕形螨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保守,而短蠕形螨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这可能与两种蠕形螨的生活方式有关。毛囊蠕形螨更“宅”,显然与人类迁徙进化的相关性更高。

第三,目前已知与短蠕形螨最接近的其他哺乳动物蠕形螨是一种寄生在狗身上的犬蠕形螨,所以短蠕形螨很可能是在人类驯化狼后由狗传播给人类的。

第四,与以往显微镜观察确认的方法不同,在使用DNA扩增后,研究人员发现,每一个18岁以上的受试者都有蠕形螨。在18岁以下的受试者中,70%也检出蠕形螨。这充分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蠕形螨的感情“越来越深”。

有了这些研究基础,2015年,同一个团队继续研究毛囊蠕形螨的遗传多样性,试图揭示人类血液分化的奥秘。

科学家收集了70个人类宿主(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同种族)的毛囊蠕形螨样本,分析了线粒体DNA序列的差异和进化分支,发现毛囊蠕形螨的4个不同种群分别对应4个进化分支。

出乎意料的是,不同种族的主体中,螨虫的进化分支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有四种不同的蠕形螨种群,在亚洲有三种蠕形螨种群,而在欧洲只有一种蠕形螨种群。

这项研究也再次证实了人体毛囊蠕形螨种群的稳定性。即使这个族群迁移到一个新的地区,也可以几年不变。人体蠕形螨的命运真的很强大!

至于不同民族蠕形螨种群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恰恰与人类的迁徙历史有关。这四种不同的蠕形螨种群与人类祖先一起在非洲进化。在人类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和人体皮肤(不仅仅是肤色)的变化,部分人群的蠕形螨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欧亚人种蠕形螨种群减少。

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国人蠕形螨的人群是相同的,这大概和16世纪到20世纪的黑人血泪史有关。欧洲殖民者,包括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人迁移到拉丁美洲,造成了非常普遍的混血儿,相应的反映在毛囊蠕形螨的种群上。

人类迁徙的漫长历史,其实记录在微小的蠕形螨身上。

螨虫会跟人类“融为一体”?!

虽然蠕形螨与人类的关系很深,但很多人还是对螨虫深恶痛绝。对于这些人来说,现在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毛囊蠕形螨“太懒”——它们可能已经进入进化的“死胡同”,濒临灭绝;坏消息是,为了避免种族灭绝,这些懒蛋正在从体外寄生虫进化为人类共生体。换句话说,他们会和我们“融为一体”,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

在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在对毛囊蠕形螨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后,科学家发现它们的基因正在减少,这表明它们越来越能够利用自己的宿主——人类。

毛囊蠕形螨是典型的“宅男”,生活方式过于简单。吃喝、睡觉甚至交配都在人类的毛囊中进行,全方位享受人类的“保护”,基本没有机会遇到任何种族外的威胁。通常一只毛囊蠕形螨占据一个毛囊,它甚至不需要抢食,种族间的竞争基本停止。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样一个“低欲社会”,毛囊蠕形螨对交配几乎毫无兴趣,干脆在“同族”中近亲繁殖。这也导致了它们不同寻常的交配方式——雄性生殖器官移向头部。在交配过程中,雄性必须将自己固定在雌性下方,并靠近人类的毛发交配。

长期这样生活下去,毛囊蠕形螨的一些无用基因和细胞逐渐退化,最后脱落。比如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毛囊里,不需要四处活动,所以运动功能的基因退化严重。只有由三个细胞组成的肌肉能为它们提供机动性,这几乎是同类物种中数量最少的。

有趣的是,毛囊蠕形螨在出生时并不是这样。幼年螨虫比成年螨虫有更多的细胞。这与寄生动物在发育初期会减少细胞数量的假设完全相反,但它为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毛囊蠕形螨成为人类共生体的第一步。

为了加深与人类的关系,毛囊蠕形螨正在疯狂地做减法。它们充分利用了人类给予的好处,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紫外线的伤害,毛囊蠕形螨在夜间活动。

它们本身不产生褪黑激素,而是利用人体皮肤分泌的褪黑激素来感知昼夜变化。所以,还是熬夜吧,不然会耽误毛囊蠕形螨的夜间活动。要知道,熬夜导致的皮肤问题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节奏有关。

这种螨虫,还是越少越好啊!

虽然有些螨虫和人类之间的缘分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考验,并且会走向未来,但是有些螨虫还是很讨厌的。比如尘螨是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对哮喘患者尤其不友好;就连一向老实的毛囊蠕形螨也会引起酒渣鼻什么的,但可能不是他们的错,是他们的细菌。

有些螨虫对人类不友好,比如疥疮。

疥螨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喜欢侵入手指关节、腕屈、肘窝、腋窝、下腹部等柔软而薄的皮肤区域,引起剧烈瘙痒,形成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疥疮,甚至引起继发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等。如果是婴儿,因为皮肤比较嫩,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疥疮。

为了更方便地获取食物,疥疮不仅寄生在人体皮肤的角质层,还可能潜伏在被褥、衣服、鞋袜、毛巾、枕巾等地方,并以此为媒介进行传播。一旦感染,将终生寄生。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一些控制疥疮的小技巧。

第一,注意卫生。在个人卫生方面,至少要做到“三勤”,如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衣服和被子。居住环境方面,需要经常清洁通风。

第二,注意饮食。尽量不要吃刺激性或能使皮脂分泌旺盛的食物。如果你不想给疥疮宝宝找个家,你应该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食。

第三,使用药物。比如根据自己的肤质和体质,选择硫磺皂等产品杀菌除螨。

当然,如果有皮肤问题,也不能去正规医院看病。

知道人类和螨虫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想对这些老家伙说的话吗?

参考资料:

[1] C. A. Elston,D. M. Elston,蠕形螨,皮肤科临床,2014,32(6): 739-743。

[2] J. E. Light,J. M. Allen,L. M. Long,T. E. Carter,L. Barrow等基于线粒体数据的人类头虱的地理分布和起源,寄生虫学杂志,94: 1275-1281。

[3] M. S. Thoemmes,D. J. Fergus,J. Urban,M. Trautwein,R. R. Dunn,人体蠕形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PLoS ONE,2014,9(8): e106265。

[4] M. F. Palopolia,D. J. Fergusb,S. Minota,D. T. Peia,W. B. Simisond,I. Fernandez-Silvad,M. S. Thoemmesc,R. R. Dunnc,M. Trautwein,人类毛囊蠕形螨的全球差异:宿主祖先和螨谱系之间的持续关联,PNAS,2015年,112(52): 15958-15963。

[5] G .史密斯、a .曼萨诺-马林、m .雷耶斯-彼尔托、C. S. R .安图内斯、v .阿什沃斯、O. N .戈塞尔、A. A. A .扬、a .莫亚、a .拉托雷、M. A .佩罗蒂、H. R .布莱格,人类滤泡螨:外寄生虫成为共生体,分子生物学。生物。伊沃。39(6): msac125。

[6]王翠娟,楼正清,俞丽阳,罗,,医用床垫控制螨虫效果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13,15(5): 767-768。

[7]福尔顿,b .塞伊斯。酒渣鼻中毛囊蠕形螨密度:采用标准化皮肤表面活检的病例对照研究。皮托尔医院。, 1993 128(6):650-659.

[8] S .博恩施泰因,m .尤南,对肯尼亚单峰骆驼的重要兽医研究:过去和现在,博恩施泰因/骆驼科学杂志,2013年,6: 1-48。

作者:王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9125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