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轰动了英伦三岛,英国政府向谁颁发了勋章(仁安羌大捷是谁指挥)

文|陆杰峰

仁安羌大捷轰动了英伦三岛,英国政府向谁颁发了勋章(仁安羌大捷是谁指挥)

1942年1月至5月,日军在缅甸发动进攻。4月,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仁安羌附近的油田。

1942年4月16日深夜至4月19日中午,日军先与英军交战,后与中英联军在缅甸仁安羌交战——仁安羌战役。其中,由中国远征军第1路新38师,以113团为主力,由北向南进行的战斗,被称为仁安羌之关。这场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仁安羌大捷”。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和原始战斗报告、档案的深入挖掘,仁安羌原战斗的真实情况终于浮出水面。

处于绝对劣势的新38师

新38师的老底子是原税警总团,堪称国军精锐。但在淞沪抗战中有所削弱。所以新38师远征缅甸时,辖下只有112团、113团、114团和直属部队三个团。每组千余人,共计约5000人。在仁安羌作战的113团,号称有1200多人,实际只有800人。持有的武器装备主要是税务警察总局时期从捷克进口的。没有山炮部队,没有汽车(只有师长孙立人配有一辆从中国带来的吉普车),也没有装甲车。其中113团有40匹马;第12团有60匹马。所有的士兵都穿着草鞋行军打仗。武器主要是步枪和冲锋枪,还有驳壳枪和左轮手枪。每个团配有一个迫击炮连,有18门轻重迫击炮。每个营都配有一个重机枪连。这个重机枪连分布在各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配有两挺重机枪(最重要的武器),每个班有一挺轻机枪。大多数武器由士兵携带。仅在武器装备上,新38师113团处于绝对劣势。13团之所以能够打败战斗力比自己强几倍的日军,除了师长孙立人在火线亲自指挥作战,官兵平日训练有素之外,也是因为英军炮兵的大力支援。

1942年4月17日下午至4月19日中午,仁安羌之围分为平昌河北岸战役和平昌河南岸战役两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勋章。

“113团第1营主攻501高地”?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战斗过程。首先,品强河北岸发生了一场战役。4月17日下午,113团乘英军汽车到达品强河北岸8公里外的Kyenyin村,进入攻击准备阵地。按照正常出发程序和行进时间,113团于17日13: 00-14: 00从贵察出发,14: 00-15: 00左右到达克敏,进入攻击准备阵地,随后向克敏附近道路两侧的日军阵地发起攻击。17日15时至19时,113团从克敏向南向杨曼公路两侧及品强河北岸沿海高地之敌发起攻击。17日晚,三营营长张琦在裴强河北岸的进攻战斗中牺牲。从17日夜到18日黎明,113团连续作战,在品强河北岸路附近摸黑前进,许多官兵因缺水而休克。18日拂晓前,孙立人随英军水车抵达113团指挥所。18日拂晓,113团突破日军北岸防线。

18日凌晨4时30分,113团向撤退到培强河北岸防线的敌9中队发起攻击。充电状态非同寻常。用孙立人的话来说,就是“疯狂的前进”和“喊着停不下来”,让品强河北岸的200天日寇猝不及防,退到了品强河南岸。

对当天“失控”的情景,孙立人有如下记录:

“本来我们官兵平时到处被欺负,总被人挑刺。他们早就想找一个战斗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发泄胸中的愤慨。所以,这一次,大家奋勇争先,大家争先。他们士气高昂,斗志旺盛,很难看到。它像马奔腾一样愤怒,他们不能大喊大叫。第一天我顺利猛攻,疯了,一口气打到了墙河。”

沃尔河南岸的战斗时间是18日上午。孙立人夺取了战斗机,命令继续炮击南岸的敌军防线。18日上午9时,担任主要任务的113团1营摧毁了公路桥下日军的攻城阵地,冲过了碧强河(当时是枯水期,河床大多干涸)。18日9时后,113团以纵深队形冲过碧强河。

日军兵分两路——直属部队和第2旅的1500人部队,沿品强河南岸仁安羌东北角的501高地东西线部署。它的主要位置是基于501高地,该高地位于仁安羌东北角的山路与杨曼公路交汇处的三叉路口前。剩下的1300人守卫着501高地以南约1公里的Twingon及其附近地区,以拦截向北推进的英军。

