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久简介(李琼久的字画多少钱一平方尺)

李琼久简介(李琼久的字画多少钱一平方尺)

画家传记~第502条

李琼久被退职回家后,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没有退缩,没有消沉

文/卢秀慧

李琼久(1907 ~ 1990),笔名九宫、九宫,号永好堂,四川乐山金彩人。

李琼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8岁时,父亲请来当地的罗秀才教他四书五经。李琼久的母亲擅长刺绣,他的叔叔是剪纸艺术家。他的家庭熏陶和遗传使他从小就熟悉了艺术。他对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理解,渐渐沉迷于书画世界。

1926年春,李琼久告别老母亲,考入东方美大学,师从著名画家冯建吴。当时,冯建吴是美院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在四川画坛颇有影响。在艺校期间,李琼久掌握了西洋画的基本理论,学习了油画和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并与同班同学石璐(长安画派创始人冯建吴的九弟冯亚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2年,从李琼久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卖画。李琼久学的是西洋画,但在四川并不流行。无奈之下,李琼久又开始学习中国画。拿着朋友赠送的几十份《故宫周刊》,他反复抄写,揣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后他回忆说:“我在黑巷子里钻了七年,把《故宫周刊》上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学会了,把书法中的篆字、书法、道理、线条都学会了…我花了很多时间讲解唐宋时期的人物和佛像,为我后来的人物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琼久花了几年时间漫游峨眉山、凉山和大渡河,创作了数百幅山水、花鸟和人物。1943年,李琼久在乐山公园中山堂举办了第一次画展,并在自贡、内江、泸州、宜昌等地巡回展出,引起了四川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文化名人住在乐山。徐悲鸿、傅抱石、黄、张大千、齐白石、丰子恺、关山月、梁鼎铭、吴冠中、程世发等艺术大师在嘉州山水流连良久。他们的到来为乐山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李琼久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尤其是与良师益友梁鼎铭的亲密接触,让李琼久受益匪浅。

中国成立前,为庆祝乐山解放,李琼久受陆大东(后为四川省委书记)委托,精心绘制了开国元勋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数十幅,用自己的绘画艺术为宣传和解放乐山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0年,李琼久到乐山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为乐山培养了大批画家。他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学生。

1972年,李琼久因历史原因辞职回家。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他没有退缩,没有消沉,依然执着地追求书画艺术。在绝望的情况下,李琼久的画是他唯一的寄托。被抛到社会底层后,他对艺术的真谛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没有差事可做,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写生。他在峨眉山呆上三两个月。在远离尘世的幽静古寺里,看着云起的雾霭降临,看着貘旁的猴子奔腾,躺着听着花草生长,听着鸟语虫鸣,不禁思绪万千,看着万里,看着物与物,忘却了自己的超然,体会到了人间的沧桑。于是我把纸铺开,尽情地泼洒,把胸中的块块都挥洒出来,写下了千千万万的苦难。

1973年5月,李琼久登上峨眉,下榻万年寺,与宽明和尚讲了神梦的故事。他一直在想梦里的大场景,一直想把那种感觉画出来。李琼久在思考上帝,他的手被塑造,他生动地落笔。在峨嵋山的大佛寺里,他经常用手蘸茶,挠桌子,甚至是用过的香烟盒。他说:“峨眉山本身树多,岩石少。不要一画山就画这种钹,那种钹,关键部位要用细线。”他将几个遥远的场景相互连接,相互呼应,或浓或淡,或浓或淡,既冲突又统一,形成一种气势。“制造矛盾,解决矛盾”,让现场眼前一亮。

“丙午之乱”后期,一位来自川中的老画家应邀在成都为“五大运动”作画时,冯建吴病倒了。李琼久为冯建吴烧药、煲汤,随时被称为“冯先生”。他对朋友和门童都很真诚,绝对没有半点虚假。他常说,“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艺术家,但艺术家必须是正直的人。”李琼久以正直和真诚著称。不过他确实有傲气和野心,尤其是那种面对虚张声势的“不服气”。李琼久的性情古怪,难以与人交往,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1977年,经张、郭琦、吴作人等人推荐,受到当时主管美术的华、李的高度重视。与李苦禅、黄永玉、李可染、黄舟等人一起被推荐为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第一批成员。李琼久瑰丽的山水花鸟书法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京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赢得了全国艺术界的认可。

在北京,李琼久用其他大师从未见过的毛笔作画。他的画法奇特,或笔墨纸砚满云,或画作千变万化,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一个惊喜。方毅副总理称赞说:“你的画意境很高,笔墨很好。它们不能和西方的画相比,我家列宾的画也不能。吸引人的还是我们国画!”

