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江南是指哪里的(古时候江南是指哪里的城市)

说起江南(本文主要指中国东部长江以南的地区),它总是被誉为文化之乡和美丽的钟灵。与此相对应,江南人一般被认为温柔聪明、勤劳智慧、恭敬有商、儒雅典雅、开放创新、勤

说起江南(本文主要指中国东部长江以南的地区),它总是被誉为文化之乡和美丽的钟灵。与此相对应,江南人一般被认为温柔聪明、勤劳智慧、恭敬有商、儒雅典雅、开放创新、勤奋上进等。然而,江南为何从满静之地走向繁荣富强?江南人的上述特征是怎么形成的?

有研究者认为,江南地处长江流域,水网密布,江河入海。所谓智者乐水,水造就了开放的心态和人的智慧。所谓江南文化传统,就是要懂得礼貌。被称为读书的传统,文人墨客很多。

然而,为什么生活在水的周围能产生智慧?在农耕文明传入江南之前,这里是水乡,但在当时,这一带属于满静的土地。这里的居民并没有表现出比中原黄河流域的人聪明伶俐的特点,文明程度也远远落后于中原,更不用说传世的诗词书法了。因此可以推断,仅仅是近水而居,未必能自然造就灵动睿智的人文素养,但应该有某种特定的媒介和契机,使这一方水土与人文素养相接触,相互创造。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探索。

古时候江南是指哪里(江南古代指哪里)插图

“野蛮生长”的经济

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金属冶炼技术,农业和水利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春秋时期发明了炼铁技术,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旱地农业技术成熟。这一切都发生在北方中原,而同时期的江南农耕文明却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

与北方相比,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地形上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平原多,水多。这里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势平坦,主要是平原,南部有一些山地和丘陵。从气候条件来看,除了降水丰富,还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河湖星罗棋布,太湖有36000多公顷。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乡村”,自然条件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但在黄河流域已经使用铁农具的时候,江南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人们还在渔猎采集的经济体系中徘徊。虽然距今已有三千年,但泰伯带来的农耕文明和博渡河的开凿,伍子胥的的开凿,茯茶的汉沟的开凿等等。,但它们只是零星的局部发展。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得到证实。他当时对江南的描述是“地广人稀,米鱼汤,热耕水褥”,相当落后。

直到六朝时期(公元222-589年),每当北方有乱时,都有文人到江南避之。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也为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由于北方战乱,越来越多的人到了江南。江南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开始成为富庶之地。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经济中心,有“苏湖熟,天下足”之俗。

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加,但并没有成为政治中心。只有南京和杭州的行政中心历史较短。这大概是由于江南和中原的区位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当时的战争方式等因素,这里就不讨论了。

由于不在政治中心,受外部战争和政权更迭影响较小,江南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六朝时期,北方的士绅地主南下,为江南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生产技术和发展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等诸多因素。唐朝安史之乱,毁北流民。正所谓“北有三江乱,四海南似永嘉”(李白《董之游二》之歌),江南经济仍在这片沃土上“野蛮生长”,而唐朝却在衰落。

生存所需的开拓

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繁荣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在同一块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是这个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据统计,江南地区人口从六朝时的不足1000万,发展到清代4亿总人口的近27%(数据来源: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必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探索和开拓。

比如土地的开发。唐代以前,江南西部平原的宁镇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农业相对发达。随着宋代江南人口的迅速发展,耕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围湖造田成为一时之势。比如丹阳的莲湖,绍兴的鉴湖,余姚的汝秋湖,都是宋代造成的。唐朝以后,东部的太湖平原被大力开发,到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比如农业技术的创新。唐代江南水稻种植技术有两大突破——水稻插秧法和水田犁“江东犁”的发明。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发明了一种更为精细的新种植方式——稻麦一年两熟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食物不仅需要真正的劳动,还需要更复杂的耕作。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江南人务实、世故、聪明的特点。

水利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六朝时期,江南人意识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大量精力在江南进行水利建设。吴栋时期,如太湖的堤塘(太湖东南沿岸),修筑防潮的海堤(金山周围),在平原地区挖掘河塘、沟渠,引导和限制水流。这些项目为增加粮食种植产量提供了很大帮助。

如果说此时的水利开发主要是出于发展农业的考虑,那么运河的整治和开凿对江南交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太平御览》记载,江南运河北段(丹阳至丹徒)疏浚于孙吴时期。阿清王朝官员王明胜说:“从现在开始,我们从孙氏出发,经过吴县、武进、丹阳到丹徒的水路。”(《十七史讨论》卷42)运河的整治和疏浚极大地方便了交通,江南丰富的水资源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激发了江南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不断挖掘和利用,隋唐时期经济中心转向东南。前面说过,北宋时期,由于金人南迁,北方汉人第三次南迁,除了老百姓,朝野精英几乎都南迁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也南迁了,所以到了宋代,江南才真正富起来。