18日上午,在推哨中受阻的英军之一部800人绕到东部山地至仁安羌东北角,从东、南、西南三面围攻501高地日军,以求突破敌阵,翻墙撤出河北。遗憾的是,中方为了把清剿仁安羌的行动说成是113团的独立作战,完全隐瞒了当天与英军的作战分工,完全隐瞒了英军800团围攻501高地和东北角的事实,说是“113团1营主攻501高地”,把3营张琦的牺牲地点从品强河北岸的克民村移到了501高地。但1营的官兵没有一个能留下几句话背书“主攻501高地”。

第13团首先占领了仁安羌的西北角。斯利姆113团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越过品强河南岸,向品强河公路桥南端以南1.6公里处的推岗村日军发起进攻,营救被关押在推岗村的200名英军俘虏和伤兵。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移除品强河上(公路桥下)的路障,攻占守卫公路桥的仁安羌西北角。西北角的地形很特殊,到处都是裂缝和沟壑。断脊陡崖,易守难攻。所以,那一天,日军只在西北角部署了400人的兵力。西北角的主要任务将继续由第一营承担。营长杨率部,火速渡过碧强河,即带领部队登上一座山林,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临阵指挥,险遭阻击。因此,第一营伤亡惨重。由于1连长顾继昌在下面,实际上2/3的死者都是阵亡的。可以称之为血战!

紧随其后的第2营和第3营也在西北角进行了艰苦的战斗。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到18日上午11时,全团已攻克仁安羌西北角,全部到达仁安羌西北角的“油田区”。

随后,中英联军进攻仁安羌东北角。18日15时,1、2营攻推哨所,解救英军官兵200人。正是在中英联军的协同作战和围攻下,日军被击溃,于18日16时左右从501高地和东北角主阵地撤出。在推岗南部被拦截的3000名英军及其运输车辆通过推岗山口,沿杨曼公路从北部的仁安羌镇出发。17: 00,他们在501高地东、外侧出,过品强河到北岸。

事实上,英军是分两批出去的。18日17时至晚间,第一批3000名英军及其运输车辆在推岗以南被拦截。与此同时,日本跨部门部队第1旅经水路抵达延坪岛南端,与已撤退到此的中井部队会合。部队打回了仁安羌和推岗村东北角的主阵地。攻占推岗村的1000英军与卷土重来的日军再次激战。因此,那天晚上他无法外出。

18日晚至19日凌晨,113团继续在西北角抗击日军。

根据战报:

18日17时前,我113团1、2营在完成解救推岗村200名英军俘虏的任务后,迅速返回西北高地。

18日18时,刚刚投入仁安羌战场的车间部队第1旅,沿着仁安羌外的西面,直入我右翼西北角,向我阵地发起了数次进攻。

同时,英军烧毁推岗村,将日军彻底赶出推岗。18日深夜,英军在斯科特师长的率领下,离开推岗,绕过东部山区,向河的南岸发起进攻。到19日凌晨3点10分,孙立人命令第113团在拂晓5点前撤出仁安羌,撤退到北岸。19日拂晓5时前,113团撤出碧强河,返回北岸。

19日拂晓,112团由北向南到达培强河北岸,接替113团掩护英军撤退。

19日上午,英军战车数次冲入日军主要阵地。连日的战斗消耗了日军大量弹药,19日上午因“弹药不足”无力还击。正因为如此,它的主要阵地几次遭到英国战车的攻击,部队两次被击败从仁安羌东北角撤退。就在这时,最后一批英军在仁安羌东北角老渡口以东、外侧约300米处渡过碧强河,全部北上。

当天中午,英军全部撤出仁安羌,到达佩强河北岸,转向乔克巴党。完成任务的112团也迅速撤出战场。根据英军18日深夜下达的命令,撤回到44公里外的高巴党,20日到达高巴党向英军报到。另一方面,20日10时,113团与日军第400团在城墙北岸发生短暂交火。与此同时,抵达仁安羌的日军原田部队派出400名日军向113团和北岸桥以西的英军炮兵发起进攻。日方称,当天约有1000辆中英坦克遭到重创。之后113团和英军炮兵向北撤退。战斗基本结束了。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图为远征军在萨尔温江畔作战。