1980年,李琼久创办嘉州画派,成立嘉州画院并任院长,使之成为与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齐名的中国画重要流派之一。在李琼久的指导下,画院的画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了许多既有乐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乐山独特的自然景观的优秀作品,形成了用笔概括、生动活泼、水墨丰富、色彩饱满、大开大阖、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981年8月,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写生、思考和创作,李琼久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一幅长6米、宽3米的巨幅国画《泸定桥》。

晚年,李琼久成就功名,但仍保持平常心,不动声色,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求闻达,不浮躁,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地在画坛打拼,精心培养书画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当一位省级领导在任时,他要求得到他的画,但没有成功,但当这位领导退位时,李琼久把他的画送给了他。

四川,李琼久的天府之国,在乐山家喻户晓。他的弟子和学生很多,成都乐山最多,外省和香港也有,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强调:画即人品,画即人品,自己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他不以贫富来判断人,而是爱人,重德。他身边所有的同学,无论几年还是短短几个月,都被他的性格和艺术产物所影响。他在生活中像对待父母和孩子一样对待所有的弟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学习上严格教育,因材施教,突出个性。他主张绘画要有严谨的学风,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艺术水平。他应该用力量说话,用技巧作证。他告诫弟子:“不要说闲话,要把笔举得高低。”

李琼久厌恶传统和抄袭,崇尚原创和创新,是书法和书法方面的专家。其中,他最擅长的,也是他最满意的,是他的草书(称篆书)。他将草书运用于篆书,或与篆书混合,形成一种非常流畅、和谐、简约、现代的书体,奇特而不怪诞,笨拙而不呆板。如果你问他怎么用笔?说“四面八方都是风”。他曾解释说:“用笔变,四面生风。笔要带感情送,比中心还多!”

李琼久的绘画氛围与其率真豪放的性格有关。他有着极高的写实造型能力,善于总结和表现本质。他画的峨眉香客和游客,带着背包和雨伞,红绿相间,简洁生动。他用线描的方法画出深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庙宇和民居,白顶白面,在房屋的墙壁上画朱,使他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想象。它不仅是艺术,也是生活的复制品。李琼久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学者,他长期生活在历史之中。他的画《超越时间空是他广阔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写照。他既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又通过绘画表达了个人的精神和感情。他还融合自己的文学和书法素质,大胆开拓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种高贵、典雅、淳朴的画风。

80年代以后,李琼久生命的最后四年,是他探索和变革的新阶段。人们热切期待他的下一个精品店。不幸的是,一场无情的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在他身后,有关部门要为他出版画册,他家里一张画都出不了,后来他的弟子们还得绕来绕去才能完成。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的心致力于艺术,并且乐在其中。

卢秀惠有一首《九鞠躬为李琼久》,其中说:

用心去说,用笔画去写。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学习了书法和绘画。

在大胆的道路上,雄秀正直而诚实。

故宫每周的文章都充满活力。

磨一磨绝境,我什么都忘了。

火辣简单,但胸穷。

纸上写满了意义,写满了辛酸。

倒上,画面梦幻空。

云和腹泻的形象,绿色和红色时的景观。

笔里没有阿谀奉承,字里有古英雄。

八面受风,每顿饭都要以情相待。

一个豪放的人,坦率真诚。

总玩古今游戏,新旧催促秦桐。

画是很难分开的,但个性总是挂着。

古人风吟,今人圣贤辞官入宫。

依托雅士威,峨眉萌是最好的。

蜀中,画坛人才辈出。

水墨丰盈,色彩丰富。

打开大礼,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当你惊叹的时候,你可以从四面八方歌唱。

几经坎坷,乐此不疲。

在艺术上固执,要磨一辈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6609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