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什么时候去世的()

“倒!倒!”

雷锋什么时候去世的()

1962年8月15日上午11时许,解放军战士乔安山在班长雷锋的指挥下正在倒车。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雷锋连早饭都没吃,就饿着肚子忙了一上午。

但由于暴雨不断,地面非常湿滑,稍有不慎轮胎就容易打滑。看到这,乔安山也鼓起了全部的力气,认真听从班长的指挥。

雷锋

“绕,绕,绕,绕”,几经周折,车子开了很久才到达目的地。乔安山松了一口气,但一转身,我看到我们的班长雷锋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1962年8月15日凌晨12点05分,雷锋因抢救无效去世。1966年,战友乔安山退伍,隐姓埋名近30年。

30年来,他极力隐瞒自己与雷锋的关系,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雷锋精神讲座。

每当有人问他雷锋去世的真正原因,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保持沉默。甚至相关新闻报道也只有简单的一句“雷锋同志因公牺牲”。

这也让人更加好奇。雷锋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乔安山为什么要极力隐瞒自己和雷锋的关系?雷锋走后的现状如何?

事故还原

1962年,政治部干部石宝光和宣传部部长张军来到医院。去世的雷锋躺在病床上,脸上干干净净,左脸颊上只缠着几块纱布,好像只受了点轻伤,正在安详地睡觉。

士兵们聚集在雷锋的床边,静静地抽泣着。他们戴上了雷锋式的军帽,穿上了崭新的军装。

看着班长的遗体,战士们不敢相信。昨晚,那个笑着给他们讲毛选的班长去世了。

1962年8月15日早晨,由于连续几天的暴雨,地面泥泞不堪。运输连战士乔安山和班长雷锋接到了送粮到站的任务。

两个人一刻也不敢耽搁,尤其是雷锋,连早饭都没吃就匆匆上路了。一路上都在下毛毛雨。雷锋手握方向盘,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小路,一刻也不敢放松。

汽车沿着狭窄的土路缓缓前行,两个人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把一卡车粮食送到车站。

回到运输连后,连长让雷锋和他们赶紧去吃饭,雷锋却心疼地看着那辆溅满黄泥的绿色军车。要知道雷锋爱车如命,平日里看到车上有污渍就要用抹布擦干净。

再说下午还有别的任务,再洗恐怕来不及了,于是两人决定先把运输车洗干净再吃。

水龙头离九连炊事小分队不远,但是车要经过一条狭窄的通道才能到。

而且九连军营前面还是一条布满晾衣绳的土路,要绕过一条竖立在入口处的晾衣绳,所以非常考验司机的技术。

后来乔安山回忆说,“雷锋哥哥知道我经验少,特意让我开车,他指导。”

在到达晾衣绳前,雷锋亲自下车查看地形。他发现要过这条路,必须直角转弯,即使是老手也很难开进去。

于是雷锋故意站在车的左前方,离路口晾衣绳只有两米的地方,指挥倒车。

“在——在——在——在——在——在——”。雷锋站在车前,小心翼翼地指挥乔安山开车。等汽车前轮和车厢过了晾衣杆,雷锋看了看角度,差点就过去了。

于是,他给了驾驶室里的乔安山一个“OK”的手势。乔安山看到指示后,立即驾驶运输车通过这条狭窄的道路。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每次乔安山说这话的时候都哽咽。他说,“我听到‘咔嚓’一声,以为碰到了什么东西。我突然一转身,就看到雷锋大哥躺在血泊中,倒下的晾衣杆上沾满了血。”

一个小战士还在那里喊:“班长晕倒了,班长晕倒了!”乔安山赶紧刹车,来到班长身边,只见雷锋已经失去了知觉,鲜血正顺着左额头的伤口往下流。

乔安山至今还记得这段经历:“大哥在那里喘着粗气,到处都是血。”

雷锋被紧急送往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医院领导听说雷锋受伤了,急忙为他腾出一间急诊室。大家都希望这个为自己牺牲的好兵能活下来。

但就在这时,由于大出血,雷锋的体温迅速上升。院长急忙命令战士们买一根凉了的冰棍,给雷锋紧急做人工呼吸。经过一番周折,雷锋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

战士们松了一口气,就连乔安山也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但是,院长知道,他只是为雷锋的救人赢得了一点时间。如果他真的想脱离危险,就必须马上做开颅手术。然而,职工医院的设施太简陋,根本无法进行手术。

最后,院长摆摆手说:“马上去沈阳军区202医院,把段主任请来!”段主任是沈阳军区脑外科医生。如果他能来,雷锋就有救了。

毛主席的好战士

连长曹玉德见状,也自告奋勇。为了最快的时间到达,团部还派出了连队唯一的一辆美式吉普车和最好的司机,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司机把油门加大到最大。经过一个路口时,他来不及刹车,撞上了旁边的一辆大货车。

