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什么意思(说一个人中庸什么意思)

什么是“中庸”?你真的懂吗?中庸是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却被很多人误解了。很多人认为中庸是“平庸”,是一种妥协、妥协、和解的思想。即使在很多人眼里,中庸还

什么是“中庸”?你真的懂吗?中庸是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却被很多人误解了。很多人认为中庸是“平庸”,是一种妥协、妥协、和解的思想。即使在很多人眼里,中庸还是给人一种不上进,消极的感觉,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中庸之道可以流传几千年。肯定有原因的。放下你的偏见,跟我学习真正的中庸之道。

中庸什么意思(中庸的态度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是读书小广播。从今天开始,我将用一系列的视频与大家分享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后由宋代思想家朱所注。《中庸》独立成为儒家经典,还有《论语》、《大学》。我之前用了一个系列来分享孟子。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之前的视频和文章,今天我们就开始分享中庸之道。

先说古希腊的一个思想。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特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着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不要过度。简单介绍一下特尔斐神庙,它位于希腊的弗吉斯。它是古希腊人崇拜阿波罗的地方。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和理智,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古希腊人认为特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如此神圣的地方,能留下的文字,显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两行:

认识自己;凡事不要过度。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知识,认识自己。第一行“认识自己”是一个认识的原则,第二行“凡事不要过分”是一个做事的原则。我们的“中庸”思想也包含着“凡事不可过度”的智慧。中庸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智慧,类似于古希腊人的智慧。其实很多时候,古代东西方的智慧是相通的。

中庸之道曰:“中庸为上[yǐ]”!人民可以活得长久[yǐ]!在《论语》中,孔子也说“中庸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如此极端。“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什么是“中庸”?在古代,“平庸”和“功利”是同一个意思,“功利”或“功利”,其中“中庸”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规则,“平庸”是这个规则的实践和践行。

庄子在《吴起论》中说:“无用,但无用。还有,用它;用它,传它;传也,得也”

也就是说,一个可行的方法或者一个现实可行的策略,叫做平庸。只有当它起作用时,我们才能取得成功。中庸的智慧是对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对对立双方的理解,是对整体发展的全面认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各方面的中和。怎么理解呢?

《中庸》说,“执其两端,为民所用。”为什么要“用”呢?结局不好吗?让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人相对于少年和老人,中年时最有活力;植物也是如此。与幼苗和枯萎时间相比,它成熟时生命力最旺盛,枝叶也最茂盛。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用在中间”,不是一种妥协,而是因为“中间”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而两端是两个极端,两者都有缺陷。当然,这里的“中”不仅仅是中间,而是一种恰当、适度、理性,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太软弱、太正直对我们都不好一样。关于“中庸”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

首先,中国与和谐的关系。

《中庸》第一条说:“喜怒哀乐不放,则中;所有的头发都在中段,称为和。中者,天下大基也;和合,天下之道也。中和,天职,万物之育。”这段话很重要。意思是喜怒哀乐不能用颜色表达,称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是符合程度的,这叫“和”。

意思是“中”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和的境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基础,和的境界是天下所有人的正道。是本质,和谐才是正道。世间人完全达到了和谐,天地各得其所,万物才能长生。中国与和谐的关系,有点类似于道家的“道”与“德”的关系。老子说“孔子宽容,道惟顺从”,“从事道者,同道也;德同德”,道是内在的本质,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就像《中庸》说的,像“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是本质。表现出“和”就说明你遵循了“和”,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一样,从容、淡定、谦让,说明他的内心是“持中”的。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总是动荡不安,就说明失去了和谐,没有“执中”。其实,钟和何都包含着这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对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我们稍后将对此进行扩展。

接下来说第二个方面,“钟”的表现。

《中庸》第四章中说:“知其通者,愚不如之”。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中庸”。太聪明或太愚蠢都不好。它不是“中庸之道”的体现。走得太远不好。显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追求极致,而是主动选择中庸。这不是被动的策略,而是主动的策略。

三、“中”的用法?《中庸》第六章说:“执其两端,为民所用,以为顺也!”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在儒家思想中,三皇五帝被视为圣人,被视为德行至上的人,被视为大智慧的人。顺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智慧来源于“执其两端,为民所用”,意思是两个极端。孔子说舜是一个聪明人,他喜欢问问题,善于分析别人话的意思。隐藏别人的缺点,赞美别人的优点。他掌握了两端的意见,然后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运用到老百姓身上,即“执两端,为民所用”。

最后,如何实现“中庸”?

《中庸》也讲得很清楚,需要三个素质。《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德也”。只有懂得智慧,具备智、仁、勇三德的人,才能达到“中庸”的至德。为什么是“智仁勇”?因为这是三种典型的美德:理智、勇气和善良。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对应的美德是智慧、勇气和节制,这与《中庸》中的“知仁义勇”非常相似。而且柏拉图认为这三个部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和谐,人是幸福的。所以柏拉图说:幸福是灵魂的和谐。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中庸的幸福观和道德观。他说,一些关键的人类美德,如勇气、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都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中。比如,勇气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幽默是过度严肃和过度礼让之间的黄金分割。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的生活是灵魂与美德相一致的生活,而这种美德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或者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中庸”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如果用上面说的西方智慧,就是“凡事不要过犹不及”,如果用道家思想,就是“逆道而行”。我们可以认识万物中的极端,但不应该走极端。我们要掌握一个“度”,或者说“持中”,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走极端?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保持适度的平衡不仅是规避风险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中”是万物的本性。《中庸》曰:“中和,天职,万物之育。”意思是“中”是万物背后的一种规律,天地万物因“持中”而能长生不老。就像地球上曾经有过几千万个物种一样,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本性。保持这种本性就是“中和”,这样万物才能永生。中庸不是人为的选择,而是万物的必然。

好了,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以及它的几个内涵。接下来,我将一一分享我们的文化经典《中庸》的所有思想。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喜欢收藏,关注小播阅读。下一篇文章再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757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