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是哪里的方言(吴语软侬)

熟悉书法和国画的朋友一定熟悉一种特殊的纸,那就是宣纸。宣纸,产于安徽宣城泾县,易保存,耐用不脆,不会褪色。这是纸的上品。笔墨,这文房四宝在古代属于高雅的东西。那么,宣城也有优雅的气质吗?

吴语是哪里的方言(吴语软侬)

卷烟纸

很多人可能对宣城并不熟悉。毕竟宣城现在不发达。不过宣城确实有优雅的人文风光。从唐代到明清,是江南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实安徽西南部的宣城和池州,在古代是经济文化极其发达的地区。他们现在的相对实力并不明显,这与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灾难性战争有关。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众起义,对皖西南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甚至当地的文化环境被彻底改变——从吴文化到淮文化。

吴,这个文化圈看似与中国古代狭隘的江南概念高度重合,但实际上吴语的概念更为宽泛。“苏南浙北”组成的江南核心圈,基本都是太湖方言。现代吴语一般分为六片:太湖话、台州话、金衢话、上栗话、瓯江话、宣州话。

其中,宣州片自然是以宣州话为主。

但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宣城会说吴语吗?

答案可以认为是否定的。今天的宣城仍然只在宣城北部的部分地区使用吴语,宣城的主流方言早已被江淮官话所主导。

其实除了宣城,周边很多地区都一样。宣州片是吴语区的最西部,所以一般称为“西部吴语”。分布在安徽东南部的芜湖、铜陵、池州,黄山的黄山区北部(原宣州太平县),江苏西南部的高淳,浙江西北部。

这个地区也是所有吴语电影中现存情况最差的。其疆域不仅覆盖着其他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的方言岛,而且还受到江淮官话的渗透,管辖范围不断缩小。

这种情况当然与西吴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西吴地区是吴语地区的最西北端,承受着江淮官话最直接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江淮官话占据鹊巢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之前提到的太平天国。

1853年开始,太平天国军队开始进攻西吴地区。之后,作为清军和太平军反复交锋的地方,大量人员死亡,皖南被贴上了“野不农,村不烟,城民相食”的标签。当时的皖南有多惨?据统计,从1851年到1865年,宁国府(宣城县、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人口从400万到76.8万不等,人口流失80%以上;广德县(广德县、郎溪县)人口由64.3万变为4.2万,人口流失90%以上;太平府(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人口由173万变为43万,流失四分之三;池州地区(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时代县、建德县、刘冬县)人口从322万减少到42万,流失近90%。

太平天国后期,西吴地区是对抗的前沿。

太平天国运动重创江西、江南、皖南,但如此惨烈的皖南人口损失率仍居首位,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皖南的四大姓氏,宣城梅、绩溪胡、景德江和吴静娴,几乎全部灭绝。当然,损失惨重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会改变。比如湖州府的损失就比皖南重。但由于地处吴语核心区,战后吴语其他地区人口填空白。就算其他地区移民到这里,也是受了吴语的影响,所以湖州现在还是吴语区。而西部吴语本来就属于吴语的边缘语。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大量人口移民到这一地区,导致当地人口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最重要的移民当然是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江淮地区的人口,因此当地被迅速同化。此外,还有一部分甘人东移,甚至还有河南、湖北等地的居民移民。这里形成了池州西部(石台、贵池部分地区)的赣语区和中原官话、西南官话的一些方言岛。

明清时期,南京可以算是江南的中心,政治文化地位非常高。而相邻的皖南地区本来就辐射性很强,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人口剧变,让西吴越来越淮化。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妇女、老人等社会群体还能说一些当地方言,但镇上的交流语言早已被浓重的江淮官话取代。宣州吴语区方言使用中有一个普遍现象:中年人还能听懂老白话,但说不好;年轻一代只能听懂零星的方言,更不用说说了。一些被普通话包围的本土方言已经被同化,只剩下一些特征。比如芜湖市郊区四山镇板南村,男性已经说城市普通话,当地方言被视为女性方言。可见人口变化之惨。

大家可以看到,吴语宣州片中部有大量空白区,甚至延伸到湖州的部分地区。这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大概包括了现在的宣州城的大部分,郎溪县的中南部,宁国市的大部分,广德县的大部分,安吉县和浙江湖州长兴县的西部,也说明了150年前这里的惨烈战争。

作者:云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7857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