另一方面,江南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养蚕,湿润的气候也适合丝绸生产,所以丝织业在江南兴起。宋元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大发展,全国出现了一批以丝棉纺织业为主的市镇。越来越多的人弃农从商,寻找更多积累财富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江南人逐渐养成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

软硬实力的炼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期,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农业生产和私人作坊的雇佣关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扩大,到了明代,短时间内完成了官营向民营的转变。清中叶以前,宋元时期传承下来的纺织业,已经让江南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南中心苏州凭借大运河枢纽的有利位置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和初级产品加工中心。出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地主(或作坊主)与农民(或技工)之间建立了雇佣关系。《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所谓“技工贡献,技工贡献,互相依赖”。

有经济学家认为,在工业化之前,江南与欧洲最先进的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同步,处于现代化的前夜。虽然当时人口密集,赋税沉重,但江南人民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不断提高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但在没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generate继续蓬勃发展,成为繁华之地。

“粮仓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经济发展源于文明进步,文明进步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江南的繁华与宁静,为读书人提供了安心读书、修身养性的条件。他们在江南名利双收、发家立业方面都显示出了独特的才华。也滋养了农耕、求学、传宗接代、学而优则仕的人文特质。温暖的气候,丰富的生活,诗书的滋养,让江南人更加优雅,温柔,灵动。

说起江南人的特点,人们往往会提到这里的人聪明、细致、有思想、善于观察,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它得益于明清时期江南的私营经济和便利的交通带来的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无锡大米市场为例。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大多位于中原地区。既然“苏湖熟,天下丰”,那就要进行河海陆的南水北调,有的地方还要设立中转站。无锡位于太湖之滨,运河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四面环水,再一次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它从转运功能上自然形成了米市。据《创积堂录》碑文记载和民间传说,南宋时期,无锡米市兴盛,明万历年间至清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由盛转衰,年粮食交易量达7800万石。

看看无锡的布墩。无锡布马码头的记载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无锡的儒生黄绍所著《锡金识略》,其中说“汉口为马头,镇江为银马头,无锡为布马头”,这是当时徽商普遍认可的无锡社会经济状况的记载。他的师傅杨伦,无锡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曾任浙江太平县令。他曾住在湖尖(今河尖),写过一首诗:“花开满城,竞先带去交易。欲知家乡纺织之好,请看江淮商船。”描写了无锡老家北门一带的景象。

米码头和布码头带来的自由贸易,极大地增强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它以商品的生产、交换和销售为特征。此时生产已经有了分工,生产的商品不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因此,必须计算每个过程的劳动报酬。商品交换的过程要求必须计算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要求贸易和交换过程的公平、透明和合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商业发展方式,要求人们不仅要精于算计、心思缜密、一丝不苟,还要有信守承诺、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衍生出来的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建立在各方自由平等基础上的信守承诺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更高文化层面的反映。

商业的繁荣、财富的积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的工商基因,为江南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近代民族工商业呼之欲出。甲午战争后,国家积贫积弱,“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发展工商业,如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允许私营企业设厂等。江南一批有识之士再次看到并抓住了发展空,近代民族工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无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1895年杨、杨宗廉兄弟创办叶琴纱厂,标志着无锡近代工厂的诞生,到后来家喻户晓的杨、薛、唐、荣四大家族,在无锡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所有这些民族工商业者,都深深地镌刻着江南人特有的勤奋务实、信守承诺、公平竞争、讲究规则的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关心公益,回馈家乡,为家乡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随着江南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专业人才不断向这里聚集,财富(硬实力)也在迅速增长。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上海的开放,江南的士绅乃至平民百姓得以大开眼界,他们或他们的子女有机会和条件走出国门,更多地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这个地区盛产经济学家。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江南人的文化特质,如勤劳、坚韧、尊民、重商、精致、典雅等文化基因,以及开放创新、足智多谋、勤奋好学的文化精神,都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但却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人文特质为后世江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实力”基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以无锡为代表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一批乡镇企业家,秉承江南人特有的聪明、务实、坚韧,再次抓住发展机遇空,以“说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精神,闯出了一条乡镇企业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江南文化和人文特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顺应历史潮流和世界大势,继续弘扬其优秀人文基因,创造性地转型发展,激活其活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结束

作者:王觉民

王觉民:文学硕士。长期从事文化宣传、群众团体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曾组织编写出版无锡文化系列丛书(17册),组织拍摄无锡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专题片,策划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其研究文章已在国家、省、市相关媒体发表并获奖。

审查和发布: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699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