战报中的破绽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仁安羌的清场是一场小胜而非“大胜”。第一回:雁南羌战详细报道有五个日程。分别是:民国31年4月24日第38军分区雁南羌之战详细报告总表1(以下简称“伤亡表”)、民国31年4月24日第38军分区雁南羌之战详细报告总表2(以下简称“战利品表”)、民国38军分区雁南羌之战详细报告总表3(以下简称“战利品表”)。每日武器损失表(A)(以下简称“武器损失表”);日军第38军分区[]联队在墙河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现状表(以下简称“战利品现状表”);38军113团在打壁河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数量报告——31年4月24日(以下简称“报告”)。

除了可用战利品数量表没有制表日期外,其他四个表的制表日期都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942年四月二十四日)。换句话说,这些表格是在仁安羌之围结束5天后制作的,应该是最接近战争真相的。只要仔细分析这些表格中的数字和附录,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首先,伤亡数据与附录矛盾。伤亡表显示,113团和12团官兵总数为2605人,100匹马。两个团阵亡官兵235人,战马32匹。这两个团伤了333名官兵和5匹马。20人不明。

这张表“后记”与所列数据矛盾——显示112团参战,伤亡。但“后记”上说:第一,113团实际参加与敌人激战的只有1000人。2.112团、师直属部队20日一早就到了,但在参加决战前就被命令上缴。

第二是战利品表有水分。

战利品表:

队号/区分第一一三团第一一二团合计官长士兵33马匹17522步枪2504254轻机枪617重机枪55山炮11枪弹7500075000炮弹9898器具408408粮秣货币3000元3000元卫生材料防毒面具984102旗帜2424望远镜516慰劳袋1616相片1097701167

附录:

1.三名士兵被俘,两名病死,另一名在文藻遇敌时阵亡。第二,另外起获日本诏书2份、报账手册2份、步兵守则1份、徽章4枚、日记1本、名簿1本、符号2个。3.除了便携的旗日记等东西,卤素获得的武器弹药都因为交通损坏,没有运输而被销毁废弃。

上面列出的战利品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表格后面的“附录”留下了一个瑕疵。如附录“III”所述是不真实的。原因是113团的武器装备简陋,卤素获得的1门山炮、7挺轻机枪、5挺重机枪、254支步枪和大量弹药可以由卤素获得的22匹战马同时携带。退一步说,就算山炮运不走,12挺轻重机枪也要运走。为什么只拿没用的“便携式国旗日记等东西保留”,其余的“销毁丢弃”所有最有用的武器弹药?

第三,现在的战利品数量表和战利品表有很大的出入。

可用战利品数量表:

品名数量单位备考三八式步枪五二支轻机枪四挺重机枪具一具子弹五〇〇〇〇发防毒面具二〇〇具钱票二〇〇〇〇圆像片一〇〇〇张肩章二一付太阳旗二〇面俸给支[ ]证票一〇五本铜牌七一个骡马匹

附:有照片的军旗等多份文件已由政治部运往曼德勒。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一是在墙河战役中仅缴获52支38步枪、4挺轻机枪、1挺重机枪和5万发子弹。和战利品列表里记录的太不一样了。第二,日本陆军联队的名称在“战利品现存数量表”中是空白的。换句话说,直到仁安羌清剿战结束后的第五天,新38师和113团的师部做各种战报表格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对日军的具体番号。

同时,报告表格中也没有捕捉到一个镜头的记录。这份“陈述报告”是为缴获战利品的官兵们制作的。详细列举了打壁河战役中日军17个俘虏兵113个团的名称、军衔、单位、缴获物品的名称和数量。这17个抓日货的人,有列兵、炮手、军需官、信差、炊事员,还有班长、排长、连长、团部副官。七人缴获的日军物品全是旗帜、臂章、照片、钱、慰问袋、工资簿,没有一发子弹,更没有山炮、骡马。

《报告单》关系到所有缴获日货官兵的奖励,所以详细准确,容不得半点差错。如果113团的官兵在当天的壁河战役中缴获了“枪支弹药、轻重机枪、山炮、马匹、日军俘虏”,为什么在报告表上没有任何记录,专门用来求救?