卡车司机很生气,拉着司机的衣领让他赔钱,士兵急忙下车向司机赔罪,但司机还是不依不饶,只好让部队领导出面。

但一想到雷锋的一只脚已经踩到了鬼门关,连长曹玉德就有些焦虑。他不顾解释,把货车司机推到一边,让当事人得以上路。

然而没过多久,吉普车又碰到了另一个问题。就在刚才,吉普车以最快的速度撞上了一辆大货车,导致自身严重受损。没过多久,这辆车的发动机就报废了。

曹玉德马上从团部申请了另一辆车。这时候大家都很着急,知道对于身处险境的雷锋来说,每一秒都是宝贵的。

曹玉德好不容易上了第二辆车重新出发,却又出事了。

在经过一条狭窄的道路时,一辆车一直保持在曹玉德的前面,行驶速度还是很慢。此刻,曹玉德着急了。他按了几次喇叭催促司机,谁知对方听到喇叭越来越慢。

顾不上许多,曹玉德掏出枪来,“啪,啪”两枪打爆了挡路车辆的轮胎,迫使司机停在路边。

好不容易赶到医院接收段主任,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雷锋同志在中午12点05分永远停止了呼吸。

战士们挤在狭窄的病房里,向雷锋告别。看到这里,一向雷厉风行的曹玉德忍不住哭了。

战士们把雷锋的遗体送回连队,整理好他的被褥,把他最喜欢的钢笔放进雷锋的上衣口袋。做完这一切,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向雷锋告别。

尤其是雷锋班上的战士,他们哭了很久。战士小韩一想到班长花了半个晚上缝裤子就很难受。

在他们眼里,雷锋班长年纪不大,但平日里对他们很关心,就像自己的亲哥哥一样。

1962年8月16日,雷锋开始入棺。棺材是黄做的。它又大又重,棺壁有30厘米厚。它是由一位政府官员捐赠的。

本来是打算送给家里老人的,但是听说了雷锋的事迹后,被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于是自愿把棺材捐了出来。

进入灵柩时,政治部主任石宝光亲自捧着雷锋的头颅,和其他战士一起将雷锋轻轻安放在灵柩中。他们还在雷锋的身上铺了一层白棉布,就像雷锋本人一样,高洁。

很多战士也放弃了睡觉的时间,自愿持枪彻夜守护雷锋精神。

8月17日是安葬的日子,战士们骑着军用摩托车走在前面,乐队紧跟在车辆后面为雷锋送行。大大小小十多辆军车为雷锋送行。

沿途的人听说是雷锋同志,都主动要求加入送行队伍。雷锋生前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努力工作,早日见到毛主席!”

虽然雷锋最后没有见到毛主席,但毛主席听说雷锋的事迹后,亲笔题写了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以示肯定,也是雷锋的一个梦想。

雷锋去世后,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政治部领导觉得事态严重,专门派政治部主任石宝光、宣传部主任张军到运输公司调查情况。

离开雷锋的日子

石宝光和张军首先听取了团里和李连的汇报,记录了信息,然后前往事故现场进行调查。他们还请雷锋班战士乔安山开车还原了事发经过。

他们发现,夺走雷锋生命的木杆只有6厘米。这么细的木杆是怎么变成凶器的?

据调查,细木杆上半部分光滑,但从下半部分折断,没有人工切割的痕迹,说明木杆明显是意外折断,并非故意。

而且木杆上粘有黑色橡胶粉,刚好与车轮后胎上的划痕吻合,除车轮外车身没有碰撞痕迹,可以排除乔鞍山误操作撞木杆导致雷锋死亡的可能性。

因此,据石宝光调查,由于通道过于狭窄,加上连续暴雨导致地面松软,地面凹凸不平,导致车辆进入时有轻微倾斜。

而车的后胎恰好是司机乔安山的盲点。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刮到栏杆上,但是凸起的地面确实会导致后轮胎挤入晾衣绳根部。

晾衣绳断了以后,在铁丝的拉扯下,以极快的速度向雷锋弹去,正好打在了左太阳穴上,导致颅内出血,导致雷锋死亡。

虽然轮胎撞到木杆上破了是真的,但不是乔安山故意的,是意外。

而且也不是雷锋同志指挥失误,因为如果不蹲下来仔细研究,根本看不到埋在土表层的木杆根,所以真的是意外。

于是,石宝光在调查结果上写下了“因公殉职,发生意外”八个大字。

连长曹玉德因贸然开枪打人被降职。但上级考虑到曹玉德急于救人,所以取消了曹玉德的降职处分。

乔安山之所以刻意隐瞒自己和雷锋的关系,是因为他一直向雷锋道歉,他一直觉得是自己的操作失误导致了雷锋的死亡。

但是雷锋精神一直影响着他。多年来,他一直在做好事,向雷锋学习。

直到199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写了雷锋和乔安山的故事,人们才知道,这个默默无闻的做好事的老兵,是雷锋的“弟弟”,是他最亲的人。

三十三年过去了,乔安山也想通了,他不再刻意隐瞒自己和雷锋的关系。

而是选择参加雷锋精神演讲。他想告诉大家雷锋的故事,他想把雷锋精神传播到祖国各地。

从1997年开始,乔安山就没消停过。他参加各种讲座,积极参加各种媒体的采访,讲述所有关于雷锋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常说:“我大哥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他所做的都是不平凡的事,但正是他的坚持感动了无数人。”

据悉,现在80岁的乔安山依然活跃在雷锋宣传的第一线。参加雷锋精神讲座4000多场,在16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

雷锋就像一颗钉子,一颗不知名的钉子,永远扎根在人们的心里,激励着人们一个又一个像他一样成为钉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7561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