目前的战利品数量表和赠送表都证明战利品表是假的。因为是假报,无法向上级交出1门山炮、7挺轻机枪、5挺重机枪、254支步枪、大量弹药、22匹马、3名日军俘虏。所以表格后会加“附录”,谎称日军俘虏病死或被杀;枪支、轻重机枪、步枪、弹药、马匹等。都是“被破坏被抛弃”。分析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第一次战斗结果附表:滇南羌战详解》根本不支持“滇南大捷”论。

1942年,中英联合作战部队士兵在缅甸的合影。

“小胜”并不能左右缅甸战局

从此不能从战争对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影响来谈“仁安羌大捷”。如果仁安羌的清剿战是一场“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应该会对战局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事实上,“仁安羌战役”和“仁安羌胜利”并没有影响缅甸的战局。相反,这场战争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被怀疑是中日“曼德勒作战计划”是一个“声东击西”的陷阱,被英军用作掩护其向西北撤退的受害者。国军在总结滇缅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对此有非常准确的分析——“在5A(第5军)和6A(第6军)浴血奋战时,同盟一方掩护其秘密撤退”,而日寇“佯攻仁安羌,分散牵制我5A(第5军)的N22D(新22师)和N38D(新38师),他们的声音从西向东传出。我们66A(66军)的援军N28D(新28师)和N29D(新29师)刚下车,立足未稳,即陷入混乱。敌军前进,全局急转。”从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可以看出,“延羌大捷”是办不到的。

根据最初的新闻报道,“延坪岛胜利”是对“延坪岛胜利”的伪造。1942年4月21日和24日,重庆《大公报》头版头条分别报道了“我军攻克仁安羌”和“仁安羌胜利”。这是最早的关于仁安羌围城的新闻报道。纵观两篇报道,从标题到正文,没有一个字是关于“仁安羌大捷”的。无论第一次缅北战争的全部还是部分,从1942年4月17日下午到4月19日中午,新38师113团和112团先后投入碧强河两岸的战斗。只是紧急救援英军的战斗,并不构成“战斗”。所以不能叫“延羌之战”。仁安羌清剿战的结果根本不支持“仁安羌大获全胜”的理论。

1946年1月,蒋介石为表彰其在滇缅战役中的贡献,授予新军第38师113团团长刘(上图)勋章执照,授予一等功。

虽非大捷,却是成功战例

诚然,仁安羌的清剿战虽然算不上“战役”或“大胜”,但却是一个成功的战斗范例。这次战役中,新38师113团、112团官兵在孙立人的亲自指挥下,在英军的配合下,艰苦奋战或行军,昼夜两昼夜,终于达成了清剿任务。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扑灭了1941年12月以来日本侵略军“横扫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嚣张气焰,增加了中国军队的野心,让一向瞧不起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英美将领不得不刮目相看。该委员会军事参谋团曾高度评价这场战争:“新38师113团去帮助英军一个团,但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形势。以最勇敢的精神和最积极的行动,立即出击,设置了谢衍宛之围…这真的是整个缅甸战役中最辉煌的一页。”

孙立人的新38师之所以能够书写一场滇缅战争的“最辉煌的一页”,是因为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善战,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善于与英军配合。中英盟军的充分合作是仁安羌清剿战成功的关键。这种合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国战车炮兵队隶属于孙氏,孙立人全权指挥这次行动。那一天,孙氏的装备很差,既没有战车也没有大炮。与武装到牙齿的车间战斗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斯利姆毫不犹豫地将城墙北岸可调动的第7装甲旅坦克团C中队的全部12辆战车和3门大炮全部划归孙立人指挥,使得孙氏的第113团如虎添翼,战力陡增。在仁安羌北部的战斗中,英军战车和大炮的精确射击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用1营杨营长的话说,在仁安羌的清剿战中,英军火炮的命中率高得惊人。第二,中英两军的分工与合作。在仁安羌战场上,113团负责进攻西北角,并据此前往推岗营救200名英军俘虏。800英军负责围攻501高地和东北角;另一部分英军在510高地和113团1、2营进攻土岗东南的土岗,解救了200名英军俘虏。中英联军默契配合,使日军始终处于南北苦战之中。

就全局而言,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英合作有所欠缺,但就局部情况而言,仁安羌之战突围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英合作的唯一成功尝试。但中方为了夸大和突出自己的战果,在仁安羌清剿战中彻底消灭了与英军的战场分工和全力配合,直至一笔勾销。而是处处强调:“我军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溃十倍之敌,救出十倍之友军”,是“仁安羌之大胜利”。这不明智。

这场战争开了中外合作抗战的先河,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此后,新38师在孙立人的领导下,向西进入印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驻印度新1军。这时,中外合作的经验和相互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新38师在第一次滇缅战役中率先与英军成功配合,取得了仁安羌攻城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走上国际反法西斯战场“试水”,进而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力量,为日后第二次滇缅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初步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7070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